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第47期|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二):中国模式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10月27日,北京对话第47期“洞察”(Insights from Insiders)系列讲座在椭圆时空科技有限公司举行,主题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二):中国模式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唐晓阳主讲。
本期活动是8月8日第40期“洞察”之“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一):科技、资本与政治价值”的进一步延展。
唐晓阳指出,“现代化”并非单纯的时间概念,而是一种社会运作方式的变革。自16世纪以来,以科学理性和资本积累为核心的现代化浪潮从欧洲蔓延至全球,使各国不得不面对制度与社会结构的深刻重塑。非西方国家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常同时承受“双重压力”:一方面需要借鉴西方的科学与制度经验,以实现经济与技术的跃升;另一方面又需应对由此带来的文化冲突与社会撕裂。他指出,这种矛盾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表现为“低水平平衡”——市场、制度、教育与消费方式相互制约,形成难以突破的发展困境。如何在吸收现代化动力的同时保持社会整合与文化主体性,成为非西方社会面临的核心挑战。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现代化经验具有特殊意义。唐晓阳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整体性转型”。它不是对西方模式的模仿,而是在科学理性基础上实现思维方式、社会结构与治理体系的协同创新。通过制度建设、科技发展与社会动员的结合,中国探索出一条兼顾效率与平衡的发展道路,展示了现代化的另一种可能。这种以历史连续性和自主创新为特征的转型路径,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新的启示。

(图源:北京对话)
讲座结束后,嘉宾们参观了椭圆时空科技有限公司的卫星研发与应用展示中心,了解中国企业在低轨卫星通信与遥感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参会学者指出,技术创新既是现代化的驱动力,也是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支点。企业的成长与国家战略相结合,正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现场。
“北京对话·洞察”讲座延续“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系列主题,旨在通过跨领域交流与思想碰撞,探讨全球现代化的多样路径与中国经验的世界意义。
本期讲座的与会专家和嘉宾还包括:中央外办原副主任、空军原副司令员陈小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惠园特聘教授陈须隆、北京对话联合创始人、秘书长韩桦、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前驻哈萨克斯坦、印度大使乐玉成、中国前驻斯洛伐克、乌兹别克斯坦大使孙立杰、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王弘毅、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肖尤丹、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经济室主任徐坡岭,以及椭圆时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涛、椭圆时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邸凤萍、北京对话企业咨询委员会常务理事蒋逸雯等数位企业家代表。
本次“洞察”(Insights from Insiders)讲座首次在伙伴企业举办。椭圆时空是一家专注于航天技术和卫星应用的公司,致力于通过“星池计划”提供综合感知服务,推动智慧城市和基础设施监管等领域的发展。
“洞察”(Insights from Insiders)讲座是北京对话的品牌活动之一,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国际关系、中国和世界经济、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等重大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以小型闭门会方式举行。


 
						
 北京对话官方账号
北京对话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