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还没下,东北的秋天先火了
入秋之后,从全国各地回老家的东北老铁们,发现老家已经被外地人占领了。
与此同时,一年一度的朋友圈摄影大赛,背景也从新疆、云南清一色变成了东北——长白山的金色林海、G331公路的五彩边境线、延吉街头的朝鲜族风情。

冬天的冰雪还没来,东北的秋天却提前出了圈。
从数据上来看,实际情况可能还要更夸张。
据银联商务公司大数据测算,国庆期间,吉林单省就接待了3473万人次,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252.9亿元。长白山景区直接涌进22万人,成功跻身同程旅行与百度地图联合发布的“2025国庆假期首日全国景区热度TOP10”,万达度假区的酒店直接住到满房,连安图、集安这些小县城都出现了“一房难求”的盛况。
黑龙江的小城伊春,伴随小兴安岭五花山的爆火,成为赏秋现象级目的地,经移动大数据测算,10月1日-6日,来伊春的省外游客同比增长83.8%,携程数据显示,在线旅游消费同比增长81.25%,主要酒店民宿入住率突破97%。用当地民宿老板的话说:“国庆前一周,45间房就全部订满了,大部分客人来自广东、浙江、上海。”
怎么一夜之间,东北秋景就从“小众秘境”成为“顶流网红”了?

大家比较容易想到的主要有两点:
首先是东北景色不输西北。新疆有“我的阿勒泰”的诗意辽阔,东北有“我的黑土地”的厚重绵长;新疆有额尔齐斯河、喀纳斯湖和那拉提草原,东北有额尔古纳河、长白山天池和呼伦贝尔草原。
其次是东北物美价廉,有着专属自己的货币体系,属于“沪币”的镜像,简单来说,就是100元到了上海只能当30元用,在东北却可以花出300元的效果,沪爷的一盘菜,老铁可以点一桌,吃不完还能打包。
伴随消费降级的趋势,东北顺理成章成为了新疆“平替”。
但事情可能并没有看上去这么简单,背后其实一直有一只隐形的手在悄然发力。
它就是东北的地方文旅。
和此前山东淄博、甘肃天水等城市的偶然走红、政策跟进还不同,这次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东北追秋在一开始,就是一场“有预谋”的“策划”。
而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

悄然开通的高铁
卡在国庆前夕的9月28日,东北交通界同时公布了两个大新闻。
第一个就是沈白高铁宣布正式通车。

国庆假期第一天,长白山站就涌来1.3万人,其中超4000人都是沈白高铁运来的,连带着沿线的白山、通化旅游订单分别涨了133%和47%。
通车当天,整个东北旅游行业从业者仿若过年,在他们眼中,沈白高铁可以说是未来5-10年东北最重要的高铁路线,而且没有之一。
为啥?
简单来说,它对内串联了东北重要文旅目的地,包括沈阳故宫、抚顺雷锋纪念馆、通化高句丽遗址、长白山天池等七大5A级景区;对外则打通了东北和京津翼之间的最后一道距离屏障,并以此为跳板辐射全国,构建了一个“东北-京津冀-全国”的大客源带。
以前去长白山,从北京坐火车得熬一宿,现在4小时直达,沈阳出发更是只要2小时,真正实现“朝发午至看天池”。
交通升级对于时间的压缩,让东北旅游从“长途”变成了“短途”,要知道相比飞机,高铁的舒适度要高很多,换句话说,北京人民过个周末,就能溜达着去东北景区转转。
可别小看了这种潜移默化的生活习惯变迁,它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第二个就是G331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也称G331吉林段)宣布全线通车。

G331还有一个名字——中国北境公路之王。
这条国道全程9333公里,东起辽宁丹东,西至新疆哈巴河,穿越6个省份,横跨4个时区,途经森林、草原、河流、沙漠、戈壁……你能想到的风景它都有,不仅如此,作为边境线,另一侧是朝鲜、俄罗斯和蒙古,一路都是各具特色的边塞小镇。
其中吉林段尤为特殊,不仅连接了长白山、高句丽遗址、鸭绿江、图们江和延吉这五大吉林最拿得出手的文旅目的地,还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珲春,它是国内唯一一个中朝俄三国边境城市,众多年轻人专程前来打卡,就是为了“一眼望三国”。
因此,G331顺理成章成为了继318和独库公路之后,国内又一爆火的自驾游路线,国庆期间,吉林段车流突破30万辆,比去年涨了4倍多。
是人都知道,自驾游是未来文旅的大趋势。
沈白高铁与G331吉林段的开通,如同两条大动脉,直接把东北秋景从“单点爆款”变成了“全域盛宴”,这种跨城跨省跨大区的“超级旅游专线”,也能为东北文旅输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这两年随着新疆旅游的兴起,很多人才“身临其境”体会到,我国究竟有多么“幅员辽阔”,光是新疆省内的景区之间,就够开上个几天几夜,甚至还得打个飞的,在有限的假期时间内要打卡足够多的景点,强度也不比上班当牛马低了。
要和新疆抢客流,让大家心甘情愿从大西北转移到大东北,交通无疑是个关键切入点,首先得把“路”修好,让人“方便来”。
两大交通升级赶在国庆前公布,目的自然不言而喻,就是要打个“开门红”。
可是问题在于,东北文旅怎么就确定,一定会有人来呢?东北雪景人人都知道,但秋景的知名度恐怕和新疆还有距离。

推波助澜的媒体
这点东北文旅其实也早就埋了伏笔,人家是懂行的。
“官媒造势+社媒种草”这套营销组合拳,从上到下把流量玩得明明白白。
先说说官媒造势,为了宣传吉林文旅,中央重点媒体直接开启了“夸夸模式”,发稿超200篇不算,还全是顶流平台加持。央视《新闻联播》《朝闻天下》轮番露脸,长春新民大街的花车巡游、吉林市中秋赏月雅集美得晃眼;人民日报、新华社镜头对准长白山高铁首发的热闹、松原查干湖篝火的温暖,连延边光东村的金色稻田都被拍得像电影画面。30多个宝藏场景被国家级媒体轮流“翻牌”,直接将影响力拉满。

这还没完,人家连兄弟省会也没放过。
长春直接搞了波大的,9月下旬就联合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党报搞了“长春行”活动,记者们深入净月潭、新民大街、一汽厂区等点位探访。报纸端开5个整版专题,新媒体端发150多条短视频和稿件,西安“前方”客户端、青岛“观海”客户端等全平台转发,总曝光量超2亿次。这波操作让北京、上海游客提前get到长春“汽车城+森林城”的双重魅力,国庆长春旅游订单同比直接涨了19%。

如果说官媒报道是“官方盖章”的硬核背书,那社交媒体上的操作就是精准戳中年轻人的“嗨点”。吉林全省各地直接联动抖音、快手、微博搞事情,拉上旅游达人、本地网红组团造梗,硬是把全网曝光量干到了20亿+。
爆款内容也是一抓一大把:创意短视频《在吉林,什么是高》直接爆了,单条播放量狂揽5000万+;话题热度更不用提,#长白秘境吉线331 带你解锁边境公路美景,#人民为高铁剪彩 戳中网友泪点,#长春动植物公园 #蛟河拉法山日出发布会 #有一种生活叫梅河(辽源) 轮番刷存在感,#延吉公主更是霸屏社交圈,民俗园里的朝鲜族服饰旅拍被包装成“延吉公主”IP,园区内外700多家旅拍店推出一站式妆造服务,游客穿刺绣裙装、戴华丽发饰的打卡照,在抖音、小红书刷屏,配文“来延吉当一天公主”成流量密码。
各类话题前前后后30多次冲上各大平台同城热搜,文旅热度和品牌名气一起飞。

除此之外,局长们也没闲着,玩起了集体“出道”。
黑龙江13个地市文旅局长组团拍短视频,佳木斯局长蹲在江边吃全鱼宴,边啃鱼肉边说“祖国第一缕阳光在这等你”;鹤岗局长举着滋滋冒油的小串喊“来唠嗑”,连蘸料配方都大方分享。没有华丽特效,全是方言唠家常,系列视频刚更完就收获近10万阅读量,权威背书+烟火气,比网红推荐还管用。

从“酒香不怕巷子深”到“主动吆喝造爆款”,东北文旅的营销思路算是彻底打开了,与其等着被游客无意间发现,不如主动和各大网红搞好关系,或者干脆自己当网红。
接下来问题又来了,就算人来了,怎么把“流量”变“留量”,再把“留量”变“消费”?

沉浸式旅游
放心,东北文旅的一条龙服务早就准备好了。
要不说文旅也要与时俱进呢,前些年流行的拍照打卡走流程这一套早就过时了,现在年轻人讲究的是沉浸式体验,而东北文旅刚好就抓住了一个关键词——非遗。
将非遗花式融入在各种场景中,既古典又时髦,既大气又洋气。
长春新民大街搞起“非遗市集+街头演艺”,满族刺绣、东北剪纸传承人现场教学,游客可亲手制作纪念品,105万人挤着去逛;辽源翻新的“小什街”将裸眼3D屏幕和大型烟花秀相结合,开街当天就成了旅游黑马;更会玩的是延边,朝鲜族民俗园白天搞非遗展演,晚上直接开DJ派对,22万人一边看传统歌舞一边蹦迪,这反差感谁顶得住?

辽宁本溪同样不甘示弱,大冰沟景区举办“瀑布音乐会”,将民族乐器演奏与自然景观融合,游客量同比增长79.7%;五女山景区推出“电音节+日出云海”夜游项目,凌晨4点的观景台就排起长队,年轻游客直呼“在山顶蹦迪看日出,体验感拉满”。
从“看风景”到“玩场景”,东北文旅终于跳出了靠天吃饭的老路子,解锁了自己的流量密码。
游客不再是路过式消费,而是实实在在留下来花钱。
就拿吉林省来说,长春的元盛居火锅、状元阁烧烤直接冲进高德扫街榜全国热门餐厅前25,吉林市河南街商圈收入同比涨了77%。住宿更夸张,全省酒店间夜量同比涨了36.1%,长白山万达、华美胜地这些度假区要么满房,要么保持90%以上入住率。
这背后,当地文旅的“宠客”细节也是功不可没:长春净月潭晚上风大,景区直接给坐缆车的游客发棉袄;伊春市提前整合市委党校、企事业单位培训中心等资源,储备2000余张应急床位,为没订到房的游客解决住宿难题;黑龙江32家A级景区免费开放,还发255万消费券刺激购物。
说白了,游客体验好不好,全看当地文旅的上进心强不强。肯花心思琢磨年轻人喜好,放下身段做好接待和服务,总能找到新出路。

结语
所以,东北追秋的火爆,根本不是偶然走红,而是交通、营销、服务全方位升级的必然结果。
而这一切,从让人感到陌生的“尔滨”开始就初现端倪,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正是哈尔滨的成功示范,让整个东北文旅看到了“抄作业”的美好前景。

从哈尔滨看雪到东北追秋,从单一季节的冰雪经济向四季旅游均衡发展转型,东北正走出一条新路,这不仅是东北文旅的翻身仗,更是中国季节性旅游从“资源依赖”到“产业驱动”的缩影。
但话又说回来了,文旅产业升级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高歌猛进之下也会投下阴影。
东北的秋景确实美,但突如其来的热度,暴露了地方配套和管理的短板。
往日的“物价洼地”彻底翻身,成了“消费刺客”聚集地。阿尔山的连锁酒店飙到千元,还得抢;海拉尔租车价直接翻倍,照样一车难求。有游客算过,光住宿租车就花掉大几千,比机票还肉疼。

更闹心的是体验感拉胯。长白山的游客最有发言权:买了中午的票,愣是排到傍晚才进景区,五个半小时耗在排队上,看天池只敢匆匆瞥20分钟。集散中心没引导、广播听不清,检票口挤成一团,警察驻点都成了摆设。
自驾党也没好到哪去。看似笔直的“天际公路”,藏着不少炮弹坑,开一天车腰酸背痛。想找个厕所?景区标识少得可怜,问工作人员都摸不着头脑。有自驾游客反映,G331部分路段缺乏救援站点,车辆爆胎后等待救援时间长达3小时。
与此同时,东北秋天的时间窗口短暂,最佳观赏期就短短十几天,而打工人的假期同样有限,很多人千里迢迢追秋,却可能只看到山秃叶落的场面。本溪的“中华枫叶之路”就因10月中旬一场早霜,提前一周结束了最佳观赏期,不少晚来的游客只能遗憾而归。
对于东北文旅而言,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如何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如何延长旅游周期?都是需要从长计议的事情。
未来,随着亚冬会的举办、更多交通线路的开通、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东北文旅或将迎来自己真正的“黄金时代”。
对于东北来说,秋天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 End ·····



星海情报局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