兔主席:实力换来的新格局

  来源:兔主席/tuzhuxi 20251030

  1. 中美两国领导人的釜山会晤达成的结果,总体上应该在专业人士(“场内”)预期之内,但可能略微超出市场(“场外”)的预期,有所“惊喜”。但这也是会晤精心安排和设计的结果,即目的就是要达到这样的正面效果,对外界释放更加积极的信号。从这个角度看,“超预期”本身也在预期范围之内。

  2. 本次峰会最受关注的实质性成果,在于美方做出的一系列让步。一是芬太尼关税从20%降到10%。此举使得美国对华关税进一步回落,落到约45~55%的水平(加上特朗普第一任时期的关税,但由于关税是叠加效应,因行业和产品也存在差异,因此很难准确统计,只能匡算)。这个水平虽然处在美国“分级关税”体系里的高端,但已经接近印度和巴西等国的水平,如果进一步下调,可能涉及调整甚至动摇整个关税体系。尽管中国从来不认为这个体系具有任何的合理性,但可以看到,美国在维持这个涉及多国体系的前提下,已经在尽最大程度向中方利益靠近。其二,美方同意将多项施压措施延后一年执行——包括备受关注的出口管制50%穿透原则、对海事物流领域的301调查等。一年看似不长,但在当前快节奏的贸易摩擦背景下,一年延缓期已经可以为双方创造宝贵的缓冲空间。同时,这种延缓也是双向对称执行,即美国延缓,中国也对应延缓,中国保留了一切的反制措施,对美国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和约束。

  3. 美方的系列让步,本质上是在中国强大的综合实力与韧性、有效的反制措施、巧妙的战术应用、斗争的决心与意志面前的策略性后退。中国所做的,恰恰是特朗普所言“以实力换和平”——只不过在此次情境里,是中国一方用实力换回了美方的妥协与让步。过去数月来,中国牢牢地把握了主导权和主动权,并让全世界看到自己在对等基础上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意志与能力,对其他国家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4. 当然,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内外政治形象,美方还是保留了部分的关税和管制措施,采用“延期”而非“取消”的措辞将问题后延,这些做法与其说是试图对中国维持威慑,不如说是美方出于对内表态、迎合国内政治需求以及安抚盟友与伙伴的需要

  5. 此次会晤为未来一段时期的中美关系注入了较大的确定性。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预计也将更加的有效约束美国政府行政部门(“深层政府”)内反华政策的惯性,从而管理并控制冲突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可以预见,在将来,双方都将把更多精力转回自己真正关切的议程,尤其是国内议程。而对于特朗普政府而言,其核心议程包括处理西半球地缘政治(美国自认为的“势力范围”)、重振国内军事、推动经济投资(特别是AI及能源领域)、稳定就业与通胀,应对2026年中期选举等国内政治挑战。对于美方来说,管理和维护好对华关系,避免任何的地缘政治冲突风险,也是其实现国内目标的重要外部条件

  6. 许多人关心本轮中美贸易冲突的“输赢”与“胜负”——这种表述和思维实际上更符合美方的“零和博弈”思维,不符合中国的理念,但这个问题可以反问国际舆论:专家们实际上已经形成清晰的判断。《经济学人》发表标题社论称美国在贸易战上“输给了”中国;美国知名学者Nicholas Kristof在《纽约时报》发表标题文章称“特朗普输给了中国”,并指出,在近期的一场学术会议上,绝大多数美国国际关系学者现场投票认为,中国是贸易战中“胜利”的一方。应该说,这些外部评价客观反映了中美实力竞争的结果

  7. 中方公告意味深长,值得细细品味。例如“多算大账,多看合作带来的长远利益”,告诫人们务必要摒弃短期交易主义;“对话比对抗好”,强调保持对谈和磋商的重要性;管理和维护好中美关系,是为两国乃至全球经济吃下“定心丸”;同时,两国应该把注意力外转,“携手多办一些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这些都充分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与风度,以及长期主义的视野与理念。

  8. 归根结底,一切底气和自信的基础都是中国实力地位的提升。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唯有练好内功、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才是应对一切外部挑战的根本。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