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C-V的生意,谁跑通了?

500

最近,在2025北京微电子国际研讨会暨IC WORLD大会重要专题论坛——RDI生态·北京创新论坛·2025 上,“RISC-V商用落地加速营伙伴计划”正式发布。这个计划面向国内RISC-V芯片商、设备商、方案商、集成商等行业伙伴,征集可解决最终客户需求、但尚未完善的RISC-V PoC(概念验证)和Demo(演示原型)方案。发起者“北京RISC-V数字基础设施创新中心”将从需求匹配度、方案潜力、投入产出等维度对提交的方案进行评估,甄选后提供为期10个月的集中式资源支持(即“加速营”),最终将PoC和Demo升级为可商用、满足规模化市场需求的解决方案,推动RISC-V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规模化部署。

RISC-V,到底能不能赚钱?

过去常说“开源替代ARM”“中国芯崛起”的宏大叙事,现在变成了:投了RISC-V团队,产品出了吗?客户买了吗?下单第二批了吗?

RISC-V不再只是理想主义者的旗帜,而是实干者必须面对的一门生意。而这场生意的最大变量,正是AI。随着AI应用全面渗透,异构计算、边缘推理、定制化芯片需求激增,RISC-V凭借其开放、灵活、可定制的特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窗口。

01

三种模式,三种活法

The SHD Group预测,到2030年,全球RISC-V SoC出货量将达162亿颗,市场规模92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7.4%,远超传统架构。其中,AI加速器将成为增长最快领域,预计贡献超400亿美元营收。

500

RISC-V SoC增长趋势图

但数字背后,商业化路径高度分化。产业正从“能不能做”,进入“谁赚得到钱”的阶段。目前来看,能形成稳定闭环的,基本集中在三类模式:

第一,卖IP。这是最早成型的模式,企业提供可授权的RISC-V CPU内核,客户集成进自己的SoC中使用。属于典型的“卖图纸”模式,前期投入大,一旦标准化,边际成本极低。

美国企业SiFive是全球最早推动RISC-V商业化的公司之一,其处理器IP覆盖嵌入式(Essential)、高性能计算(Performance)、AI(Intelligence)和汽车电子(Automotive)四大系列,已与全球前十大半导体厂商中的多数达成合作,累计获得超过400个设计订单

在中国,芯来科技是该模式的代表性企业。其自研RISC-V IP已授权给腾讯、小米、兆易创新、翱捷科技等超300家客户,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物联网和存储控制器等领域。

第二,卖芯片。如果说卖IP是上游生意,那卖芯片就是实打实的制造业竞争不做授权,直接销售基于RISC-V内核的成品芯片,靠量产能力、渠道覆盖和性价比打开市场。

在这条路上走得最稳的,反而是那些并非“RISC-V原生”起家的企业。

乐鑫科技便是典型。这家深耕AIoT多年的企业,自2020年起所有新产品全面转向自研RISC-V架构。其ESP32-C5系列Wi-Fi MCU 2024年出货量突破2亿颗,广泛用于智能家电、照明、插座等场景。

与此同时,新兴企业也在用真实出货验证可行性。进迭时空推出的八核RISC-V AI CPU芯片K1,聚焦工业控制与边缘智能,量产交付超5万颗,按官方零售价估算,销售额已超1000万元。虽体量尚小,但标志着初创公司完成了从流片到客户导入的关键闭环。

无论是成熟企业还是新锐玩家,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不靠PPT讲故事,而是用订单说话。

第三,卖方案。这不是卖一个内核,也不是卖一颗芯片,而是建立从内核到方案的全栈技术能力,并提供一整套“交钥匙”解决方案:从处理器核优化、操作系统适配、工具链完善,到参考设计、测试验证,甚至场景适配与示范方案,全链条打通。目标不是单一产品成功,而是降低整个产业链的使用门槛。

这种模式投入最大、回报最慢,但一旦建成,护城河也最深。

当前中国RISC-V阵营中,把这条路走得最系统的,是奕斯伟计算。奕斯伟计算不把自己定义为单纯的芯片设计企业。它的野心更大:要做AI时代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RISC-V因其简洁、开放、灵活、低功耗、模块化和可拓展等优势,是最适合AI时代绿色计算的底层架构。然而,理想照进现实仍需跨越关键鸿沟。RISC-V最大的瓶颈不是技术,而是生态碎片化:指令集虽统一,但工具链不一、软件适配难、开发体验差,中小企业“想用不敢用”。奕斯伟计算的选择是:呼朋唤友,携手补缺。

针对RISC-V“单打独斗难成势”的行业现状,奕斯伟计算打造了RISAA生态技术平台(RISC-V+AI生态技术平台),呼吁行业伙伴共建共享。该平台基于RISC-V架构,深度融合AI技术发展需求,构建了面向未来数字基础设施的创新底座。通过这一平台,奕斯伟计算正推动行业伙伴实现技术协作、应用转化与生态协同,加速RISC-V产品的研发迭代与市场化进程。

同时,奕斯伟计算也自研IP,推出多款32位嵌入式级与64位应用级RISC-V内核,覆盖超低功耗、车规、信息安全、高性能计算及AI加速等场景,目前已规模化应用于超过50款终端产品。这么做最实在的地方在于——它自研内核就是为了能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直接剪裁、定制、优化,提升产品性能的同时,有效降低成本和功耗。

02

RISC-V的静默扩张

RISC-V International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基于RISC-V的芯片出货量已突破100亿颗。RISC-V国际基金会首席执行官Andrea Gallo指出,作为一项开放的全球标准,RISC-V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汽车电子、数据中心、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等关键领域拓展。

你可能已经在用RISC-V,却不知道它是RISC-V。

在空调的压缩机控制器中,在TWS耳机的电源管理单元里,在车载音响的音频协处理器上,甚至在手机的SIM卡里,无声、无感、无处不在。

500

智能终端

在消费电子领域,RISC-V占比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36%。在一些对成本敏感、功耗要求高的场景中,RISC-V已经成为许多产品的默认选择。

从市场应用来看,海思基于自研RISC-V内核推出的Hi3066M MCU,已在空调、冰箱等家电中实现AI节能与故障预判。通过集成轻量级eAI引擎,让传统白电具备本地智能决策能力,既降低了对国外IP的依赖,也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全志科技推出的V821智慧视觉芯片已用于多款AI智能眼镜,完成客户项目首发。采用双RISC-V核异构架构,兼顾高性能处理与超低功耗待机,支持毫秒级冷启动图像抓拍,并可运行人形检测、人脸识别等端侧AI算法。因其灵活性高,也被拓展至AI玩具、便携式安防设备等新兴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手机周边产品已悄然采用RISC-V架构。芯昇科技发布的全球首款RISC-V内核超级SIM芯片CC2560A,集成了2.5MB Flash存储(为主流产品的2倍以上),支持预装50个以上应用,远超现网超级SIM卡的应用容量。

在更复杂的显示类终端中,奕斯伟计算RISC-V MNT Scaler主控芯片搭载自研32位RISC-V CPU,支持QHD@180Hz、4K@60Hz高速刷新,已广泛应用于电竞显示器和商用面板,满足专业用户对低延迟、高帧率的需求。在长虹最新发布的“治愈系AI TV Q10Air”中,奕斯伟计算的RISC-V AI MCU首次深度参与Mini LED背光控制系统,实时调控近300颗LED灯珠,实现灯光随声律动、多场景光影变幻。该芯片具备128KB大存储、宽电压输入和在线升级能力,意味着它不再只是一个静态执行器,而是可以持续演进的智能节点。

智能汽车

到2030年,汽车AI加速器中RISC-V IP核占比预计将达27% ,RISC-V芯片上车是大势所趋。

目前,已有多个国内外IP厂商推出车规级RISC-V内核,如SiFive的E6-A、E7-A、S7-A(64位)、X200-A(64位)、X280-A;奕斯伟计算的S500A(64位)、R520A、R500A、E330A、E320A、E302A;阿里巴巴达摩院旗下的玄铁R910/R908(A);芯来科技的NA300/900;芯车无限的追风、蹑景等。在这些名单中,国产厂商已成为主力。

长城汽车孵化的南京紫荆半导体,已经实现M100芯片量产上车,搭载于魏牌、坦克等热门车型。M200、M300及SOC芯片S300正在开发中,采用22nm MRAM等先进工艺,计划应用于动力底盘及区域控制器。紫荆半导体提出2030年RISC-V架构中低端IP全覆盖、2035年达成技术成熟与高端IP自主的发展目标。

在智能座舱领域,奕斯伟计算推出“Glass to Glass”车载视觉方案,打通ISP、SerDes、画质增强、人机交互等全链路,已在电子后视镜(CMS)等场景落地。在智能控制端,奕斯伟计算推出了系列化车载MCU,涵盖通用控制与电机专用场景,应用于车门、车窗、座椅等区域。这些产品均达到ASIL-B功能安全等级,显著降低客户认证成本和系统集成难度。

智能计算

AI是RISC-V最具潜力的方向之一。根据RISC-V International(RISC-V国际基金会)数据,约30%的RISC-V芯片应用于AI加速场景,成为当前增长最快的应用领域。

SiFive在这方面推出的高性能RISC-V内核,最新发布了第二代Intelligence系列核心产品。包含面向机器人传感等边缘AI应用的新型设计,以及升级版的X200、X300系列和XM系列加速器。

达摩院主张构建以高性能处理器IP为核心,围绕软件生态、AI标准化建设及高性能应用的协同发展,以此形成RISC-V高性能应用基座。达摩院首款服务器级RISC-V处理器,玄铁C930通用算力性能达到SPECint2006基准测试15/GHz,频率大于3.4GHz。

奕斯伟计算推出自研RISC-V边缘计算SoC EIC7700X和多用途智能计算SoC EIC7702X。其中EIC7700X搭载64位RISC-V CPU与自研NPU,支持全栈浮点计算和生成式大模型本地部署,已在机器视觉、智能机器人、工业安全等领域实现应用。生态进展方面,Red Hat基于搭载EIC7700X的HiFive Premier P550开发平台,正式发布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10(RHEL 10)对RISC-V架构的支持,标志着RISC-V进入企业级操作系统主流视野;NVIDIA也以该平台为基础,启动CUDA向RISC-V架构的移植探索,旨在打通深度学习框架与工具链,助力RISC-V AI芯片接入更广泛的AI训练与推理生态。

03

真正的赢家,是让别人也能赚到钱的人

随着AI、边缘计算等需求爆发,RISC-V凭借其开放、灵活、低功耗的特性,正成为智能化变革中的关键底层力量。

RISC-V国际基金会会员数量已经超过4500家,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谷歌、英伟达、英特尔、高通、三星、西部数据、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等都是基金会成员。

未来的计算架构,不应再由单一厂商定义。热闹的会员名单只是起点。RISC-V的商业化胜负,不会由某一颗“明星芯片”决定。而是取决于有多少普通产品,默默选择了RISC-V;有多少中小企业,因为一套成熟方案,敢大胆投入;有没有一个平台,能让整个产业链跑得更快、更便宜。

AI时代对算力的需求既海量又碎片化,这恰恰是RISC-V的机会。“RISC-V商用落地加速营”只是一个信号。真正重要的是,有人愿意沉下去,去做那些别人不愿做的脏活、累活、长期活。乐鑫证明了RISC-V能挣钱,进迭时空说明小公司也能起步,而奕斯伟计算们正在尝试回答更深的问题:如何让整个产业链都跑起来?

当技术自由开始通向商业自由,当开源开放不再只是理想主义者的旗帜,而是实干者手中的基础设施——那时我们才会说,RISC-V的时代,已在AI浪潮中真正拉开帷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