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根到商业多面手:解读《创业十八年》的跌宕征途

500

用一个周末的时间,断断续续看完了 风中的厂长 今年出版的新书「创业十八年」,感触还是挺深的,厂长是一个拥有多重身份且经历足够丰富的创业者,他提供了一种同类作品中十分稀缺的微观视角,毕竟记录时代的书有很多,如此具体的却很少见。

在开头的贸易和工厂篇章里,我甚至能读出一种「喂饭感」,一个跨行转业的年轻人,从小贸易公司的跟单员一步步做成工厂和贸易公司的老板,表面是个很俗套的励志故事,但个中曲折,只有读完才能知道这条路上的坑是如何被一个个踩出来的。

比如最初做贸易频繁遭遇工厂掣肘,几人拍脑门凑了几十万决定自己开工厂,结果发现开厂跟外贸压根就是两码事,以至于在单量紧缺的时期里,工厂不得不以每双亏损2块钱的价格接下了17万双鞋子的外贸订单,明知亏钱还得硬着头皮赶工生产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结果因为全球石油危机,导致08年前后PVC和PU等化工原材料价格近乎腰斩,投入生产之前每双还在亏2块,交货的时候变成了每双净赚12块,乘着这波东风,直接把工厂给盘活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宁愿亏钱也要保持工厂的运转,因为坐在牌桌上,起码还有翻盘的机会。

包括厂长在人际和管理方面踩过的坑也很有代表性,在2010年工厂渐有起色的时候,海外大客户抛来了近千万美元的意向合同,签完后受邀跟客户公司的中国区负责人吃饭,美其名曰庆功宴,结果被这人跟厂里的技术骨干联手摆了一道,而后利用考察为由频繁来厂里摸点,如愿拿到了生产配方。

在里应外合的操作下,不仅核心技术流失,连很多工人也跟着出走,剩下的人甚至没法保证一条流水线的生产,致使工厂遭遇了空前危机。

到了2017年,已经初具规模的淘宝店铺又被厂长的「老朋友」盯上,靠着种种拉拢关系的手段,他从厂长手里拿到了当时一款爆品品类的销售权,然后这人开始单飞,联络圈里的同行建了一个「反厂长联盟」,不断用低价策略打击厂长的淘宝销量。

但这轮厂长没有坐以待毙,甚至可以说应对手段很是高明,先是派一名老熟人卧底到那个联盟里,然后通过对手喜欢从自己这里盗取买家秀的习惯,利用淘宝当时正大力打击盗图的背景,合理封杀下架了对手的商品,过程中的无间道戏码相当精彩。

从完全被坑到学会反杀,这就是成长。

这些经历的坎坷程度,甚至让当时一名老员工通过观察工厂发展提出了个五年一个大坎的理论,这也间接促使厂长不断保持思考找到转型机会,为后来踏足电商做好了铺垫。

很多人可能已经不记得阿里最开始推广淘宝的病毒式传播了,当年淘宝能赢下电商的首战,被很多人认为是eBay有所谓的水土不服现象,但现在用后视镜视角来看,eBay在当时就已经呈现出理念落后的迹象了,比如用户注册流程十分繁琐,或是入驻商家要向平台交费等等。

贝佐斯也一度把交易流程的简化程度当成亚马逊的重要指标之一,eBay在电商界确实有先发优势,但跟时代背离的理念,也注定了它没办法走得长远。

厂长也是在供给端发现了电商生长的苗头,这很合理,通常来讲,等新兴产业茁壮到能被大众感知,也就意味着这时候入局已经晚了。

2011年,厂长亲历了淘宝10·11事件,由于淘宝商城出台的新规,商家年费和违约保证金大幅上涨,挤压了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间,于是数万名老板齐聚YY组织了一场对知名品牌店铺的攻击,这也被视为电商C2C到B2C转型的重要事件之一。

10·11之后一批中小商家出走淘宝,次年淘宝商城改名天猫,而留下来的厂长迎面撞上了电商爆发期。

不知道当年被挤压的商家,看到如今电商平台都在扶持中小店铺的景象会有什么感想,只能说历史是种循环,一切都充满了时也运也的味道。

在电商行业搏杀最激烈的时期,厂长的淘宝店已经做到了很多品类的头部,自然就被一众同行盯上了,无论你出什么样的新品,几天后就会有外观相同、价格更低的产品出现。

对此厂长的应对手段,是开10家主推不同产品的淘宝店,利用瘦狗产品(通常指薄利多销,能引来流量的产品)给店铺的其他明星产品和金牛产品(通常指利润空间较大,销量也较为稳定的产品)引流,继而将利润投入到营销里,实现封死对应品类的流量入口,打赢了这阶段的内卷战。

从厂长这些经历看下来,做生意就是一件需要终身学习的事,高速发展始终伴随着危机,危机里又存在意想不到的机遇,一切都把不进则退诠释得十分生动。

至于更贴近于这个时代的自媒体篇章,也能看得出厂长毫无保留的心态,前段时间SociaBuzz做过一项调研,在美国α世代(2010年之后出生)长大后想从事的职业排行里,自媒体博主——主要是YouTube和TikTok——已经占据了超过半数的比重,这跟我们小时候的宇航员、医生、律师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但别说是这些美国青少年,就是问中国正在尝试走自媒体这条路的成年人,很多人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微博抖音小红书,每个平台的流量分发和算法都不同,所谓选择大于努力,前提条件是你得对自身和平台有一个至少不模糊的认知,才能做出那个正确的选择。

总而言之,无论是大量可直接应用的具体实操技巧,还是向内看自己、向外看世界的基调,这本书都是值得一读的,耐心、观察、倾听,这些都是在当下越来越稀缺的品质,要相信它们带来的力量,积累一定比爆发要多,前戏比那一瞬间要久,这是自古以来的客观规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