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6元体验到负债4万:蕾特恩的"美丽陷阱"里藏着多少套路?
刷到过"16元祛痘体验""10元深层清洁"的广告吗?当你为这份低价心动,准备踏进门店时,或许不会想到,这扇门后可能藏着让你背负数万债务的深渊。郑州小伙小王的遭遇,正是无数消费者落入美容套路的缩影——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进店,到掏空2万积蓄,再到莫名背上4.6万贷款,全程竟未亲手签下一份贷款合同。
这场"美丽骗局"的操盘手,正是宣称拥有1700家门店的"专业祛痘连锁机构"蕾特恩。为揭开真相,媒体记者以消费者身份探访郑州蕾特恩门店,刚进门就遭遇工作人员的连环推销:先是极力推荐5000元年卡,见记者犹豫便立刻"让步",表示"可以分期,扫个公司码就行"。可这看似便捷的扫码操作,跳转的根本不是公司账户,而是名为"悦己管家"的小额贷款平台。

更令人心惊的操作还在后面。当记者躺下准备体验时,一名工作人员突然上前,不由分说拿起手机扫脸验证,随后又翻遍相册索要身份证照片,语气强硬地催促:"你为什么不带身份证?赶紧把照片给我!"若非记者提前防范,卸载了支付宝并更换非本人手机卡,这笔四万多元的贷款早已在"被自愿"的情况下敲定。网友的评价一针见血:"这哪里是美容服务,分明是用你的身份借你的钱,套你的未来。"
面对质疑,门店工作人员反而理直气壮:"我们这是帮你解决资金压力。"这种颠倒黑白的说辞背后,是一套成熟的"消费恐惧+金融套路"组合拳:先用低价体验吸引客流,再通过夸大皮肤问题制造焦虑,最后以"分期免息"为诱饵诱导贷款,每一步都精准拿捏着消费者的心理弱点。而这种套路并非个例,在南京、天津、杭州等地的蕾特恩门店,记者都遭遇了几乎相同的流程——从面部检测到方案推销,再到极力推荐"先享后付"的分期模式。
更讽刺的是,这个看似规模庞大的连锁品牌,其官网标注的版权所有方竟是"珠海市香洲运通蕾特恩美容院",企查查信息显示,这不过是一家个体工商户。千店连锁的外壳下,藏着的是个体工商户的运营主体,这种错位的商业架构,早已埋下管理混乱的隐患。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蕾特恩的投诉已超过一万条,"诱导消费""虚假宣传""强制贷款"成为高频词汇,这庞大的投诉量与其说是服务纠纷,不如说是其商业模式的必然结果。

蕾特恩的套路远不止金融陷阱。这个宣称"源自法国60年科研"的品牌,经调查发现所谓的"法国佐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为2013年在香港注册的企业,法国企业信息公示系统中根本查不到相关记录,所谓"国际背景"纯属虚构。更令人发指的是,多地蕾特恩门店被曝出使用过期产品:眉山门店用2018年生产的过期医用脱脂棉为顾客消毒,惠州门店则将过期3年的面霜往顾客脸上涂抹,而佛山警方2024年捣毁的假货窝点中,竟查获9万件蕾特恩仿冒品。
面对媒体曝光,蕾特恩总部曾公开表示"严令禁止门店办理金融分期,违者取消代理权",还声称"明令禁止为大学生办理分期"。但现实很快打脸——新京报调查发现,不仅成年人屡屡被诱导贷款,多名大学生也陷入套路。苏州大学生杜某就曾被店员以免息贷款为由,诱导办理了年化利率高达23%的分期业务,在皮肤出现不适后才发现自己遭遇欺诈。
从法律层面看,这些行为早已触碰红线。北京金融法院法官明确指出,以欺诈手段使消费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办理贷款,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撤销合同。若贷款机构未经批准经常性放贷,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2021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就已明令停止播出"美容贷"及类似广告,但蕾特恩的套路仍在各地上演,2025年哈尔滨门店还被投诉用"玉米粉冒充清颜套",一套售价高达7800元。
监管的重拳从未停止,消费者的警惕也在提升。那些靠虚假宣传和金融套路牟利的机构终将明白:真正的美丽从不需要欺骗加持,而用套路收割信任的路,注定走不远。你的脸是自己的,信用更是宝贵的——别让所谓的"美丽",变成拖累未来的债务枷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