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10改双垂尾了
近日流传出图片,显示洪都的教练-10改双垂尾了。

总体气动布局还是明显的教练-10,包括双发、截梢三角翼、哥特式大边条。

但改成双垂尾了,看起来有几分像小号双座歼-35。与教练-10相比,机头锥做了侧棱修形,尾翼降低、缩小、位置前移,座舱的后座位置没有那么高,机脊也相应降缩小。

教练-10已经量产有一段时间了。

非加力、无雷达的高教已经进入空军现役。但洪都从强-5停产后,一直试图重回作战飞机的研制与生产。教练机其实是算入作战飞机的,但在一般人心目中又不算。洪都想“名正言顺”起来。
教练-10有纯教练机的高教型,有带加力、雷达的“导入教练机”型(LIFT),后者可以从灰色的机头雷达罩和发动机喷口看出来,具有一定的作战能力,用于给高年级飞行学员提供基本战术和武器训练,这样毕业后进入战斗中队时,可以迅速转入目标战斗机的继续训练,甚至在资深飞行员带教下直接参加空情简单的值班飞行,在用中学。
“普通”的高教和LIFT只差一层纸,LIFT很容易发展成相对完整规格的“入门级战斗机,厂商方很难抵制使得产品跻身正规战斗机的诱惑。问题是,作战飞机成本已经不仅由机体、发动机决定,更由航电和武器决定。LIFT的成本显著高于高教,入门级战斗机的成本进一步提高,使得从高教起步的“成本中下、性能中上”的特点很快踏上效费比的螺旋形下坡道,但各国高教厂商还是前赴后继,“不再试一把怎么知道呢?”
洪都在重走螺旋形下坡道吗?

除了波音T-7,洪都教练-10改(不知道正式定名,暂且用这个名字)是唯一已知采用双垂尾的教练机。
“双垂尾等于高机动”,这大体是对的,但原因并不是垂尾控制面更大,因此转弯更劲道。战斗机大转弯是靠横滚中产生强大的侧向升力来实现的,垂尾的大部分是固定的,后缘控制面只是用于偏航修正。垂尾的主要作用是航向稳定,机制与箭矢的尾羽相同。只要重心前的侧向投影面积小于重心后 ,飞机在航向上就是自然稳定的,航向修正主要是为了避免飞机的在直线飞行中的无控侧滑。但高机动飞机的重心越来越靠后,这是由于一方面发动机的重量造成重心偏后,另一方面重心偏后有利于俯仰上的机敏性,提高机动性。所谓静不稳定就是重心在升力中心之后,静不稳定度就由重心在升力中心之后的距离与机全长之比衡量。
重心后移的结果是垂尾需要加高加大。虽说垂尾面积是主要的,飞机在大迎角飞行时,机体对垂尾有所遮挡,垂尾需要足够高才能不受影响。这样一来,单垂尾、高机动飞机的垂尾越来越高大,增加阻力,也影响停放。在陆地基地上停放的问题不大,但在舰上就受到机库高度的限制。F-14从最初的单垂尾设计改为最终的双垂尾,就有这个因素。F-16在研发后段的迭代设计一是琢磨前起到底能离进气口多近,二是垂尾需要多高。
那教练-10改是为了上舰而改型的吗?真有这个可能。
海军现在用教练-9“蹲起落”,但来自歼-7的教练-9起飞、着陆速度太快,低空低速操控也不够好,其实不是太好的教练机,是当年需要一架超音速教练机而没有更合适的起点导致的。教练-9也只能在地面“蹲起落”,模拟航母起落。真要全面上舰改装,包括弹射起飞、拦阻索着陆、尾钩等,那就大动干戈了,得不偿失。
但教练-10不一样。低空低速性能没说的,双发安全性没说的,航电在架构上就先进,从LIFT到入门级战斗机还有现成的升级路线。中国海航在大发展阶段,急切需要大量训练新飞行员,教练-10改上舰正是时候。现在还看不出尾钩的情况,这将是上舰的最明显特征。不过教练机重量大大低于战斗机,低空低速性能大大优于战斗机,着舰速度本来就低,尾钩是需要的,但并不需要特别粗大。翼面积本来就考虑了低空低速,也不需要额外加大。比如说,英国“隼”式高教改型为美国T-45“苍隼”舰载教练机后,加上了并不特别粗大的尾钩,但机翼没有改变。

上舰还需要对起落架进行改装。现在看不出教练-10改是否进行了相应改装。同样,重量轻、着舰速度低使得改装并不需要太大动干戈,这一点与战斗机不一样。

T-45的起落架并不特别粗壮,不过前起确实改双轮了,并加上牵引杆。

但作为T-45的换代,M346的前起依然是单轮,至少演示机还是单轮。
作为教练机,舰上搭载数量要求不高,折叠机翼什么的可以省略。机库降低高度则是有意思的问题。001、002、003是为战斗机设计的,教练-10的单垂尾再高,也不会比歼-15的双垂尾更高。但是啊但是,中国的航母太少,腾出一艘用于训练不现实,要是用新的076作为训练航母,就不一样了。
076从两攻开始,但装上了电弹,可能还有电拦。076的定位和使命一直是坊间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搭载歼-35可能是军迷的执念了。歼-35上076不只是能电弹起飞和电拦着陆的问题,还有甲板强度、升降机尺寸和载重能力的问题,吨位小带来的横摇和纵摇问题,更有缺乏有机的指挥、预警体系问题。与航母配合出动则有航速不足(估计不会超过25节)的问题。
076作为独立的ISR平台是另一个思路,用无人机监控海洋,由055、052D搭载的导弹作为打击力量。这有点回到二战初期战列舰、巡洋舰搭载侦察机的思路了,历史本来就是螺旋形上升的。
但076作为训练航母,或许是有用的思路。舰载飞行员最终需要上舰训练,总是在陆地上“蹲起落”是不够的。弹射起飞没难度,但高度自动化已经使得舰载机着舰大体不需要人工干预,美国海军舰载飞行员的资格考试里,已经取消舰上着陆科目了。但是中国海航历史还短,不一定有把握直接跳过这一步,还是老老实实上舰训练为好。这样,用076就没有占用宝贵的作战航母的问题。
076的机库受到起点(应该从075发展而来)的限制,不会太高。“空心”的两攻底子使得重心本来就高,两栖作战用到的直升机没有战斗机那么高,机库不会太高。这样,教练-10该上076就很合适。
如果需要,LIFT或者入门级战斗机的教练-10改上076,还使得076具有一定的“小航母”能力,战斗力比不上搭载F-35B的美日“小航母”,但对于其他对象够用了。
教练-10的底子好,按照00年代的标准,还有一点点隐身的影子,改外倾双垂尾进一步加强了侧向隐身。不过这些“聊胜于无”的隐身对中国海军可有可无,没人指望教练-10改在决定性大海战中扛大梁,那是正规航母的活儿。
作为训练航母、ISR平台、“兼做”两攻,可能这才是076的定位,这也使得076安装电弹、电拦更加合理。

回到教练-10改,在翼根增加了一对翼刀,有点意外。这对翼刀令人联想起意大利M346教练机。


M346(上)和雅克130(下)
M346是从俄罗斯的雅克130那里“偷来”的,这是题外话了。但雅克130没有这对翼刀,意大利加上翼刀,应该是因为换装雷达和前机身的其他修形导致机头锥形状改变,影响边条的涡流走向,对垂尾产生敲击。F-18在研制是遇到过类似问题,最后也是加了一对扰流片控制涡流走向才解决。
教练-10改可能是差不多的问题,但是反过来:单垂尾改成双垂尾后,垂尾恰好处在涡流路径上,需要翼刀改变涡流走向来避开。双垂尾位置前移,也是为了避开涡流。F-18经典型的双垂尾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而靠前的。
如果对于教练-10改以上舰为主、076兼做训练航母的猜测正确,这意味着中国海航正在进入高速发展的壮大期。004、005、006的飞行员训练有保障了。海航飞行员现在还主要从岸基飞行员里“掐尖”,但海航最终需要全面上舰化,从空军“掐尖”人家也不干,海航最终需要理顺自己的训练体系。现在看来拼版落位了。



自由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