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这件事,湖北人是认真的

在武汉,有个叫“白沙洲”的地方。

对传统的老武汉人而言,这地方基本上属于“地图边界”,是那种典型的“城乡结合部”。

500

即便是房地产最火爆的那些年,白沙洲也是武汉市的房价洼地之一。最近这几年,白沙洲的房价更是跌得鬼哭狼嚎,早年间十几万元的车位,现在挂牌两万都卖不出去。

但在一片哀鸿之中,却有一个小区的房价始终坚挺。

倒不是说这个小区地段有多好,纯粹是因为这个小区的住户里有大量的“隐形精英”——这里的许多居民,年收入都在百万元级别,年入三五百万的也一抓一大把。

白沙洲从来都不是富人区,但这个小区除外。

你说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多富人扎堆?

那么我只能告诉你一件事。

这些人,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附近白沙洲水产市场里的水产商人。

是的,千万别小看这些穿着水鞋、叼着香烟,操着一口乡下方言,看上去土里土气的水产商人——从湖北荆州、潜江收上来的鱼虾,经过他们的手,隔天被送到了北上广深的高档餐厅——一间几十平米、脏兮兮的门店,每年的销售额动不动就在1000万元往上。

白天开着五菱宏光去进货,晚上开着迈巴赫回家。

这就是湖北水产商人朴实无华而又枯燥的一天。

实际上,淡水水产这块,湖北说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2024年,湖北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了800万亩的水平线上,淡水产品总量在530万吨以上。小龙虾、黄鳝、黄颡鱼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占比全国市场份额比重分别为40%、40%、20%河蟹、鳜鱼、龟鳖等淡水水产的产量,则继续保持全国第二。

如果平均算下来,全国人民每吃三条淡水鱼,或许就有一条来自湖北。

千湖之省,岂是浪得虚名?

500

今天的湖北人是怎么养鱼的?

有句话说得好,“家财万贯,带毛的都不算。”

这句话的意思是,养殖虽然是一个赚钱的生意,但养殖行业的风险是相当巨大的,自然灾害、疫病、市场变动......随便一点外来冲击,就可能让养殖从业者血本无归。

养猪养牛是这样,养鱼也是如此。

在过去,湖北的淡水养殖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的农业。但现在,湖北的淡水养殖更像是一种披着渔业外衣的工业——以前养鱼都是在鱼塘里养,现在可不一样了,都是在厂房里养。

湖北淡水养殖之所以能连续二十八年全国第一,本质上其实是农业工业化的胜利。

在传统的鱼塘养鱼模式下,面积是最关键的因素,鱼塘越大,养的鱼就越多,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事情。

500

卫星下的湖北荆州鱼塘

但问题是,在现实的农村中,你想扩大养殖面积,那难度可就大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中国人祖祖辈辈又都讲究个精耕细作——能开发的土地基本都开发好了,谁家也没有多余的地方让你扩建池塘——别人家的农田你动一个试试?人家是真的会给你拼命的。

那咋么办呢?很简单,不能横向发展我就纵向发展嘛,不能扩大池塘面积,我就往深了挖嘛。

恭喜你,你发明了“陆基圆池”养鱼法。

500

新型的陆基圆池

相比起传统鱼塘,像是“陆基圆池”和“圈养桶”之类的现代化养殖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字——“密”。

同样的面积下,新型养殖方法最多能比传统养殖方法提高15倍的产能。

传统池塘就那么大一潭子水,养多了鱼都嫌挤得慌。但在“陆基圆池”和“圈养桶”里,通过循环水、持续增氧,单位水体的养殖密度能达到传统池塘的好几倍,一桶能顶外面一塘,土地利用率大大提升。

而且,一旦你把鱼养在了塑料桶里,风险也就大大降低了。

传统池塘最怕天气突变导致缺氧,或者鱼病了,一死就是一大片,很难控制。老渔民的很多经验和手艺,往往都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来打磨。

但在“水桶”里,水温、水质、溶氧量全由传感器实时监控,自动调节,鱼儿永远活在“恒温恒氧恒洁净”的舒适环境里。鱼病了也能第一时间发现并隔离处理,不会殃及整个鱼塘,用药量也大大减少,养出的鱼更安全、品质更统一。

500

科技养鱼

发展到今天,现在湖北渔民们最主要的养鱼工具,其实是手机。

在各种传感器的技术支持下,池塘里的水质数据可以做到每五分钟刷新一次,什么溶氧、温度、ph值等等数据在手机上点开就能看——以前池塘出了问题,你才去对应措施后,其实很难评估到底有没有用,但现在,数据都摆在明面上,哪里不会点哪里就行了。

这也就导致,以前可能需要十几个人才能维持运转的一个大鱼塘,现在一两个人就能搞定。

在丹江口市,曾经的渔民转型后,在陆地上建起了拥有60个陆基式循环养殖桶的工厂。起初,管理这上万平方的车间需要大量人工。

但自引进了智慧化渔业管理系统后,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套系统能自动监测水质水温和溶氧量,通过云服务器和专家系统,在需要时自动启停增氧机等设备。如今,整个车间仅需一名设备维护员和一部手机便可完成日常管理,养殖户通过手机APP就能随时查看鱼的生长状况,并进行远程操控。

在襄阳市谷城县,水产养殖户安装在线监测智能控制系统后,不仅实现了24小时水体监测、自动开关机和风险预警,更能安心地“在家睡觉”也能养好鱼。根据实践,这样的智能化养殖体系能使水产品产量提高20%,黄颡鱼的成活率更是达到95%左右,同时显著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养殖风险。

500

湖北人在养鱼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

生产端的问题解决了,下面就要解决消费端的问题了。

在消费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让湖北的鱼卖上价。

具体来说其实也就两件事:一个是上科技,一个是做品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对于湖北渔民来说那确实就是至理名言。

草鱼是最普遍的鱼种,一斤只要十块钱上下,是非常优秀的蛋白质来源。

但现实中,我的家人和朋友去菜场买鱼的时候,一般都不会买草鱼。

原因很简单,草鱼的鱼刺实在太多了,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肌间刺——这些小刺埋在鱼肉里,稍不注意就会扎你一下或者卡了嗓子。

500

但现在,技术改变了一切,华中农业大学高泽霞教授团队成功研究培育出的“无刺”草鱼——他们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让控制肌间刺生长的关键基因“沉默”,使得草鱼体内不再生长出那些令人烦恼的小刺,同时保留了脊骨和主刺。

500

吃一条草鱼,难度不会比啃一只鸡翅高多少。

而且经过实际的品尝对比,这种“无刺”草鱼被认为“比正常的草鱼更鲜嫩一点”,口感接近鲈鱼,可以放心大胆地吃。

传统草鱼块钱十元一斤,我打死不买。

但这种“无刺”草鱼,卖到十五块一斤,我也不会嫌贵。

除了“无刺”草鱼,湖北水产界还有另一门绝活——把原来野生的鱼类,强行变成人工养殖。

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就是前几年的国产鱼子酱,自从鲟鱼人工养殖成功之后,这种曾经堪称奢侈品的食材就变成了普通人有事儿没事儿就能来一口的普通食品。

500

湖北宜都的鱼子酱工厂

不过,对中国人来说,鱼子酱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到今天也不算特别高,即便不能人工养殖,寻常中国人也不太能想到要吃鱼子酱。

不过,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痛点,那就是黄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鳝鱼都是只能野生,无法人工繁殖的。

500

原因很抽象,因为鳝鱼是天然的“变态狂魔”——所有的黄鳝在出生的时候都是雌性的,直到产卵后,它就会变成雄性,然后就再不会产卵,直到死亡。

500

图源:知乎@久见菌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想养黄鳝,你就只能捕捞野生的黄鳝鱼苗进行培养——这样获得的黄鳝就别想着什么标准化了,基本上全都是靠运气,而且成本巨大,销售价格也偏高,不论是渔民还是消费者都没有好处。

但现在,黄鳝的人工繁育瓶颈被突破了。

突破这个瓶颈的人叫李忠,当时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

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反复试验,2015年,他的团队终于在实验室里完成了黄鳝种苗规模化人工繁育的技术研究。

“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最大的突破是规模化。规模化人工产卵极大提高了繁殖效率,每尾怀卵量超过3000粒,提高了10倍;而集约化孵化管理,避免了环境变化对卵发育造成的损伤,可提高成活率,达到90%以上。”

500

现在,湖北许多水产养殖户都已经开始养上了人工繁育的黄鳝。

一口网箱里往往要投入300条黄鳝鱼苗,人工鱼苗只要900元,而且不依赖天气,只要有一两个晴天就能完成投放,成活率在95%以上。而野生鱼苗,300只需要1100多元,投放进入网箱的时候需要连续三到五个晴天才能成功。

反映在最终产量就是:同样的一口网箱,在同样的投放力度下,人工苗一年的产量在80斤左右,能比野生苗高10斤——这也就意味着,每口网箱能多带来350元的收益。

500

湖北人是怎么把水产做出品牌的?

科技之外,湖北水产的另一个任务就是做品牌。

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潜江的小龙虾产业。

小龙虾在湖北的食用历史并不算长。80年代的时候,它只是潜江江汉油田石油工人们夏天的宵夜。但很快,随着潜江“五七油焖大虾”在90年代诞生,这种小吃迅速开始风靡起来——00年代的时候,武汉的夜市上就到处都是“油焖大虾”了。

虽然很火爆,但从90年代到十多年前,小龙虾在湖北最多也就只能算是一个特产,并没有形成品牌。

品牌意味着什么?

品牌意味着标准化、意味着可以预期的稳定品质,也就因此可以享受到溢价优势。

因此,湖北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建设一套完整的小龙虾标准——由官方出面,一锤定音,把小龙虾这个品类给定义清楚。

500

首先上来就是一个《小龙虾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直接把整个产业链上上下下所有的标准都给你定死了,按照我的要求来,就算你不是潜江产的,那也可以是“潜江龙虾”;可要是不达标,就算你是潜江本地的产品,我们也是不认的。

紧接着再来一个《“潜江龙虾”区域公共品牌管理规范》,给包括鲜活产品、加工产品和餐饮菜品等等品类都给设定了门槛,举两个例子大家感受下——鲜活产品包括虾苗、商品虾、种虾,商品虾具有虾肚洁净、肉质紧实、色泽明亮、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适中的特点,商品虾的规格应达到30克以上——也就是俗称的“六钱”。

另外,在产品流通领域,《规范》提出了鲜活小龙虾冷链物流服务验货标准为“规格误差≤1%、数量误差≤1%”,3月至4月,青虾成活率不得低于95%。

等等等等。

除了标准化问题,对于“小龙虾”来说,品牌化的第二难关则是“名分”。

毕竟,你潜江的小龙虾和我荆州的小龙虾并没有什么本质差异,你养小龙虾是养,难道我养就不是养了吗?凭什么小龙虾这个牌子要让你潜江给独占呢?

湖北人的第二步,则是解决“谁都能叫,但谁都不精”的问题——上来就直接定了名分,全力打造了 “潜江龙虾” 这面统一的旗帜,把它作为湖北省唯一的小龙虾区域公用品牌。

虽然看上好像省内其他城市的养虾人受了损失,彻底没办法打造自己的品牌了。但其实,这是巨大的利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湖北省内所有养虾场,只要满足标准,就都可以挂上“潜江龙虾”这个大牌子了。

这个套路,简直不要太熟悉了。

因为小米生态链就是这么玩的——小米主导设计、定义产品、并且负责测试和品控,米链上的中小企业虽然没有了自己的牌子,但却能借助小米的渠道和品牌知名度把自家的东西销售出去。

最后,则是用各种技术手段保证市场上的成功。

传统小龙虾基本扎堆在春夏上市,价格容易大起大落。湖北大力研发“四季有虾” 的模式——通过温棚控温、优化养殖模式等方法,努力让人们在冬天也能吃到肉质Q弹的湖北小龙虾。这能拉长销售期,稳定价格,提高收益。

往年基本上六月份正式入夏才能吃上小龙虾,现在,三月份就可以吃到了——延长了吃虾子的时间,也就延长了赚钱的机会。

当然了,抖音、小红书、拼多多等网络平台的助力也是非常巨大的。

对餐饮行业来说,网络平台的增益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之前老局就曾经和武汉这边肥肥虾庄的老板聊过这方面的问题。

“如果是探店达人拍摄的短视频,那么今天发布,三天后视频播放量就会达到一个峰值,商家会明显感受到客流量的增涨;如果是带货的主播,一周之内商家会明显感受到到店核销的人数开始增加;另外直播带来的转化可能更直接,比如昨天的直播中,主播介绍了店里的特色小龙虾后,今天就会有大量看了直播的用户涌入店里品尝。 ”

500

去年二月三月的时候,抖音本地生活服务板块就连和湖北省一起搞过消费券的活动,特别是针对小龙虾还有专门的满减券——店里的客流量直接就拉高了一个档次。

500

结尾:工业克苏鲁的一根触手罢了

其实,像是湖北淡水养殖行业这样的案例,在全国各地,还有许多——山东的蔬菜、新疆的牛羊肉、广东的海鲜、云南的水果......等等

如果我们不能独立生产各种传感器,那么湖北的渔民想要实现精准养鱼,就要高价采购外国的设备。

如果我们没有大量精通互联网技术的企业和人才,那么我们就只能寄希望于外国软件公司能够为中国的养鱼人专门打造一套系统。

如果我们没有借由电商而发展出的物流网,那么或许湖北的许多鱼类都只能默默无闻地留在本地,永远不会走上外地的餐桌

......

工业发达、科技发达,生产力的提高那就是必然。

我们都说中国是“工业克苏鲁”,而像是湖北水产这样的成功案例,其实本质上不过是工业克苏鲁身上伸出来的一根触手罢了。

····· End ·····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