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的“媚美”能持续多久?

出处 | 有理儿有面

当地时间10月28日下午3时许,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登上美军“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空母舰,约6000名驻日美军士兵齐聚舰内会场。

特朗普向讲台下的驻日美军士兵介绍高市早苗,称她是“胜者”“日本首位女首相”,并大力称赞日美同盟。特朗普说完后,满脸笑容的高市早苗挥动着右手,身体转动一圈向在场人员打招呼。

500

这一幕通过直播画面传遍日本,迅速在网络上引爆舆论。日本网民形容高市早苗对特朗普的种种表现为“谄媚”“夸张”,说高市早苗看起来就像特朗普的狂热支持者,批评作为日本首相高市的动作并不得体,有失日本颜面。还有日本网民说,看到这一幕让我感到非常羞耻,怎么能献媚到这种地步。

500

特朗普此次访日,绝非礼节性拜访那么简单。特朗普预计将要求日方切实履行石破茂任首相时期日美达成的"投资换关税"协议。根据协议,美国将对包括汽车在内的日本商品统一征收15%的关税,日本承诺设立一个55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工具”。5500亿美元相当于日本年度GDP的近10%,无疑会成为日本的巨大负担。

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的项目清单显示,软银集团、西屋电气和东芝公司等日企将在能源、人工智能、关键矿物等领域启动投资项目,单个项目规模从3.5亿美元至1000亿美元不等。从业务总量来看,能源类项目在清单中占据主导地位。

高市早苗当选日本首相后对特朗普表现出的“过度兴奋”,实为精心设计的政治策略。作为“安倍路线”继承人,她深知安倍生前极力维系日美关系的重要性。通过赠送安倍旧物、公开赞赏特朗普等举动,高市意在快速建立与美方的亲密关系。

这一系列表演背后,是其脆弱的执政基础:仅获自民党与日本维新会联合支持,权力根基不稳。在少数党执政困境下,高市急需通过外交“成果”积累政治资本,与特朗普建立良好关系是最快捷的途径。东京国际大学副校长点评此举“已显过火”,但承认是有效的政治武器。

500

高市早苗向特朗普承诺,把防卫费提升至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的目标争取在本年度内达成。日本原计划在2027年度之前实现这一目标,特朗普政府期待的是3.5%到5%。

此外,特朗普在“乔治·华盛顿”航空母舰讲话称“丰田将在美国各地投资超过100亿美元建汽车厂”。特朗普还表示,美国和日本正在寻求提高联合造船能力,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与日本官员签署谅解备忘录。

500

这一切,让人不禁想起40年前的“广场协议”。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财长以及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广场协议”。该协议旨在通过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有序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协议签订后,日元由1985年2月的1美元兑260.7日元至1988年11月的121日元,在不到三年时间内,日元对美元升值一倍。

1985年,来自日本的贸易逆差占到美国总逆差的40%。如果解决来自日本的贸易失衡问题,美国的贸易逆差就能缩减40%,因此,日本理所当然成了“被治理”的对象。

从1985年至1987年,日本央行将基准利率从5%降至2.5%,日本股市、楼市泡沫因此越吹越大。到1989年,日本当局意识到经济过热转向加息,但步骤很激进。从1989年5月到1990年8月,日本央行基准利率从2.5%升到6%。银根急剧收紧刺破经济泡沫,日本经济随后陷入“失落的十年”乃至“失落的四十年”。

为何日本心甘情愿让日元升值?日本既惧怕并仰视美国,又对日元信心满满、并急于提高日本国家地位的矛盾心态,是战略误判重要原因。美国人正是把握住这种心态,才最终让日本进退失据、自愿服从。

在广场协议会议期间,协议签订时曾留下一张五国财政部长的合影。美国财长贝克居中间,日本大藏大臣竹下登只能站在最边上。这张照片,仿佛预示日本在日美关系中永远的附庸地位。

500

如今,历史正在以惊人的相似方式重演。1985年日本作为当时的五大工业国(G5)之一与美国签下协议,配合美元贬值,以帮助美国解决严重的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等问题。但紧接着,日本经济从波峰跌落,进入“失落的四十年”。

安倍晋三曾是最擅长“讨好”特朗普的外国领导人,其核心手段便是“高尔夫外交”。两人数次约球,安倍更曾献上金制球杆等厚礼,甚至不惜承诺数千亿美元的对美投资来迎合特朗普。

然而,这份精心经营的“友谊”本质脆弱且不对等。安倍在回忆录中坦言,他与特朗普漫长的通话多被高尔夫话题占据。更讽刺的是,尽管私交甚密,美国并未停止在贸易上对日本的公开施压。所谓应白宫要求提名特朗普参评诺贝尔奖,更是将这种关系的单方面讨好性质暴露无遗。

纵观全局,这场外交的一个核心矛盾在于:特朗普将外交视为一场交易性的球赛,安倍却误以为打球就能换来真挚的同盟关系。最终,球打得热闹,两国关系实质进展却寥寥无几。

高市早苗热情宣告开启日美同盟“新黄金时代”,特朗普也口头承诺“坚定支持”,然而这番和谐表象迅速被打破。会谈中,特朗普直言美国为防卫日本“付出巨大代价”,要求日方承担更多责任,实质上动摇《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既有原则,将同盟关系明确定义为“利益交换”。

这一局面揭示日美关系的不平等本质:日本在安全上依赖美国,企图借美国压力推动自身军事正常化;而美国则借安全议题迫使日本在经济与战略上持续让步。

相较于日本官方不断突出的日美关系和谐氛围,日本民众对特朗普此访心态复杂。特别是高市提名特朗普参评诺贝尔和平奖的表态,在日本网民中引发强烈反对。更有网民直言“这是日本外交的耻辱,首相高市早苗成了美国的奴仆”。

500

狼狈为奸的结局:日本何去何从?

从“广场协议”到今日高市早苗的外交姿态,日本似乎陷入一个历史循环:试图通过单方面的讨好与利益输送,在不对等的日美同盟中换取平等地位,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

尽管协议本身并非日本经济停滞的唯一元凶——同期马克升值的德国便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发展——但日本当局应对失策,货币政策在激进宽松与紧缩间剧烈摇摆,最终加剧产业外流与国内经济的“空心化”。揭示核心问题:外在压力固然存在,但战略自主性的丧失才是致命伤。

如今,高市早苗政府正面临相似的困境。在特朗普明确将同盟关系定义为“利益交换”、并挥舞“关税牌”与“安保牌”施压的背景下,她所宣扬的日美“黄金时代”更像是一厢情愿的外交幻象。

尽管双方领导人表面存在“化学反应”,但这种建立在献礼与奉承之上的关系异常脆弱。当美国的需求超出日本的承受能力,或当日本民众对“媚美外交”的愤怒达到临界点时,高市政权将何以自处?这场外交盛宴的结局,很可能对美而言是“消耗信誉的瞎忙”,对日而言,则是在重大战略利益上再次付出沉重代价。

当“亲美”异化为“媚美”,当“同盟”沦为“附庸”,日本还能否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这个问题,不仅是对高市早苗的拷问,更是对所有依附于大国的中小国家的警示。

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押韵。40年前日本没有学会的教训,40年后,会不会以更惨痛的代价再学一次?

500

图片源自网络

点击「有理儿有面」阅读原文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