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漏尿”摧毁的尊严,三甲院长想帮女性找回

  面对困扰女性而又难以启齿的盆底疾病,十多年来,杭州市妇产科医院院长李香娟带领团队,诊疗了数万名患者,帮她们找回了生活的尊严。

  撰文 | 燕小六、凌骏

  49岁的王琴(化名)被尿失禁困扰了29年。

  为应对产后漏尿,她从最初每天离不开护垫、卫生巾,逐渐发展到终日需穿戴尿不湿。王琴曾绝望地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

  23岁的小莉(化名)也从未拥有过正常的成年生活:5岁时遭遇严重车祸,骨盆被碾压导致阴道失去正常开口。成年后,她不仅无法过正常夫妻生活,月经还会流入尿道,形成血尿。

  这两个看似无关的故事,指向同一类被忽视的 “女性困境”——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一项调查显示,成年女性的PFD发病率为20%-40%,65岁以上的女性则高达50%。可多年来,病耻感让这些女性患者讳莫如深,传统诊疗更陷入误区当中。

  这些困境,杭州市妇产科医院院长李香娟看在眼里。十几年前,在妇产科依然火爆的时候,她在杭州建起一个“冷门”科室,成立了首个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治中心,如今年就诊人次突破3万。

  王琴和小莉便是这个诊治中心的受益者。李香娟希望,能有更多女性享受到专业的盆底健康服务。

500

  杭州市妇产科医院院长李香娟教授

  贯穿女性一辈子的病

  李香娟的手机里,存着大量患者主动发来的问候短信与生活照片。多年过去,她依然清晰记得每位患者就医前后的巨大变化。

  “女性的盆底结构就像三间房,前、中、后三个腔室分别承载膀胱、子宫、直肠等脏器,而盆底肌肉与韧带就是房间的支撑结构。”李香娟向“医学界”解释道。

  若支撑结构受损、退化或存在先天缺陷,盆底结构就会松弛、塌陷,进而引发PFD,导致尿失禁、粪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问题。妊娠分娩、衰老、肥胖等都是盆底疾病的风险因素,几乎贯穿女性一生。

  在李香娟的门诊里,还有因漏尿陷入抑郁、早早病退的大学教授;17岁遭遇撕裂性产伤后,十多年来粪便从阴道溢出的患者;以及顺产时缝合不当,留下陈旧性裂伤、导致大小便失控的产后妈妈。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成年女性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患病率高达40.5%;在已婚已育女性中,45%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

  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病耻感让女性对这类疾病讳莫如深,医疗机构也不够重视,不仅诊断明显滞后,治疗还存在误区。

  以中度以上子宫脱垂为例,李香娟介绍,传统治疗方式是在确认患者无生育需求后,直接将子宫切除。“但这忽略了盆底是完整的力学整体,拆掉其中任何‘一间房’,其余几间也会失衡、坍塌。”

  “我遇到过不少患者,切除子宫后出现残端脱垂,或前、后盆代偿性脱垂,需再次手术。”李香娟告诉“医学界”,真正有效的治疗应是整体加固、修复盆底这个“地基”。

  2009年,李香娟完成国外进修回国后,在浙江省内率先开展经阴道双侧骶棘韧带悬吊术。该术式能在保留子宫的同时,通过自然腔道复位脱垂器官,加固双侧韧带以重建力学平衡,并修复松弛、损伤的阴道。

500

  “悬吊过程有点像‘挂蚊帐’,蚊帐顶的固定至关重要,把顶固定好,其余部分就会回归原位,这也是学术上所说的‘第一水平固定’。”李香娟介绍,这是团队治疗子宫脱垂的主流方式,已帮助千余名患者修复盆底,重获新生。

  “只要生育过,无论一胎还是二胎、顺产还是剖宫产,盆底都有损伤风险。即便没有生育,中老年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组织器官老化,症状也可能出现,并随年龄增长而加重。”李香娟认为,对盆底健康的关注,越早越好。

  从事盆底专科,纯属机缘巧合

  近年来,李香娟和盆底中心成员坚持走进社区、养老院等机构开展公益性筛查。

  团队发现,50%的老年女性存在漏尿问题,但被问及症状时,不少人既不知道这是疾病,也不知道可以治疗。李香娟坦言,早年她也存在“认知空白”,并不觉得盆底功能障碍是多大的问题。

  1995年,李香娟从温州医学院(现温州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工作3年后,她选择深造,在浙江大学医学院读完硕士、博士,师从黄荷凤院士,主攻生殖健康及胎源性疾病。

  在妇产科的临床诊疗中,李香娟接触过不少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宫颈癌、卵巢癌患者,辅助生殖也是当时的热门方向。相比之下,因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就诊的患者寥寥无几,甚至因产科质控加强、女性普遍少生、注重产后恢复等因素,这类盆底问题看似更少了。

  2009年,李香娟以管理者和专家的双重身份赴德国进修生殖医学。欧洲妇科泌尿协会原主席Kurt Lobodsach教授是她的导师之一,对方告诉她:在德国,随着老龄化加剧,成人尿不湿的销量已超过婴幼儿尿布。

  “中国不缺生殖医学专家。但作为人口大国,中国伴随老龄化加速,未来一定会有大量盆底疾病患者,需要成规模、高水平的诊疗体系支撑。”Kurt Lobodsach教授建议道。

  李香娟十分认同这一观点,自此决定更换进修专业,重点关注女性盆底医学方向。

  2014年末,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正式开诊。作为新医院领导班子成员之一,李香娟主动提议,整合院内妇产科、泌尿科、护理、康复等资源,建设当时杭州独有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治中心。

500

  “我们医院既是妇产科医院,也是妇幼保健院,预防保健是重要课题,而盆底健康是妇幼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还符合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李香娟告诉“医学界”。

  当时,院领导班子一致认为,盆底医学契合人口发展结构,适合作为新医院的特色学科重点发展。此外,Kurt Lobodsach教授还毫无保留地为中心的建筑设计、院内流程、业务流线等建言,让中心成立之初就融入了国际先进理念,并在后续多年实践中不断改良、创新。

  李香娟回忆,中心刚成立时,首要目标是“走出去”做口碑:“我们带着仪器设备去社区做免费筛查、科普宣教,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盆底疾病。”

  彼时,中心的一项重要诊疗业务是为新手妈妈做盆底评估。“产后42天,妈妈和新生儿都会来院常规复查。这时我们会和产科医生合作,同步进行盆底功能筛查,尽早发现、干预问题。”

  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那时很多女性不理解,会质疑检查的必要性。”李香娟说,直到2016年前后,医学科普兴起,“盆底疾病是‘社交癌’”的概念逐渐传播,越来越多女性才开始主动咨询。

  “现在在我们医院,孕妇产后42天复查时,若医生没开盆底肌检查等项目,她们还会主动要求。”李香娟介绍,截至目前,杭州市妇产科医院盆底中心年门诊量已突破3万人次,是成立之初的17倍。

  目前,中心患者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尿失禁、子宫脱垂为代表的老年女性;一类是出现生育损伤的中青年女性;还有一类是因先天或其他因素导致盆腔畸形的患者。除手术治疗外,中心还常规开展生活方式干预、膀胱训练、盆底肌肉锻炼、电磁刺激等多种非手术治疗。

  这与李香娟对中心患者的画像完全吻合。

  “对医院而言,学科连成一条线,就能前后延伸诊疗链条。我们将盆底问题的临床、预防与保健相结合,聚焦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这不仅满足了医院和学科的发展需求,也能让更多患者受益。”李香娟说。

  未来将成立专门的盆底学校

  “医学界”了解到,经过10年发展,杭州市妇产科医院盆底中心目前设有17个不同功能的诊室,形成了覆盖诊断、康复、手术、生殖美容的盆底疾病一体化诊疗体系。

  同时,随着患者基数扩大,中心还建成了女性盆底疾病(尿失禁)专病数据库。团队可借助人工智能、医学统计分析技术,深入研究尿失禁患者从发病、手术到术后康复的全过程,开展转化研究与指南修订,推动杭州市内外诊疗的同质化、标准化、规范化。

  在临床转化方面,李香娟也有深入思考。

  “过去,盆底修复手术用的补片主要依赖进口。中国人难道做不出适合自己的材料吗?”带着这个疑问,李香娟团队联合西湖大学研发蚕丝补片,目前已完成动物实验,即将进入成果转化阶段。

  针对身体条件不适合手术,或抗拒手术的中度尿失禁患者,团队联合浙江大学等机构,研发了专用于解决尿失禁的新型材料子宫托。

  将其放入阴道后,可支撑脱垂器官、改善尿道功能。相较于现有治疗手段,这款新型子宫托既能保证支撑性,又不会过硬,兼顾安全、舒适与无感。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中心也下了不少功夫。今年,该院女性盆底学成为杭州市医学重点学科;作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盆底康复培训基地,中心还为周边城市及全国的专业人员提供规范化培训。

500

  “接下来,我们还将成立专门的盆底学校。”李香娟透露,未来规划中,中心会持续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加强女性盆底疾病预防保健知识的科普宣教。

  同时,依托医院牵头搭建的杭州市盆底健康三级网络,对各区县市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开展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平。

  “盆底疾病是‘多学科疾病’,涉及泌尿、妇产、康复、运动医学等多个领域。我们最终的目标,是通过搭建完善的三级预防体系,推动疾病诊疗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降低疾病发生风险。”李香娟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