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肝配薯片大蒜?年轻人的“吃商”变态进化了

最近这段时间,互联网上充满了“老吃家”们?
让旺仔小馒头变身麻薯,猪肝配薯片碰撞出惊人美味。
“老吃家”们的“吃商”咋都这么高?

“吃商”极高的“老吃家”席卷网络?
在这个美食博主比星星还多的时代,“吃商”这个新鲜词正以燎原之势走红网络。
“吃商”这个概念巧妙借鉴了“情商”的构词法,成为衡量一个人美食创造力和鉴赏力的新鲜标准。

它不像IQ那样考验智商,也不像EQ那样强调情绪管理,而是专指一个人在美食领域的灵气与悟性。
有人称之为“饭灵根”,更有人直接封其为“老吃家”。
那些被网友封为“老吃家”的高吃商人群,仿佛天生自带美味探测器,随便一搭配就能创造出口感惊艳的料理。

比如最近火爆全网的“旺仔小馒头加牛奶爆改麻薯”,正是高吃商人士的经典之作。
有网友随手将旺仔小馒头碾碎,加入适量牛奶搅拌,竟意外创造出了口感软糯、奶香浓郁的麻薯。
同样引人注目的,是那款被称为“肝脆薯了蒜了”的创意搭配:
薯片和大蒜再加上猪肝一起吃下去,居然是意外的美味?!
这个看似简单却创意十足的配方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引发了大规模模仿潮。

看似暗黑实则惊艳的搭配,恰恰展示了高吃商人士对风味的深刻理解和勇于尝试的精神。
自从这些吃界“邪修”走红以后,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吃商”相关话题的阅读量每天都在增长,各种神奇的美食做法更是层出不穷。

大家都在讨论“老吃家”们精妙的美食搭配,但究竟什么样的人“吃商”更高呢?

“吃商”高的人到底什么样?
或许你会认为,吃商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饭灵根”,但事实上它更像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
那些被尊称为“老吃家”的高吃商人群,往往具备几个共同特质。
比如,理解风味背后的科学逻辑,就是高吃商的第一步。

就像“肝脆薯了蒜了”的搭配,猪肝富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薯片则提供了碳水化合物和脆感,两者在味觉和营养上形成奇妙互补。
而旺仔小馒头变身麻薯的背后,则利用了小馒头中的淀粉与牛奶相互作用,在适当水分和外力下形成糯性质地的科学原理。
这还真是“不懂数理化,处处是魔法”,这些“邪修”原来都是有科学原理的呀。

此外,高吃商的人从不惧怕“做毁”。
就像每一位厨师都曾有过失败经历,真正的“老吃家”把每一次意外都视为发现新美味的契机。
那些看似翻车的烹饪事故,可能恰恰造就了别样美味。
相信每个城市都有类似的“翻车美食”传说,比如意外发酵得到的酸菜、记错时间做出的酱肉。
毕竟在“邪修”这个词走红之前,这些高吃商的翻车铸造的美味,都被称为“地方特色美食”。

当然,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才是高吃商的核心。
一般来说,在我们尝到一种味道时,大脑能自动关联并模拟出与之互补或对比的其他味道,从而在想象中完成“虚拟搭配”。
当我们普通人在看到那些看似“黑暗”的搭配后纷纷疑惑“这到底是谁发明的?”,“老吃家”们已经模拟出下一套“邪修”搭配了。
这种跨越界限的联想能力,恰恰是吃商的精髓所在。

与此同时,高吃商的人通常都具备敏锐的观察力。
他们能注意到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食材变化,会观察别人的饮食习惯和偏好,甚至能从古书典籍中寻找美食创意的灵感。
这种观察力让他们总能发现别人忽略的美味可能,创造出令人惊喜的料理。

不过,一样东西是否好吃,毕竟也只是个主观的判断。
“吃商”也不一定就是绝对的,因为美食之“美”,除了客观食材,还有很多心理因素可以决定。

“吃商”也可能是心理在欺骗你?
很多时候,你觉得某样食物特别好吃,并不完全是舌头的功劳。
你的大脑正在悄悄参与这场味觉盛宴,为美味加分。
这种“脑补”能力,往往能让我们在品尝食物时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我们常说的“闻着臭,吃着香”,背后有着严谨的科学解释。

事实上,我们感受到的“风味”中,高达80%来自嗅觉。
无论是螺蛳粉、臭豆腐还是榴莲,它们的“臭味”主要来自酯类、硫化物等挥发性分子。
这些物质极易挥发,能轻松骗过我们的鼻子,但当我们将其送入口中后,温度变化和咀嚼动作会释放出不同于闻起来的“香气”分子。
说白了就是,越臭的嗅觉体验,就容易让舌头更去捕捉它尝起来的“香”。

而且,好的口感常常能弥补味道的单一。
单调的口感容易让人感到无聊,而意外的反差则带来惊喜。
比如“肝脆薯了蒜了”中,薯片的“嘎吱脆”与猪肝泥的“绵密”形成鲜明对比。
类似地,冰淇淋与热面包的“冰火两重天”,也因温度上的强烈反差而给大脑带来愉悦信号。
这种口感上的层次变化,往往能让普通的食材组合焕发新生。

更不用说记忆也会给味觉加上一层美好滤镜。
这就解释了,旺仔小馒头做成的麻薯之所以让人感到“意外的好吃”。
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口感与味道,更因为它瞬间激活了成年人内心的童年记忆。
这种由记忆触发的情感共鸣,为食物加上了一层难以替代的“情怀滤镜”。
就像我们总是觉得小时候吃过的东西更美味,其实未必是那时的食物真的更好吃,而是回忆为它镀上了金色的光晕。

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实,饮食行为与情绪、自我认同密切相关。
所以在某些情绪状态下,某些食物会给我们带来更强烈的愉悦感。
当我们心情低落时,甜食往往能带来慰藉;当我们庆祝成功时,气泡酒似乎格外美味。

除此之外,环境与期待也会影响我们对食物的感知;同样的食物,在精致的摆盘下会比普通装盘获得更高的美味评分;色彩也会决定我们对食物是否好吃的判断……
各种各样的小原理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吃商”。

所以,要想成为一个“老吃家”,需要了解的东西还真不少~
网上那些“高吃商”的邪修料理大家都尝过了吗?
你准备好也当一个“老吃家”了吗?



印客美学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