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和之间:巴阿反恐协议一纸难求

500

△巴基斯坦国防部长赫瓦贾·阿西夫(右二)和阿富汗国防部长雅库布(左二)(资料图)

伊斯坦布尔秋意已浓,却未能为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紧张关系带来丝毫“降温”。

29日,巴方宣布,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最新一轮会谈“未能达成任何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场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磋商无果而终,让脆弱的巴阿边境局势更加岌岌可危。

毕竟,就在谈判开始后,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已经放话:“如果谈不拢,就立即开战!”

僵局:卡在“一张纸”上

从印巴空战到巴阿交火,南亚局势引发世界高度关注。

10月9日起,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爆发新一轮激烈军事冲突。当日晚,巴军以反恐为由出动战机越过“杜兰线”,对阿富汗首都喀布尔、霍斯特等地的“巴基斯坦塔利班”据点发动空袭,阿方随即进行反击。此后双方持续大规模交火,巴基斯坦军方称击毙200多名阿富汗武装分子,阿方则声称在边境冲突中击毙58名巴基斯坦士兵。

15日,双方在国际呼吁下达成48小时临时停火,但停火期限一到,巴军于17日晚,以基地遭袭为由再次对坎大哈等地的阿富汗军事设施直接发动空袭。

最终,在卡塔尔和土耳其的斡旋下,巴阿达成停火,并于10月19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达成协议,同意停火并承诺通过对话解决争端。此外,双方还商定再次举行会晤,商讨落实停火协议及加强安全合作的具体机制。

500

△9月30日,巴基斯坦俾路支省首府奎达自杀式爆炸袭击现场。

10月25日开始的伊斯坦布尔会晤,既是多哈和谈的结果,也是自2025年以来巴阿双方围绕“反恐合作”与“边境稳定”进行多轮外交博弈的延续。6月在伊斯兰堡举行的会谈中,巴方首次提出“书面反恐协议”诉求,却因阿富汗塔利班“内部协商未完成”搁置。如今在土耳其调解下重启对话,书面协议的落实仍是双方争论的主要焦点。

作为此次调解的重要参与方,土耳其国家情报局局长易卜拉欣出席巴阿会谈,试图以“中立第三方”身份弥合双方分歧。但从实际进程看,谈判从一开始就陷入胶着:

10月25日,双方从上午10时谈到晚间7时,9小时内仅就“停火延续”达成口头共识,对反恐协议的形式与内容毫无进展;10月26日,谈判强度进一步升级,从清晨持续至次日凌晨1时,13小时的拉锯中,双方始终未能在 “‘巴塔’营地清剿时间表”等关键分歧上达成一致,双方在时间与执行力度上的立场差距悬殊。

28日,巴基斯坦《黎明报》援引外交匿名消息源称,巴基斯坦代表团已启程回国,“短期内不会再就协议形式进行协商”。29日,巴信息部长塔拉尔正式宣布此轮谈判失败。这可能成为巴阿关系的“阶段性断点”。

僵局背后的焦虑

双方的僵持,本质是“信任赤字”与“利益博弈”的叠加。对巴基斯坦而言,坚持“书面协议”是吃过口头承诺失信的亏。因此,巴方明确要求,协议需包含三大核心:3个月内关闭所有“巴塔”训练营地并移交人员、建立联合反恐核查机制、明确违约反制措施,以“白纸黑字”锁定承诺。

阿富汗塔利班拒签的理由,表面是“有损主权”“内部未协商一致”,深层则藏着多重顾虑。一方面,阿塔强硬派担心,书面协议会束缚其对“巴塔”的支持。“巴塔”与阿塔在意识形态上共鸣,部分成员还曾与阿塔并肩作战,清剿“巴塔”可能动摇阿塔权力基础。另一方面,阿塔担忧一旦作出正式承诺,巴方会以“协议未落实”为借口,扩大边境军事行动。过往巴方以反恐为由空袭阿富汗边境村庄的经历,让其心存警惕。

从谈判策略来看,阿塔在此次会谈中还试图以“拒签”为筹码,换取巴方开放边境口岸、提供人道援助等让步,却遭巴方“反恐议题与其他议题分开谈”的坚决回应,筹码策略并未奏效。

会谈遇挫的背后,是巴阿双方难以调和的内外压力。根据巴基斯坦冲突与安全研究所9月发布的统计,今年8月,巴境内共发生143起武装袭击事件,较7月激增74%,单月死亡人数为2014年2月以来新高。其中绝大多数袭击与“巴塔”有关。

叠加印巴控制线摩擦、俾路支省反恐压力,巴方此次坚持书面协议,既是划清安全底线,也是向国内民众展示解决威胁的决心。

阿富汗塔利班掌权至今,阿临时政府始终面临国际社会的承认困局。经济上,2025年阿富汗通胀率超30%,粮食安全危机严峻。阿塔内部需平衡务实派与强硬派的利益,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统治分裂。

对“巴塔”的模糊态度,正是阿塔“平衡术”的体现——既不想因庇护“巴塔”彻底激怒巴方,进而影响跨境贸易、人道援助的通路,也不愿因清剿“巴塔”引发内部动荡。这样的模糊策略,却最终让巴方的不信任感加剧,国际社会对其“反恐承诺”的质疑也愈发强烈。

巴担忧“冬季袭击浪潮”

巴阿局势的不确定性,不仅是巴阿双边问题,其溢出效应也正逐步显现。

首先,巴阿边境氛围持续紧张,热战冲突的风险仍然存在。目前,巴基斯坦已在两国交界的开普省增派两个步兵营,升级无人机侦察、红外报警等监控系统,做好预防性军事部署。同时,巴方关闭了两国几乎所有陆路口岸,阿作为内陆国家物资进出严重依赖巴基斯坦港口,受此影响,阿进出口货物以及食品、药品等必要民生物资供应均受巨大冲击。

作为回应,阿塔当局放出狠话,若巴方单方面升级边境管控,将“重新评估与巴基斯坦的所有合作”。两国虽均无力承担大规模军事冲突,但在紧张氛围下边境小规模交火的风险仍然不能排除。

其次,地区反恐形势若恶化,或将引发地区安全的连锁反应。“巴塔”在巴基斯坦此轮跨境打击行动中遭受巨大损失,而巴阿此次谈判又无果而终,“巴塔”极有可能在巴境内采取报复袭击,并进一步扩展在巴阿边境地区的活动空间。

据巴方安全部门预测,2025年11月至12月,“巴塔”可能发起“冬季袭击浪潮”,针对巴安全设施和人员以及平民聚集区展开新一轮攻势。更值得警惕的是,“巴塔”与“俾路支解放武装”等巴境内其他恐怖组织有可能形成联动新态势。

据报道,巴安全部门已经掌握“巴塔”与“俾解”在9月份进行情报交流的动向,“巴塔”或将借“俾解”暴恐渠道将其恐袭触角进一步向巴南部地区延伸。若“巴塔”在巴阿边境地区遭遇强力阻击,其调转方向进而向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阿北部邻国转移也有较大概率发生。

500

△10月13日,在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边境口岸多尔哈姆,卡车因边境地区冲突而滞留。

此外,地区人道主义危机可能进一步加剧。2025年以来,已有超过100万阿富汗难民从巴基斯坦被遣返回国,大量难民的回涌,让阿富汗的贫困、失业、食品及医疗短缺等问题雪上加霜。两国边境口岸的关闭,进一步加剧了阿国内食品、药品、燃料等民生物资的短缺。据巴官员透露,仅巴西北部托尔卡姆边境口岸,两侧就滞留了近5000个集装箱的货物,蔬菜水果等保质期短的物资已经开始大批腐烂。受此影响,巴国内的食品价格也开始大幅增长,两国均将面临不同程度的民生压力,这也给地区稳定带来新的挑战。

巴阿和平的实现需要双方达成协议,又远非一纸协议就能决定的简单命题——它需要塔利班在“内部稳定”与“国际责任”间做出取舍,需要巴基斯坦在“安全焦虑”与“外交灵活”间找到平衡。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