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分崩离析的美国(连载之六): 明朝有钱今日花(下)

美国社会专题第四讲
四类消费分类也有限适用于国家的消费。国家的钱用出去其实都是消费。明代郑和下西洋就是浪费性消费,它没有给国家带来任何经济回报。细究中国历朝历代,失败的都是因为皇帝搞太多享受性和浪费性消费,好的朝代都是必要性消费和投资性消费居多。
美国打阿富汗是什么消费?美国人说那是必要性消费,因为他们要惩治恐怖分子,要在阿富汗建立民主政权。我看那是自损性消费。美国打伊拉克呢?他们也说是必要消费,当时美国政府说伊拉克的化学武器太厉害了,一根指头大的玻璃管里的白粉用个小飞机搞到美国来美国就完了。为了美国安全,必须把伊拉克灭了;还有就是萨达姆威胁不使用美元,灭了他美元就没事。还有人认为打伊拉克是投资性消费,因为美国花五百亿美金就把伊拉克占了,伊拉克的油就能给美国带来一万亿美金的间接收益。现在看来打伊拉克也是自损性消费。美国现在一年花八千多亿美金于军事,那个航母军舰成天在中国门口晃荡,那花油钱啦,但他们也以为那是必要性消费,但那多半也是自损性消费。
这里要特别谈谈享受性消费。没半点享受人活着有什么意思?所以每个人都得有点享受。但享受其实与消费无关。古人都是设法享受那些免费的东西,“清风明月不要钱”,“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但对于许多现代经济学家,这些消费都毫无意义,因为它没花钱,不能创造需求,不能带动经济。为了经济,最好是人人为清风掏钱,为明月付费。确实,在城区难有清风明月,空气不大好,月光被路灯消灭了,要领略清风明月还得去旅游。商家和经济学家要你只享受那些花钱的,不花钱的享受不叫享受。你关掉灯,月光就进你家里来了,你就能享受月光,他非要哄你交笔钱,上哪个高楼去看那里的月亮。你家里开了空调,最热的天也跟春天一样,他非要你花钱到那个避暑胜地去享受那里的春天。如果你有钱,到那避暑胜地去,那是适度的必要性消费,对穷人来说那就是过度的享受性消费,而那结果往往就是上当受骗性或自虐性消费,你消费后难受啊。所以一定要量入为出,搞清楚什么是必要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要限制享受性消费,而只搞必要性消费和投资性消费。商家往往把过度的享受性消费和浪费性消费说成是必要性消费甚至是投资性消费,忽悠人、消费人以自肥。美国2008年的金融风暴就是有些人这么搞,想忽悠穷人消费穷人,不料倒把自己消费了。
是雷曼兄弟诱发了美国2008年的金融危机。雷曼兄弟是个金融服务机构。从1997年开始,它就迅猛扩张搞“Subprime Mortgage”。中国人把Subprime Mortgage译成次贷,非常准确。“次贷”的实质搞法就是“滥贷”,英文该叫“Unworthy Mortgage”。但他们用了个极具天才创造性的词 “Subprime Mortgage”,次贷。“Prime”意思是“最好的,最优秀的,第一流的”,Subprime就是比最好的次一等的,给人感觉还有次二等、次三等的。显然,给这种房屋贷款起名“Subprime Mortgage (次贷)”的人 要么是斯坦福、哈佛商学院毕业的,要么是沃顿商学院训出来的。中国现在也搞了很多商学院。名商学院的人一出手,世界就变美好了。因为他们精通心理学,不服不行。有个大学招不到门卫和开电梯的,如果叫他们来招,他们就把门卫称“中国哈福(福气的福)大学南门入口处处长”。那农村小伙子一听,哇,我们祖宗八代连个村长都没当过,这个处长是公鸡头上一块肉,大小是个官,钱不钱的算什么,马上上岗。招开电梯的,他们说是聘请“福居大楼一单元居民升降部部长”。官更大,马上有女孩来应聘。这是忽悠,但这种忽悠对社会不会造成大损失,只是让那个门卫和开电梯的乐一乐,唯一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是,那个门卫以为他跟开电梯的女孩门当户对,便举朵红玫瑰到那个“居民升降部”去求爱。那女孩见了门卫小伙子,嘴一撇:你一个处长想找部长,也太敢想了吧!你提四两棉花去纺一纺,天下有女部长嫁男处长的吗?把男孩踢出电梯。那女孩就成了剩女,男孩也只能打光棍。
次贷是怎么回事呢?美国有几个信用评分机构,它们根据从信用卡公司和多种途径收集来的信息给每个成年人打一个信用分,300到850。我的信用分估计在八百分以上,华人大概都在700分以上。信用分高的买房子利率较低,信用分低的利率就高;信用分太低的,只能拿现金去买房,没人敢贷款给你。而“次贷”就是给那些信用分太低的人的贷款。这个雷曼兄弟审时度势,要勇敢地贷款给信用分低的人,帮他们实现美国梦,其实就是要从他们身上刮油,搜括高利贷。
当时美国很多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1991年美国获得冷战全胜,之后经济持续增长,计算机时代到来,计算机硬件软件美国都处于准垄断地位。美国很多人以为人类历史已终结于美国1(1992),美国已抵达人类的峰巅(疯癫)。1999年GDP增长近5%,2001年挨了一撞,也没把美国如日中天的经济撞沉,GDP还增加1%,2004年GDP又增长近4%。美国经济形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所以大家都解开领结,放松裤带,准备大手大脚过好日子。消费主义正得其时。对收入少的人来说,要量入为出。年入三万,买个十万的房子,这种消费是必要的,适度的,但要买个二十万的房子则是享受性消费,是过度的。贷款的便哄穷人说:你买二十万的房,过几年就是三十万,买房是投资。买超出支付能力的房子本来是个享受性消费,但若是个投资性消费也就值得,所以穷人都心动了,也想赶紧上船随水涨捞一笔,就借了高息贷款买了房。
理想的消费主义经济模式出现了:买不起房的人买房了,带动了房市,买了房的就得买这买那,带动了消费,带动了生产,整个国家经济都好起来。穷人高兴,银行高兴,搞房屋装修的高兴,建房子的高兴,卖家具的高兴,皆大欢喜。
贷款给穷人买房,雷曼兄弟的钱从哪来?他设法把别人的钱搞来,许以高利回报。它搞的场子大,它的总资产只两百来亿,它用这做杠杆,共撬到六千多亿,然后作为房屋贷款贷给那些滥人收高额利息,再把这息钱一部分按月分给借给他钱的人,自己捞取利息差。
信用不好的人很多,原来从没人敢惹他们,这回有人大胆走了一步,赚了。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所以很多银行就纷纷仿效,不敢错过新时代的新机遇,就跟着搞滥贷。
我开户的银行叫National City,“国家之城”,2007年它是全美第七大银行,资产一千多亿。那银行就老跟我打电话,说要帮我。我当时想做生意,要一笔钱。他们就说要给我提供房屋等值贷款(Home Equity Loan)。这个贷款是这么搞: 你这房子市值60万,你已付了20万,银行就给你20万块钱拿去花,但你每月得给它付高点的利息,贷十年三十年都行,贷得越长,利息越高。很多没见过钱又信奉消费主义的人就贷了。我那银行为劝我贷那个款,三接三请把我请到银行去听了这个贷款多么美妙的讲座,那负责贷款的干劲十足,夜里都不回家,因为只要我借了钱他就会得一笔奖金,我越借得多,他奖金越多。有的银行还规定你借三十年的贷款提前还了还得罚你。借钱给你,不让你早还,硬要把钱留着你花,慈善到家了,其实是为多得利息。
2008年前,美国发大了,大家都赚了,都有钱,所以当时美国人满世界跑。美国人去海外游玩,加拿大和墨西哥不算,1990只有一千六百万人次,1995年一千九百万,2000年即达到两千七百万2 。2002年美国出国旅游又因911降到两千三百万,到2007年即达到三千七百万人次3。他们跑到巴黎吃蜗牛,跑到北京吃烤鸭,跑到印度吃,吃什么?印度没啥好吃的,有好喝的,一种神水,包医百病。是什么?牛尿。美国人喜欢尝鲜,所以到印度就大口喝金贵的牛尿。美国原来的穷人有些也发了,钱虽不够到外国旅游,但吃好点的钱是有的,所以原来吃牛尾巴牛蹄子的改吃牛排了,原来吃牛排的呢,还吃牛排,因为牛排太好吃了,只是他原来一天吃一磅牛排,如今他一天吃三磅。所以美国人民平均体重迅速增加。仅在1980年底到1990年代初,美国人平均增加了 15 磅以上,但没有长高4;抽样调查显示,1990年18岁以上肥胖的人只占15%,到2000就占到20%, 到2005年就占到24%。肥胖就是BMI超过305。后来调查发现实际情况比这还严重。
有说人一生该吃多少都是有定数的,吃完你那份就死了,美国好些人三四十岁就把该他一生吃的都吃了,也没死,但生不如死,病痛缠身。从消费主义角度看,这些猛吃的人为美国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多吃带动了美国的食品生产,所以美国的食品产量世界第一6。他们把自己吃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脏病,又去看医生,又促进了美国的医疗发展。近年美国每年用于医疗的费用占GDP的18%7。
到2018年,已有42%的美国人肥胖了(BMI大于30)8,大概是吃太多肉。美国肉便宜,收入低下的,一天挣一百块钱就可买五六十磅肉;收入多点的,一天的工钱可买百多磅肉,装袋子里背不动,反正大家也不背,都用车子拉。美国肉便宜,因为牛肉猪肉多用瘦肉精搞出来的。美国水草丰美,要靠牛吃草来让那么多人大口吃肉,供不应求,那就得想法子,就得科学养殖,科学地用瘦肉精。那一头牛用了瘦肉精后就要多长四五十斤肉,还都是瘦肉。但是苦了牛,有的会关节痛。我遇上好多美国人手痛、膝痛、腰痛,我怀疑那与瘦肉精有关。世界大多数国家科学家都认为瘦肉精可能导致健康问题,但到底会导致多大问题,没有定论,这样绝大多数国家就采取“疑则从严”原则禁用瘦肉精。美国独立特行,认为既无定论,那就是安全的,所以瘦肉精合法。美国也有有机养殖的肉,比瘦肉精搞出来的肉贵好几倍,大众吃不起。
我在美国卖绿茶救苦救难,看到顾客受苦受难有时也爱莫能助。有回在店里碰到一黑人,拄根棍子,身子像个地球仪,两腿就像地球仪下的支柱。我常惊叹人怎可长成这样,在美国真是见了洋广。他说他膝关节坏了,医生要给他换个钢的。显然是他那个球太重了,他得先减重,不然换个金的也不灵。西医就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懂点中医的就晓得头疼得医心,脚痛需廋身。我要他喝绿茶,他说他高血压,医生不让他喝绿茶,因为有咖啡因。我只得保持沉默(或说闭嘴)。在美国,卖绿茶的不能跟医生杠,杠得不好会吃官司。再下回见到他,他已光荣地坐上了电动轮椅,换了钢关节;我又忍不住冒险劝他喝绿茶,因为绿茶减肥,增加血液循环。他坚定地摇头。再下回见到他,他仍坐电动轮椅上,只是又长进了,鼻孔插上了大白管子,还背个日本鬼子探地雷时背的箱子。后来就再也没见到他了。我看他问题就在于吃太多。
信奉消费主义,过度消费就很容易把自己消费了。所以中国古人说:“俭,近乎仁”,节俭就是仁,是善;“侈,恶之大也。”奢侈是大罪过。你过度消费,就消费了属于别人的那一份。中国俗话说:“良田千倾,日食一升”。好些美国人见美国良田那么多,只日食一升,那太亏了,他要日食一斗。一斗哪吃得完?美国人聪明,他有办法,他变着法子吃:他用粮食喂牛,他吃牛的肉。他一天吃三磅牛肉就等于日食一斗!结果好些日食斗粮的美国人把自己吃成三百斤的大胖子,吃出毛病。地球上生产粮食的地盘不多,美国人占了人类一大块粮食生产基地,该自己少吃点,匀些给别国人民,没命地吃,把本能救穷人命的那份吃了,把自己吃胖吃残,让别人挨饿,这是罪过。
2008年那个雷曼兄弟出事了。咋回事?因为他们把钱往穷人手上塞,硬要借给他们,哄他们说:你买房是投资性消费,房子要涨价呀,你去租房子,租金跟月供差不多,你没落到房子;你现在供房子吃力,但月供是死的,你的工资会涨啊。穷人就都顶不住劝,接了贷款,反正付月供不成问题,所以好多不能买房的就买了房。这样房市就特别火,建筑商就猛建房子,房子一下就建多了。房地产商要现钱周转,一着急就抢着降价甩卖房子,房价就都跌了。他NN的,我2005年买的房子,到2008年,我那房价跌了20%,亏大了,好在我不卖。那个付高利息贷款买房的穷人一看房子跌了,马上明白上当了。没买房的不知道,买了房才知买房的花销不止月供,还有房地产税、房屋保险费、维修费、管理费等等。更可恨的是,这个房贷人越穷它利率越高。买个20万的房子,首付为零,信用好的30年利率是3%, 信用不好的穷人利率是8%。信用好的人一月只付925块,三十年只付14万的利息;信用不好的穷人一月得付1600,三十年得付36万的利息。工资不涨,房价倒跌了,这个投资性消费就变成上当受骗性消费。穷人就想:去他娘的,我还是去租房,丢下房子跑了。无产阶级失去的是锁链,得到的是自由,他们再也不用月月给人送钱了。还有些人因种种原因付不起月供丢下房子跑了。
贷款的拿不守信的穷人没法。美国政府是资本家的,你有钱借给穷人,收多少利息我不管,但美国政府也是穷人的,穷人欠你钱,你不能拿把枪逼人家还钱。穷人拍屁股一走,把房子一扔,贷款的了不起报信用局扣他们的信用分。穷人不在乎,他们信用本来就差,信用分归零也就那么回事。
成千上万的人丢下房子跑了,像雷曼兄弟这样给人房贷的金融机构就惨了。它要靠这个房主的月供去付息给借钱给他的人, 现在没人付了。它把房子收回来,房子跌了,没人要,房子还烫手:要请人管理,不然房子就坏了,还得缴地产税。所以雷曼兄弟一下就死了。所有给雷曼兄弟投资的人都栽了。为什么政府不救雷曼兄弟?政府也想插手找私人银行帮忙。找了几家外国银行,但最后没人当冤大头。那时中国不富,要是富了中国人肯定就当冤大头了。政府又不能直接注钱,那是个无底洞。其实当时不止雷曼兄弟周转不灵,至少我开户的银行“国家之城”(National City)也一样。国家之城2008年第二季度亏28个亿,一下就死了。它也是跟雷曼兄弟一样滥贷。国家之城在2008年12月被PNC银行以54亿美金收购。PNC原来比国家之城小,它保守,宁愿挨饿也不插手滥贷,不抢那个商机,只按部就班提供金融服务,所以它没事。我家附近的那个国家之城常有五六个人上班,我有时去存钱就跟那些女职员吹我的茶,我一开口就忽悠得她们都翻小巧玲珑的皮包掏钱买我的茶。那银行被收购后那里的人就都作鸟兽散,不知哪去了;再过些时,他们那栋漂亮的办公楼就被推倒了,那里变成一块草地。
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生发的关键就在于清教徒们迷信其使命是通过积累财富来证明他们是上帝的选民,于是他们拼命创造财富,省吃俭用,积累财富。这有如老子说的“生而不有”。消费主义认为节俭储蓄不利经济发展,不断消费才有利经济,所以人人得多多消费。消费主义与老子、孔子的教导,与中国先人教导的节俭生存原则和与韦伯所说的激发资本主义产生的清教精神完全相悖。人类数千年的生活经验总结出的重要生存原则之一就是勤劳致富,节俭积财。美国立国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清教思想一直主导美国社会,人们都遵从古老的生存哲学,勤劳节俭。200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说: “我年纪大了,记得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节俭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美德。”只是过去七十年这优良传统被消费主义的大浪淹得够呛。但受清教影响的人还是在厉行节约。股神巴菲特就特别节俭。他出生于1930年,美国那时还崇尚节俭。他身价一千亿美金,但还住在1958年以31500美元买下的老房子里。那房子2017年大约值28.5万美元,比我的房子还便宜一半;他吃的没我好,一餐就几块钱。他已决定在死前捐出他财富的99% ,如今已捐了一小半。但也有些富翁设法消费。亚马逊老板,叫Jeff。中国人爱给人美名,就叫他“杰夫”,意思是“杰出的人”。他出生于1964年,长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正是消费主义蓬勃兴起之时。他走狗屎运,成功地搞垮了千万家美国小店,让千千万万小业主破产失业,把自己搞发了,搞到两千亿美金。这么多钱他怎么花得完? 所以他做梦都在想怎么把这钱一半在生前花掉,一半带到阴间去,但一半也花不完。怎么办? 就到太空去旅游。这个花钱,游一趟几千万。大家叫他再走远点,到火星去旅游,那样才能花完他的钱。他到太空游了一趟,其实只是被捆绑在那个机舱里动弹不得,跟被绑匪绑着一样,被火箭送到太空去晃悠了四分钟就游完了。他看到什么?一小片天。他感到什么?跟小孩在游乐场的模拟航天飞机里摇晃几下的感觉差不多,其实见亦无所见,感亦无所感,浪费不少能源。这是真正的人傻钱多!但也许这是他为自己的蓝源太空旅行船做广告,据说他搞的那个蓝源(Blue Origin)太空游几十万一张票,已卖出去一亿美金的票(2021年),看来美国人傻钱多的还蛮多。
消费主义由凯恩斯主义垫脚,所以蹦得高。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后,凯恩斯经济思想受到青睐,它对美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过去六七十年,消费主义在美国的实践给人感觉是国家越消费越富有。但美国的成功经验不可复制。美国地下资源丰富,地表资源也因印第安人不事农耕而得以保护。美国只要把人们鼓动起来,开发这块土地的巨大潜力,然后吸引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来此参与开发它就能发展起来。人民不断消费,不断创造,国家就越富有;国家越富有越能吸引他国精英涌入美国,参与其发展的大循环中来,创造各种技术产品,卖给全世界,再买世界各国资源为美所用,这样美国财富越积越多。消费主义在美国兴起,带动了美国经济,给美国带来了巨大财富,带动了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但消费主义有它的限止,一旦抵达,这个循环就会陷入麻烦。
首先是,资源是有限的。过去五十年,美国两三亿人消费了比落后国家十几亿人还多的资源,而它消耗的不仅是美国的自然资源,而是全世界的自然资源,它利用的也不仅仅是美国的人力资源,而是全球的人力资源,因为富足的美国吸引了大批穷国精英来美国效力。中国、印度、非洲各国乃至世界各国能像美国这样大搞消费主义来发展吗? 肯定不能。各国都得根据自身条件探索上进之路。
我常震惊于美国的浪费(浪费性消费)。大白天路灯亮着,气温二十度,风和日丽,办公楼却窗户密闭,开着空调。美国人常常一两人住个巨大的房子,冬天烧着暖气,夏天开着空调。到处都是一次性产品。更可悲的是,美国人铺张浪费的生活方式被羡慕,被模仿。任何主义只要在美国获得成功,马上风靡全球。世界都跟从美国头雁,中国也跟着。我红安老家村里人现在待客喝茶、喝酒都用一次性塑料杯。我不喜欢用它泡茶,因为一泡它就歪,就缩,我不信它不产生有害物质。用一次性产品就是消费主义在作祟。消费主义就要人快快消费,不断消费,最好什么产品都是一次性的。很多产品都故意设计成“定时报废”,现在材料好了,定时报废都难,那就搞“心理报废”,即忽悠人老买最时兴的产品,在心理上抛弃还好好的耐用产品。如今一次性杯子可大量生产,买起来不贵,用起来省事,能减少疾病传播。全中国一天数以亿计的一次性塑料杯就这么用掉,一年几百亿只塑料杯就这么用掉。我们那儿农民常架起火来烧用过的塑料杯。这是问题,它不利环境。我看视频,看到福建有些土豪给自家几口人修十几层高的豪华大楼。这跟那个土楼完全不同。土楼是给家族所有成员住的,各家各户房间几乎一样。但这些土豪仅为炫耀攀比建高楼。在山不可枉烧柴,他们是在枉烧柴。房子是住的,不是给人看的,一家五六口人,最多三层就够了。虽然土豪有钱,但你用了可能为别人所用的建筑材料。“大厦千间,夜眠八尺”,有的土豪有几十间房,他就每天夜里在这房睡半个钟头,再换房睡半个钟头,一夜把十层楼房里的房间都睡个遍,搞得夜夜失眠,只好去看医生吃药。在消费主义看来,福建土豪为带动需求、创造就业、增加 GDP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地方政府肯定高兴。
改革开放后中国好些人跑美国一看,忽然明白消费带动经济的大道理,就跟美国人说:我们中国人也要过你们一样的好日子,也要大块吃肉,住大房子!美国人就说:那你得先把你们的人口搞得跟我们一样多,你们的资源有限啊。这些人如醍醐灌顶,便回国来竭力把中国人口给整下去。今天大多数中国人民才忽然明白是被忽悠了。我们怎能为了过那种大消大费的日子把自己人口搞掉大半!那不是傻嘛!只有保障我们的人口规模民族才能生存发展。美国人猛吃猛喝,把自己吃成残废,花六分之一的产值于医疗,他们的生活质量比我们好多少?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国国民生活质量的最重要指标。2019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岁,美国为799(一场新冠让美国人预期寿命跌到低于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就不说了)。人们通过锻炼、健康饮食来保健才是最好的医疗;我们可以通过节俭过上高质量的生活;十年后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可望超过美国。
其次,消费主义若只激起了人们消费的欲望而没有激起人们创造财富、提供服务的劲头怎么办?
消费主义基于这种逻辑:消费创造需求,需求带动生产和供给,越多消费消费品就会越多,所以只要大家都踊跃消费,需求-供给-生产的链条就会永恒转动,这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之道。商家都在极力鼓动人们拥有物质的欲望,刺激人们享受的欲望。问题是,人们消费的欲望被激起,创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动力却没被激起,结果就是很多人想不劳而获或少劳多得。太多人只想不劳而获、少劳多得,与韦伯所说的激发资本主义生发相反的现象就出现了:人们热衷于消费,不创造或少创造,创造多少都消费掉,不积累,甚至消费多于创造。千万人都这样就很危险。
凯恩斯看美国目前这个样子,肯定着急得直揪自己的小胡子,已经快把他的两撇八字胡拔得一毛不剩了。因为他主张政府为挽救陷入危机的经济实行赤字财政以带动宏观需求,让政府的资金投入在经济活动中产生乘积效应,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转。中国俗话说“得意不宜再往”,美国政府好像没听过这个。什么意思呢?国家实行赤字财政把萧条的经济搞活了,你得“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经济困难时借钱搞赤字财政,把经济搞火了,你就要多收税省钱来还账,以备下次再借钱刺激经济,你不能赤字赤字,赤字个没完没了。还有就是,赤字财政投入得真有乘积效应,借的钱最好是用于投资性消费,次好是用于必要性消费,而不能用于享受性消费和浪费性消费,否则这个借的钱就等于丢到黑水河里去了。美国2020年和2021年借的债有多少是投资性消费?没有多少。很多都是发给大家零花了,更不用说借的钱用去毁人之国的自损性消费。要是能刺激国民去努力工作,那就能产生乘积效应,但为刺激经济一次次给国民发钱,反而刺激得大家更不想干活了,很多人领了钱就在家坐着,搞得天堂里的马克思也急得直咬自己的大胡子,替美国的工人阶级着急,想你们要么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要么就得劳动。工人们却说:我们为什么要让资本家剥削我们的剩余价值?我们就不劳动。所以美国很多地方都招不到工人,好多生产都没法搞。有些美国知识分子为美国人拒绝工作叫好,纽约时报就登了篇文章:《为什么每个人都可以“反工作”》10,认为工人造反有理。美国一起风,就吹倒中国一大片人,中国马上有人跟着学,大骂996,好在中国大众还没完全变修,被忽悠得躺倒的人不多。新冠一起,美国政府就给人民发钱,很多因新冠失业的救济金直发到2021年9月,所以2021年9月以前很多人就懒得上班干活。美国政府只得再接再厉生搬硬套凯恩斯那一套,赤字,借债,砍树造纸印钱。好在中国人民还把美国的废纸当钱,拿到废纸就给造东西运送到美国。可是东西运到美国来,美国人卸都懒得卸,就在那个码头、海上堆着,一堆几个月。好些美国人就要消费,要吃肉,还要吸几口大麻,就不干活。黑人说:老子祖祖辈辈干了几百年都没领一分钱工资,该我歇着!凯恩斯压根也没想到会是这,急得又要得心脏病,因为他的经济思想被玩残了。
消费主义促进了美国的繁荣,但因它本质上违背人类千百年积累的生存原则,它必将给信奉它的个人带来痛苦,给践行它的社会、国家带来麻烦甚至灾难。2008年美国的金融风暴,在我看来,就是给消费主义敲的警钟。这次新冠病毒来了,美国多地发放盒饭和食物,人们排长队领取,政府一次又一次举债给人发钱。好些中国人羡慕得不得了,认为美国政府太好了!其实这是美国的问题:人们过度消费而根本没有储蓄,政府也没储蓄,遇灾也是借钱,挖前面路上的土垫脚下的坑。2020年美国政府赤字3.1万亿,2021年又是2.77万亿11。2021年底美国国债将为29万亿,而GDP只有23万亿。基于美国过去二十年的国债和GDP增长情况,估计2050年美国的国债将为GDP的200%以上。经济学家和政客都知道美国这么消费下去很麻烦,但都期望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能把国债变小。这是冲浪,希望自己总在浪上浮掠。美国唯一可以庆幸的是目前四分之三的国债持有者为美国人。
五十年前我老家路边破房子上光溜点的墙上常见红漆大标语:“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现在那些字和墙都没了。“深挖洞、广积粮”是土拨鼠的做法。中国这么强大,要昂首挺胸站立在祖国的大地上,要逼得人家老鼠样钻洞躲地下去,怎么搞得自己钻地下求生?如今我才明白毛泽东作为国家领袖,他考虑的是民族如何生存。他悟出了深藏于中华先人三千年积累下来的浩瀚文献中民族生存的密码:“积粮、备战、备荒”。“国虽安,忘战必危”,粮虽足,要备荒。“深挖洞”是当时为了对付苏联的核威胁,我们可忽略其字面意义,但我们要牢记这句话的原则和精神。人类文明建立在储蓄之上,一个民族的繁衍生存就在于这个民族是否善于储蓄。要有储蓄,首先得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有了储蓄,还得会利用储蓄,发展武备来保护储蓄;没有武备,那些没有储蓄的强者就会来抢劫你,你的储蓄就成了他们的。备战备荒就都得运用智慧,组织社会,这就导致文明的产生和延续。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心地带在河南、陕西等亚温地带,那里冬天一片荒凉,百草不生,人们的生存都依赖秋收储蓄,一旦歉收而致粮储不足就会出现饥荒。所以中国古代人民和政府都重储蓄。历代人口暴减都是因为战乱或灾荒使人民不能按时耕种、未得储蓄而致。“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是对中华民族数千百年生存经验的精准概括。我们每个人都应把“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或“积粮备荒”)写成字幅贴在床头桌边。当然不是要我们真拿镐头去屋里挖个深洞。现在都住楼房,半夜在地板上挖洞,挖通了一看楼下是人家一对年轻夫妇的卧房那就麻烦了。
美国土地肥沃,只会粮产过剩,未来千年都不必“深挖洞,广积粮”。但个人没有储备也很麻烦。这次新冠病毒犹如天外来敌对人类发动的一场战争。2020年4、5份,新冠一来美国好多民众也马上“深挖洞,广积粮”,到商店去用车子拉米拉肉。我本来不想去凑热闹,但听到川普叫大家不要囤积,因深知骗子的话要反着听,所以第二天我就起了个大早,开车到附近的食品店去买了上百斤肉、上百斤米,花了七百美金。我有个朋友两口子住城里,他一下买了一千多美金的“粮”,够他们吃半年的。我把地下室的冰箱都启用了,储备了三个月的主食。几天后好多商店肉米就断货了。但我知道美国不缺食品,只是运送不及。我存储是为了不必老到店里去惹病毒。这回美国新冠死的多半是穷人,可能与他们频繁去买食物有关。他们没储蓄,只能一次买一两天、最多一两周的食物,所以得老往店里跑。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感染概率就高多了。这也是他们没有“备战备荒”意识、信奉消费主义的结果,疫病来了,要“广积粮”时因没储蓄而积不成。好在美国粮食过剩。疫情期间,因餐馆、学校和大公司的食堂都关了,那些给餐馆、大食堂供货的农场就把地里长好的西红柿什么的全都犁掉,成千上万吨的牛奶倒掉。一个国家最怕的是出现粮荒,一断粮就会“父不能有其子,国不能有其民”,社会马上现入混乱甚至暴乱,因为饿极了人会发疯。美国不存在这种可能。美国只有一个小教派“全能常胜教”(Church Universal & Triumphant)“深挖洞,广积粮”。信这个教的聚居在黄石公园附近,他们在山里挖了大洞,里头储存了大量的压缩饼干、各种干果和罐装水。我曾住黄石公园一民宿,那主人说那些教徒买下了附近好些房屋农场,那里的村民委员会都是他们的人。他们每家都有个十几米深的现代化钢铁地洞,里头存储大量食品。在美国他们被视为Cult,异教。确实,在美国没必要 “深挖洞,广积粮”。这次疫病一来,一封城,美国有六分之一的人没吃的,很多人付不起房租,但这是个人储蓄不足,不是国家粮食、住房匮乏,只要国家有效调配就行。美国若充分开发耕地,生产的粮食足以养活三十亿人,所以美国老百姓再怎么傻吃也不会发生饥荒。但中国永远得“广积粮”,因为中国粮产有限而食粮者众,即使用科学手段把粮食生产搞上来也不能胡吃海喝。将来中国走反城市化的道路也得特别注意保护耕地,分散保留主粮种子,教育国民都学点种植,以备万一。
目前中国人大多还听祖宗的,在消费上比较保守,过去十几年储蓄率都在45%-52%12,2000-2019年美国人的储蓄率在5%-9%之间,只在2020年才突然上升到17%13,大概因为疫情出不了门,花不了钱。美国人最懂经济学,过去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几乎年年都给美国人。中国的经济学课本都是借美国人的,所以中国有些经济学家很崇拜美国,要中国跟美国学,跟美国看齐,要设法把中国的储蓄率搞下去,把消费搞上来。这些人估计既没读过圣经,也没读过论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跟美国学经济,跟得紧,快踩美国人的脚后跟。跟到零八年,老师“扑通”一脚踏坑里,溅学生一身泥,吓出学生一身冷汗。幸好有些中国人没读通经济学,常逆着美国经济学的最高指示拉倒车,不然中国也跟着栽进去了。美国的经济学家们是“世事明如镜,脚下暗似漆”,这里的“漆”是指黑漆。
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鼓励人们俭朴生活,只有安于俭朴生活的人才明事理,值得对话。他夸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也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认为艰苦朴素就是贤德。司马光说:“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君子寡欲则不被财物绑架,可以走直路,做正确的事)﹔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Hong)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大家要特别记住“谨身节用”。谨身节用就是要厉行节约,不要大吃大喝乱花费;“谨身”还有不要犯男女错误的意思。
中国古代文人轻物重道,这不仅是消费主义的敌人,也是资本主义的敌人。过于节省也未必全是好事,一切都得有个平衡,即在必要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适度消费和过度消费间找到平衡。消费的必要性和享受性是不断变化的。譬如1990年中国一般家庭买个微波炉就是享受性消费,因为那时一个微波炉要四千块人民币,是一般人一两年的工资,今天一般家庭买个微波炉就是个必要性消费,因为便宜的微波炉就两百多块,很多人一两天工资就能买一个。我们都得消费,要的是适度的必要性消费,而避免过度的享受性消费,这个度都得每个人自己把握。
中国禁建高尔夫球场,禁官员大吃大喝,现在又反对商品的过度包装等等都是遵从祖训。但政府对消费主义的遏制很难抵抗商家为其利益对人性弱点的开发利用。商家就是要利用人们喜奢好侈的弱点鼓动人们大力消费,盲目消费。希望国人都读读中国典籍,勿忘祖训。我们的先人在这块土地上生存数千年的经验积累会保护这个民族生存下去,我们不能被产生于不同生存环境中的这个理论那个主义迷惑。消费主义给美国带来的是阵痛,若中国人人都奉行消费主义,则可能招致灭顶之灾。
如今美国底层越来越愤怒,黑人动不动就上街打砸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深受消费主义之害。社会底层的收入越来越少,却被聪明的有钱人盘剥得越来越多,生活每况愈下,满腹怨气,借个事就上街出出气。那个一月六号进攻国会山被一枪打死的退伍女军人Ashli Babbitt,白人,她那么疯狂地冲锋陷阵,多半是被高利贷逼疯了14。我在信用卡公司工作时我们模型组秘书的儿子三十来岁,结婚了,有两个孩子,好好的就自杀了。他爱喝点酒,又爱花钱,当然用信用卡。花多了还不起,利滚利,滚得债台高筑。他有家有儿,又不能像我那朋友拍屁股走人回中国,没路走他就自杀了,这样一下摆脱了债务。金钱负担是美国自杀的第一诱因15。债务猛于虎,其实要这些人命的是消费主义。
解决社会底层越来越穷的问题有这么几条路:第一,设法增加底层收入;第二,严禁高利贷;第三,教育底层谨身节用。三板斧下去,情势必将大变。但前两者难做:要增加底层收入得采取革命性措施;严禁高利贷会伤及数万人一年数百亿的生意,他们说是在给穷人提供必需的服务,没有这个服务,有些人会犯罪, 所以谁也禁不了高利贷。真正能做的只有教育穷人谨身节用,但这需要几代的努力。
1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by 弗朗西斯·福山1992
2 https://www.bts.gov/bts/archive/publications/us_international_travel_and_transportation_trends/2002/table2
3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214774/number-of-outbound-tourists-from-the-us
4 https://www.cbsnews.com/news/americans-weight-gain-since-1980s-startling
5 https://www.cdc.gov/mmwr/preview/mmwrhtml/mm5536a1.htm?s_cid=mm5536a1_e
6https://www.investopedia.com/articles/investing/100615/4-countries-produce-most-food.asp
7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84968/us-health-expenditure-as-percent-of-gdp-since-1960/
8https://www.cdc.gov/nchs/products/databriefs/db360.htm
9https://www.worldometers.info/demographics/life-expectancy/
10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211026/work-resignations-covid/
11https://www.usnews.com/news/business/articles/2021-10-22/us-budget-deficit-hits-277-trillion-in-2021-2nd-highest
12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310519
13https://time.com/nextadvisor/banking/savings/us-saving-rate-soaring/
14https://www.nytimes.com/2021/01/08/us/who-was-ashli-babbitt.html
15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financial-hardship-is-a-top-risk-factor-for-suicide-attempts



《用绿茶拯救美国人》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