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洽洽食品

文:向善财经

最近,“瓜子大王”洽洽食品发布三季度财报。

天眼查APP显示,三季度洽洽食品单季营业收入为17.49亿元,同比下降5.91%;2025年前三个季度,公司营收累计为45.01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47.58亿元下降了5.38%。

500

利润方面,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7935.99万元,同比下滑72.58%;前三季度累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69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6.26亿元大幅缩水72.99%。

总的来说,在上一季度首次出现季度亏损之后,三季度延续了业绩大幅下滑的表现。

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一样疑惑,这是洽洽瓜子啊,瓜子界的“一哥”,地位就像茅台之于白酒。

500

更关键的是,从市占率看,瓜子行业集中度远高于白酒、乳制品、啤酒、饮料等快消品。数据显示,洽洽在国内预包装瓜子行业市占率大约60%,线下覆盖56万个终端,第二名金鸽市占率仅仅10%。

那如此之高的集中度,理应拥有绝对行业定价权,洽洽食品的业绩缩水是怎么来的呢?

为了解答疑惑,让我们从洽洽的商业模式看起。

//规模是定价权的注脚吗?

洽洽食品的商业模式,是标准的“茅台模式”,即加工原材料,然后售出成品。

按照公司在半年报中的解释,这两个环节都出了问题。

在原材料方面,洽洽食品的瓜子用的是“食葵”,全国按种植面积,65%的食葵都来自于内蒙。可惜的是,内蒙地区近两年的降雨量、降雨时长为64年来最高。

气候变化导致食葵产区受灾,收获非常不理想,食葵价格暴涨,一斤涨到6-7块钱,正常来说,食葵价格稳定在4-5块钱一斤。

与白酒不同,瓜子这东西因为加工简单,毛利能做到30%就是顶尖了,食葵价格暴涨导致洽洽葵花子上半年毛利率只有20%出头。

当然,原材料的波动只是周期性的,这是不可抗因素,后续气候正常,毛利也会回归,影响的只是短期业绩。

但问题在于,毛利下降不到10%,不至于让利润大幅下降7成,营收负增长。

所以,成本只是表面问题,洽洽业绩下滑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需求和销售端,可能会影响到长期的增长逻辑

一、需求逻辑发生根本性变化

瓜子的消耗场景,和白酒非常像,需要热热闹闹的一群人在一起消耗的才快。

比如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团聚,围坐在一起,嗑着瓜子,一边聊天,一边看春晚,屋外雪花飘飘,屋内其乐融融;再或者,一群朋友聚在一起,围炉煮茶嗑瓜子。

变化在于,我们现在的消费选择,场景都比原来丰富了许多。

比如大家经济条件变好了,很多人过年的时候已经不回家了,一问就是趁着长假出去玩了,那过年这个爆发式的需求肯定就会出现下降。

再比如说现在的中年男人现在为啥喝酒吹牛比以前少了?就是因为现在的中年男人能玩的东西可太多了,手机游戏、各种运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白酒消费场景。

另外,短视频的发展让手机不离手了,Z世代的这波人坐在一起的群体性活动也少了,新需求也减少了。

更重要的是,可选择的产品也多了,像巴旦木、开心果、腰果等等比瓜子更香的新式的坚果越来越普及。

所以,根据专业机构理杏仁的统计,我们会发现葵花子从2022年至今,是没有增长的,甚至出现了下滑。

500

除了需求逻辑发生了变化,零售渠道的变迁也影响着洽洽的利润水平。

二、商业模式迎来变革

过去,洽洽的利润主要来自于线下经销商,营收占比一度超过80%,但在今年,洽洽对渠道进行了改革。

上半年的年报显示,其经销渠道和其他渠道收入由去年同期的24.20亿元下降至19.73亿元,降幅达18.47%,营收占比则进一步由2024年同期的83.5%下滑至71.67%,对应的,线上占比则显著提高。

500500

渠道变革的目的,是为了带来更多的营收,在原有业务上发展出一道新的增长曲线。

但是上面我们也看到了,葵花籽的营收甚至下降了,那在营收没有增长的情况下,新渠道反而侵占了老经销渠道的利润,更有意思的是,线上利润率远低于线下,只有16%。

看到这可能有人会疑惑,原来钱赚的好好的,为啥要变?

答案是现在的商业模式更极致了,硬折扣零食店的白牌产品基本贴着成本在卖,因为是直接找工厂代工,渠道层级缩小了,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不仅品类全,而且质价比非常高。

商业模式的革新,直接导致洽洽想要直接提升业绩的两个重要抓手,提价和提量都失速了。

所以,无论是客观上还是主观上,洽洽都需要改变。

最后综合来看,业绩下滑的核心原因,一方面是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了需求下滑,另一方面,更极致的量贩模式击穿了原有的模式。

这时候,巴菲特清仓麦当劳时的话就很应景了:“在食品行业,任何产品都不可能得到像可口可乐和吉列那样的确定性。人们喜欢尝试新口味,今天吃麦当劳,明天可能去别的餐厅。”

说白了,中国的茅台,美国的可口可乐是凤毛麟角,这个行业的常态是需求稳定,但品牌忠诚度低,且规模并不等于定价权,企业需持续创新或控制成本才能生存。

换句话说,多数时候,食品企业的护城河是动态的。

此时,对洽洽食品来说,过去打造的竞争壁垒(规模、品牌)出现了裂痕,如何寻找新的增长曲线就成了下一阶段的命题。

//多元化竞争:“子弹”充足,渠道蓄势待发

客观来讲,对于新的增长曲线,洽洽食品是有能力储备的。

一方面,从财务报告来看,洽洽食品财务状况十分健康,在新的竞争中不差钱。

数据显示,截止三季度,其账上的货币资金有40.83亿,交易性金融资产9.11亿,完全能覆盖长短债的同时,还有非常多的闲余资金。。将来研发,推广方面的资金完全不用担心。

另一方面,洽洽食品对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品类的创新,其实在2015年就开始了。

当年,公司认为,随着健康消费理念的兴起,“每天一把坚果”将成为中产阶级的养生标配,遂推出了“小黄袋每日坚果”。

截止今年上半年,坚果类产品占总营收的比例为22.32%,大大优化了产品结构,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不过说实话,虽然有坚实的基础在,但在新一轮的多元竞争中,洽洽食品也面临着些许挑战,主要有三点:

一:前车之鉴

洽洽过去展现的,是大单品模式,聚焦在某一两个品类里面深入的去做到极致,现在你让别的企业来做葵花子,我相信没有人能赶上洽洽的对整个供应链的优化能力。

只不过洽洽现在面临的,是一门新的生意,在多品类扩张的同时,供应链能不能跟上?品质能不能跟上?人才能不能跟上?

从今年的动作来看,新品的成长似乎还需要更长的周期。

比如在今年7月末,在洽洽食品2025年新品上市发布会上,一口气推出了五款新品,包括山野系列瓜子、全坚果系列、魔芋千层肚、脆脆熊鲜切薯条、瓜子仁冰淇淋等产品。

为了新品造势,三季度的销售费用、研发费用都出现了明显的增长,但是营收却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费效比是负的。

当然,打造新品是需要周期的,假如能成功也是缓慢爬坡的过程,关键是概率,全行业的多元化其实做的都不太好。

比如茅台这样强心智的品牌,想要做多元化也不容易。他的系列酒和中端的1935,发展了多少年了,到现在,还是被飞天茅台拖着走,甚至需要搭售给经销商才行。

再比如珍酒李渡,想要尝试啤酒,虽然研发了三年,创始人甚至直接下场推动销售了,但是整个结果还是不理想。

而且洽洽其实在这方面的尝试也不算少,早在2008年,洽洽就推出豆类零食;2013年推出果冻和牛肉酱品类,但最终都没能激起太大的水花。

2010年,洽洽还推出薯片品类,它一度有过销量增长,也作为单独的一个业务被写进了财报里。但11年之后,薯片的营收占比始终未能超过10%,后来它在洽洽财报里也被归入了其他业务之中。

由此可见多元化并不容易,除了内部的因素,还有来自外部的制约。

二:新渠道任重道远

上面我们提到,经销渠道在主力单品没有增量的情况下,受到了自己线上渠道的冲击。

当然,线下经销体系,在量贩崛起,电商自营渠道走强的当下,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多元化产品的适应能力,远不如线上渠道,未来比例逐渐降低是合理的。

但问题是,线上的效率要尽快提升才行,比如像三只松鼠,能够完成百亿目标,就是依靠线上极高的效率。

目前,洽洽食品在电商板块,占比虽然有所提升,但是毛利依然不高,若以三只松鼠爆发式的增长为目标,营收占比最好是到7成左右,毛利也要提升至传统渠道水平。

500

除此之外,外部的竞争格局也很微妙。

三:外部竞争激烈

多元化这事,随着食品行业的供应链愈发强大,做起来其实不难。

但关键是怎么打透心智,就拿现在洽洽正在做的魔芋来说,卫龙已经深入人心了,后来者很像百事可乐之于可口可乐,口味的迁移其实并不容易。

就像你很难想象怎么拿出新的瓜子和洽洽竞争一样,在新领域,洽洽同样面对着这样的难题。

18年之后逐年走高的研发费用其实也很能说明问题,食品行业,想要做出新的品类并不容易。

另外在线上线下,在各类渠道的轰炸下,消费者其实已经比较疲倦了,更高的质价比,更熟悉的口味才是第一选择。

说到这,让我想起了巴菲特对生意模式的理解,他说“最好的生意是给你赚的钱越来越多,而你不需要任何再投入,或者只需要很少的再投入去赚这些钱。”

重点是后半段,“第二好的生意也会给你越来越多的钱,也需要很多再投入,但你的再投资的回报率也非常令人满意。最糟糕的生意是你被迫加大投入的生意,为了不被淘汰,你以非常低的回报率重新投资资本,有时人们在做这些生意而不自知。”

目前的洽洽管理层面对的,看起来似乎就是怎么在动态的过程中,面对众多竞争者去追上新的模式。

最后,根据洽洽的业绩目标,能看到董事长陈先保和管理层对于未来还是很有信心的,比如公司依旧坚定执行“百亿收入、百万终端”的“双百战略”,并在去年10月公布股权激励计划,争取在26年实现百亿营收。

希望洽洽食品经过阶段性的调整之后,能够重新出发。

在估值方面,在股价经历过22年-18.37%,23年-30.36%,24年-14.67%,以及今年-20.53%(截止10月29日)之后,TTM市盈率虽然还有28.53倍,但倘若能够恢复增长,在连跌四年后,或许能进一步拉低估值水平,提升投资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