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高分答卷”背后:成都如何让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来源|中访网
责编|李晓燕
当城市竞争从政策红利比拼转向发展生态角逐,营商环境已成为衡量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标尺。10月2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北京发布《2024—2025城市营商环境创新报告》,成都凭借在制度创新、企业服务、生态构建等方面的突出成效,成功入选年度创新城市,同时斩获“公共服务优化”“权益保护健全”两大维度创新城市称号,用实打实的发展成果交出了一份备受赞誉的“高分答卷”。
这份荣誉的背后,是成都对企业需求的精准把握,更是对“有需必应、无事不扰”服务理念的坚定践行。近年来,成都始终将企业“幸福指数”作为营商环境建设的核心标尺,以“进解优促”常态化服务为抓手,把政府服务的“温度”转化为企业发展的“速度”。通过制度化安排固化助企机制,成都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服务体系,累计走访服务企业15.9万户,收集并解决各类问题诉求超4.16万件,用真招实策打通企业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让企业在蓉发展更安心、更顺心、更舒心。
在服务模式创新上,成都以“圈链思维”重构政企互动场景,升级“每周有链长接待、每天有局长坐班”服务机制,打造出独具特色的“1+7+365”链式护航体系。每周链长专场活动提前预告、敞门纳谏,确保企业诉求“零门槛”照单全收;7天“局长坐班”攻坚周集中发力,破解产业链协同发展难题;365天常态化陪伴式服务持续护航,实现响应“零时差”、服务“不打烊”。创新设置的“产业生态圆桌”,打破传统会场界限,让市级部门、投资机构、行业协会与企业代表同桌议事,推动“问题当场商议、资源当场对接”,这种零距离、高效率的沟通模式,成为成都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注脚。

优质的营商环境,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今年前三季度,成都涉税市场主体达到215.64万户,同比增长13.6%,民营经济展现出强劲韧性——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民间投资增长6.7%,上半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6.3%,连续4个季度回升向好。在宏观经济承压的背景下,成都地区生产总值上半年增长5.8%,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全省0.2个百分点,位居十大经济大市首位,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重点指标增速均领先国内重点城市,形成了“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良好发展局面。
企业的感受是营商环境最真实的镜子。《报告》显示,成都在对外开放提升、公共服务优化两大领域的企业满意度居高不下。在对外开放方面,成都便捷高效的对外投资服务获得广泛认可,法律、会计、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的国际化视野和服务能力,为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公共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落地见效,审批服务效能持续提升,让企业办事流程更简、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相关项目负责人评价道,无论是数据样本还是市场主体反馈,成都在制度创新、企业服务创新等方面的亮点都十分突出,宜居宜业的城市特质让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在蓉发展充满活力。
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成都的独特魅力在于将“闲适安逸的生活”与“安心顺意的创业”完美融合。在营商环境建设中,成都始终坚持“用户思维”,从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出发,统筹推进政务、要素、市场、创新“四大环境”建设,全力为企业拓市场、降成本、搭平台、给场景。这种既重“硬支撑”又重“软环境”的建设思路,让城市创新生态呈现“高活力”、经济发展呈现“高质量”、产业发展呈现“高韧性”的鲜明特征。
面向“十五五”,成都的营商环境建设正向着更高目标迈进。这座城市明确提出,将加快建设更具活力和幸福感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以激发要素市场活力为重点,推动营商环境从“便捷服务”向“生态赋能”迭代升级。未来,成都将进一步聚焦青年创业者和各类就业群体,提供更精细化、个性化的营商服务,让更多人能在这片沃土上安家落户、扎根发展。同时,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产业生态体系,让营商环境成为成都吸引优质资源、集聚发展动能的“强磁场”。
从政策红利到制度优势,从便捷服务到生态赋能,成都用持续的自我革新书写着营商环境建设的新篇章。此次入选营商环境年度创新城市,既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成都将继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让宜居宜游的幸福底色与宜商宜业的发展亮色交相辉映,为中国城市营商环境建设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经验”。



中访网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