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海,“闷声”干了几件大事

最近,滴滴在海外的动作频频亮眼。
据悉,滴滴在墨西哥的出行平台上线了500辆纯电动汽车,这也是滴滴在拉美推出的首个标准化专车品类,所有车辆均来自国产品牌,包括广汽埃安和江汽集团。
这则新闻让我想起了前不久我在抖音刷到的一条视频——一位去墨西哥旅行的博主,用滴滴国际版打到了一辆比亚迪,司机用不很流利的英语对中国品牌大加称赞,在列举了长城、奇瑞、华为等品牌后表示,“现在是中国品牌的天下了”。

这两年,滴滴国际化脚步越走越快,已经成了中国新能源产业走向全球的重要助力。早在去年10月,滴滴就在墨西哥抛出宏大的规划,联合广汽、长安、比亚迪等中国车企,共同推进“到2030年引入10万辆电动车”的目标。
“主动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这是滴滴创始人程维在5年前的承诺。
当前,这一承诺显然正在一步步兑现,这家出行巨头主动扛起新时代的使命,用实际行动搭建起中外新能源合作的桥梁,也为中国企业出海闯出了一条新路径。
提高中国新能源“集团军”战力
一直以来,在海外市场竞争中,如果一家企业单打独斗,往往会面临资源分散、适配性不足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正是滴滴当前所思考的。
据悉,滴滴在海外以平台之力搭建了一种合作生态。
比如,滴滴计划2030年在墨西哥引入10万辆电动车,为此,牵头联合广汽、江汽、长安、比亚迪、哪吒等中国车企,以及墨西哥本土车企SEV、新能源交通运营商VEMO、OCN、充电设施企业Livoltek、车险公司Sura等伙伴。
这种模式不仅让国产新能源车精准对接拉美出行需求,降低出海门槛,还可以形成从车辆供应到充电保障,从金融支持到保险服务,覆盖网约车电动化转型的全链条,让整个中国新能源产业形成“集团军作战”的新优势。
而产业“合作”模式则是滴滴长期扎根海外市场的经验沉淀。
早在2022年,滴滴在巴西的出行平台99就牵头成立了“可持续出行联盟”,与合作伙伴携手推动新能源车在当地的普及。目前,已有来自汽车制造、租赁、能源、金融等领域的23家中巴企业加入。

该“出行联盟”计划到2025年年底,将巴西新车销售中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从目前的约2%提升至10%,预计到2025年,99平台上的新能源汽车将超过1万辆。
时至今日,这一经验复制到了墨西哥乃至全球,间接让比亚迪、广汽等国产新能源车型快速融入当地出行场景。为了让出海计划真正落地,滴滴还精准对接司机群体的需求,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
在墨西哥,司机购买或租赁电动车可享专属补贴,日常的车辆保养、配件更换,以及充电服务都能拿到优惠。在巴西,99平台还与雅迪合作定制适配当地配送需求的电动车,帮骑手降低用车成本、增加收入。
这些举措,一方面解决了海外司机使用新能源车的顾虑,另外一方面,也为电动化车队的规模化扩张提供了保障。
不可否认,滴滴的海外生态布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打通了中国新能源产业出海的关键环节。它不再是单一企业的海外拓展,而是通过资源聚合、经验复用、本地化适配,让国产新能源车、充电技术、服务标准形成合力,有效破解了海外市场适配难、产业链协同弱的痛点。
“平台搭台+产业联动”的模式,让中国制造的新能源产品更高效地融入全球市场,也全面提升了中国新能源“集团军”的全球作战能力,为整个产业的全球化征程注入活力。
“双向赋能”海外市场
国内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在滴滴平台注册的新能源车累计超过400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约350万辆,2023年滴滴平台超57%的服务里程均由纯电动汽车提供。
作为国内网约车电动化的先行者,滴滴正在将新能源领域积累的技术与运营经验平移至海外市场。
比如在巴西,滴滴在中国积累的智慧交通技术,如智慧红绿灯、潮汐车道等,有望为圣保罗、里约等特大城市的交通问题“减负”,缓解因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交通、城市管理等问题。
据悉,滴滴已占据巴西近35%的市场份额,而且接入了本地支付系统,支持现金支付,成为当地第二大网约车平台。在巴西99的用户规模突破5500万,继在今年4月宣布重启外卖业务以来,99在巴西拥有150万司机,其中包括70万名摩托车骑手。
今年9月29日,99获得了圣保罗政府颁发的“圣保罗零碳奖”。无独有偶,滴滴在墨西哥发起的电动车推广计划,不仅能为当地用户提供优质的出行体验,还将助力墨西哥迈向更清洁和更可持续交通方式。
据悉,滴滴墨西哥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燃油车切换到电动车将减少超过70%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30年,预计该计划将总计帮助墨西哥减少超过5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在10年内种植850万棵树。
值得关注的是,滴滴的出海并非一味的单向输出。
事实上,早在2018年,彼时滴滴拉美业务负责人便已强调,以滴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国外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而且越来越注意参与到当地社区、社群建设和服务中去。
同时,滴滴还带动了中国新能源基建能力同步落地。
在巴西,滴滴的“可持续出行联盟”计划新建1万个公共充电站,将由中国充电设施企业参与建设,从技术方案输出、设备供应到建设运营全流程介入。
这一举措不仅完善了当地新能源基建网络、填补了市场空白,更让国产充电技术、建设标准和运营经验获得海外实战验证,为中国新能源基建企业打开全球市场通道、积累国际合作经验搭建了关键桥梁。
滴滴的双向赋能,让中国新能源基建能力走向全球。
打造中国企业出海“新标杆”
时至今日,海外出行市场保有不俗的增长潜力。CIC预测显示,全球移动出行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6.7万亿美元,激增至2040年的16.4万亿美元,拉美、欧洲、中东等地增量尤为明显。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滴滴的国际化发展始终保持“主动突围”的姿态。从2018年开始,滴滴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截至目前,业务已覆盖拉美、亚太、非洲的14个国家和地区。
滴滴财报显示,2025年二季度,滴滴国际业务增速十分强悍,GTV达到271亿元,固定汇率下同比增长27.7%;订单量增24.9%,达到10.88亿单,季度日均订单量1196万单,显著优于行业整体水平。
具体来看,滴滴除了在扩张自身业务范围外,还专注于海外完整的“生态链”搭建,从出行服务延伸至外卖、金融领域,构建起多元化的海外服务网络:
在墨西哥,滴滴已从最早的出行平台拓展至金融和外卖业务,服务该国70多个城市、超3000万用户,从车辆引入到司机服务,从充电网络到保险保障,每个环节都实现本地化适配。
在巴西市场,“巴西可持续出行联盟”成员涵盖产业链各领域,已经形成“自主循环、长期发展”的生态闭环,并且滴滴计划到2026年年中,将外卖业务拓展到巴西的100个城市。
另外,作为一站式出行平台,滴滴持续深耕多元细分出行场景。
继上半年推出海外出行服务后,平台于8月进一步升级会员体系,实现与希尔顿等国际酒店品牌会员权益互通,从单一出行服务,延伸至出游全场景,覆盖核心生活需求,构建起多元化、高价值的生态体系。
或许,滴滴正一点点兑现承诺,将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转化为实际行动。无论是墨西哥的“全链条协同”、还是巴西的“联盟化作战”,滴滴用“平台搭台、车企唱戏”的组合拳,让中国新能源产业摆脱单兵作战的局限,以更强劲的合力驶向全球市场。
这样的出海模式,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破局突围的新范本。
可以预测的是,在未来,中国企业出海不再是简单的产品出口,而是以平台为纽带,整合产业链资源,形成“共生共荣”的出海生态。业务扩张也将结合当地需求,通过技术、基建、服务的协同,实现“本土化发展”与“全球化价值”的统一。
不难看出,滴滴正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企业有能力、有底气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
权声明:道总有理,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与修改。如需商务、内容等相关合作,请联系本人微信号:wddtalk




歪道道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