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三重考验”:数据合规、同质化竞争、AI短板,企查查IPO突围难不难?
企查查要上市了。

10月10日,上交所官网显示,企查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递交招股说明书,拟登陆沪市主板,拟募资15亿元。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围绕着公司的主营业务开展,增加设备、专业技术人才、云资源等投入。
众所周知,企查查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专业的商业大数据综合服务商,旗下拥有企查查APP、小程序、web端等面向C端用户的普惠性数据产品,以及面向B端用户的专业版、数据接口等生产性服务工具。
从十年前开创商业数据查询市场化之路,到如今冲刺 A 股主板,企查查用十年证明了其“做大”的能力,而下一个十年,它将面临如何“走远”的新考验。
三大行业隐忧
在信息时代,数据被誉为“新石油”,而企查查这类商业大数据服务商,正是这座金矿的掘金者。它们通过收集、清洗、挖掘和分析海量公开的商业信息,为各类机构提供征信、风控、市场洞察等服务,构筑了一门令人艳羡的生意。
在营收方面,2022-2024年末,以及2025年上半年,企查查营业收入分别为51,848.29 万元、61,829.21万元、70,841.27万元和37,540.58万元,整体经营业绩稳定增长;在毛利率方面,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企查查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是87.24%、88.51%、88.81%和90.74%,堪比茅台。
不过,商业数据查询这门看似一本万利的生意面临政策变动、数据合规与数据准确性这三大隐忧。
其一,国家对数据要素市场的监管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未来,一旦关于公共数据开发利用的细则发生变化,例如收紧数据公开范围、限制商业化使用条件,或提高数据处理的准入门槛,都将直接冲击行业的核心商业模式。
其二,“公开信息”不等于可用,更不等于可以无偿商用,这是行业在合规性上面临的核心质疑。
企查查的数据虽然主要来自各地政府部门、司法机关等依法公示的公开信息,但当这些涉及企业、个人信用乃至敏感隐私的信息被大规模抓取、整合并用于商业化销售时,其合法性边界便开始模糊。
2025年10月,央行江苏省分行因“违反征信业务管理规定”对企查查处以1万元罚款,时任征信业务主管魏某莉被罚款300元。
其三,数据服务的核心价值在于准确与可靠,企查查存在错误匹配、信息过时等问题,平台的中立性与公信力遭质疑。
例如:2025年,江苏某船务公司因企查查错误关联其他公司失信记录,导致自身信誉受损,法院判决企查查需公开致歉并赔偿经济损失;2024年,成都某光学公司因企查查展示虚假诉讼信息被合作方终止合作,仅获信息删除却未得到赔偿与道歉……
总之,高毛利率印证了商业数据查询市场的巨大需求和商业价值。然而,政策的不确定性、合规性的持续拷问以及数据准确性的信任危机,共同构成了行业无法回避的“三重门”。
同质化竞争下,内忧外患并存
中国商业大数据服务市场前景广阔,吸引了企查查、天眼查、爱企查、启信宝等众多玩家竞相入局。
根据灼识咨询发布的《中国商业大数据服务行业蓝皮书》,中国通用商业大数据服务市场规模在2018年、2023年分别为69亿元和149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6.7%,预计到2028年进一步增长至287亿元,2023年至2028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4.0%。
随着市场发展,国内商业查询领域从“跑马圈地”步入存量竞争阶段,且市场形成“三查一宝”的格局,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
一方面,核心功能“千人一面”。四大平台均提供企业基本信息查询、经营状况分析等基础功能,服务领域集中在金融、法律、制造等行业,覆盖行业高度重合,差异化程度有限。对于用户而言,从一个平台切换到另一个平台的成本和学习门槛极低,品牌忠诚度难以建立。
另一方面,数据源“同根同源”。四大平台都严重依赖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裁判文书网、知识产权局等政府及司法部门的公开数据。数据内容的同质化,是产品同质化的根源,使得竞争极易滑向价格战和营销战的深渊。
在这种同质化竞争中,企查查虽然凭借先发优势占据了有利位置,但其核心的C端会员业务已显露出疲态。
根据招股书,2024年,企查查新增付费用户数为50.76万个,较2023年减少4.8万个;从金额方面来看,2024年,新客户付费金额2.84亿元,较2023年下滑2.74%。
老用户方面亦不乐观。据招股书数据,从2023年到2025年上半年,企查查会员续费率从57.21%降至56.27%,这表明老客户在不断流失。
这一“新增放缓、留存承压”的局面,说明一个问题:在高度同质的竞争环境中,企查查吸引新用户愈发困难,而老用户也对现有服务粘性不足。拉新与留存双双乏力,依赖会员费驱动的增长模式必然面临动能衰减的考验。
在付费用户比例与新增转化率的持续下滑的困境下,通过服务体系创新构筑核心壁垒,已成为企查查破局的关键。
AI突围之路并不轻松
当商业数据查询的“三查一宝”格局固化,同质化竞争成为行业痼疾时,人工智能被普遍视为破局的万能钥匙,企查查、天眼查、爱企查等头部玩家不约而同地涌向AI大模型,试图借此拉开差距。
企查查在IPO计划中,将三分之一的募资额(约5亿元)投入AI领域,充分显示了其技术驱动的决心。据了解,2023年,企查查推出商查大模型“知彼阿尔法”,旨在提升商业数据分析效率;2025年,企查查又在专业版中上线“AI解读分析”功能,可自动生成包含风险提示与合作建议的模块化报告。
然而,天眼查、爱企查等竞争对手同样全力押注AI,甚至步伐更快,还在某些方面走得更远。
比如:2023年天眼查与华为云强强联合,发布了可信商业助理“天眼妹”。这款产品被定位为业界首个基于“可信数据+可信算法”的面向个人端的可控大模型,并获得了“北京市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行业应用典型场景案例”的官方背书。
与此同时,阿里的入局,极大地改变了竞争态势。2025年7月,阿里巴巴推出免费的AI查企工具“88查”。它不仅在技术上构成挑战,更以其免费模式,可能直接冲击企查查赖以生存的会员收费基础,迫使整个行业重新思考商业化路径。
在外有强敌的同时,企查查的内部策略也显现出一丝隐忧。尽管作为一家“技术导向”的公司,且毛利率极高,但其在研发上的投入却显得相对克制。
网络公开数据显示,从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企查查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18.02%一路下滑至16.05%,金额分别为9342.39万元、1.08亿元、1.17亿元和6025.99万元。虽然绝对金额在上涨,但投入增速未能匹配营收增长。
在AI这场极度依赖持续、巨额资金和人才投入的军备竞赛中,这样的投入趋势可能成为一个短板。当竞争对手和科技巨头都在不计成本地“烧钱”研发时,任何在投入上的犹豫,都可能意味着在技术迭代和产品创新上落后一个身位。
综合来看,企查查的AI突围之路并不轻松。前有同行加速布局,后有巨头降维打击,加之自身研发投入增速趋缓,其AI战略正面临严峻的现实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