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智化有没有“连滚带爬”,不该是重点吧....

作者:雷斯林 公众号:为你写一个故事 / raistlin2017

500

最新的热搜,是郑智化道歉。

大概就是前几天郑智化发了条微博,说深圳机场对残障人士不友好。升降车离飞机门有25厘米的落差,他轮椅进不了飞机,升降车也没升上去,导致他“连滚带爬”进了飞机。

500

直白的描述瞬间点燃了网友的怒火。

大家和郑智化一起,冲着深圳机场口诛笔伐。

有过类似遭遇的残障人士也借此机会出来吐槽“出行难”。

500

还有人感慨,生活中的不少无障碍设施只是看起来无障碍,实际使用起来却困难重重。

500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挨了骂的深圳机场出来说明问题了。

首先,他们承认错误,明确表示会改善服务层面的不足。

其次,他们委婉地解释了一下保持高度差的问题,直言这么做是为了执行工作规范。

“由于在旅客上机和货物装卸的过程中,飞机会出现上下移动,为了防止保障设备刮碰飞机,根据安全操作规范,登机车与飞机舱门就得保持20cm的高度差。”

言下之意,升降车的司机不肯调整高度是有原因的,并不是刻意刁难郑智化。

 

500

和道歉信一起传播的,是一段现场视频。

可以看到,郑智化当时确实被高度差难住,无法进入舱门。不过随行人员并没有冷眼旁观,而是花了一番功夫,把他搀扶进了飞机。

他也没有在物理意义上“连滚带爬”地进飞机。

500

信息公开到这一步,舆论随之反转。

网友们批评郑智化发表了夸张且具有误导性的言论。

明明没有“连滚带爬”,却在小作文里这样表述,显然是有问题的。

这种不实评论会伤害基层工作人员的感情,也会混淆公众的认知。

500

还有人嫌弃郑智化满身都是“小布尔乔亚的矫情造作”。

他们觉得残疾人登机的正确方法应该是拄拐杖搭载升降机,然后自己进舱门。

非要坐轮椅登机,只会给自己和他人增加麻烦。

500

更激进的网友开始搞阴谋论。

他们怀疑郑智化整这出,可能另有所图,弄不好是“台独”借题发挥。

500

以此向大陆输出舆论战,抹黑大陆的基建和机场。

500

现在,相关新闻的评论区里充满了上述言论。

比起关心残疾人,论者似乎更热衷“抓间谍”和骂人。

500

500

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和谩骂,郑智化选择道歉。

他承认,“连滚带爬”这个词确实表述不当,是自己登机不顺、一时气愤,所以嘴瓢了。

500

但他也解释,自己之所以这么生气,是因为老在大陆的机场收获不愉快的体验。

刁难他的,不止是升降车,还有机场安检。

比如有一次,安检人员非要他解释:

“为什么穿金属的鞋?”

他说自己小儿麻痹不穿支架无法行走,安检则粗暴地表示:

“金属必须过X光,否则不能上飞机!”

还有一次,一个安检人员为了检查他的支架花了半个多小时。

那位安检员拿不定主意,于是把上司全都叫来参与检查,结果仍旧不放行……这通操作不仅影响个人尊严,还搞得郑智化差点错过航班。

除了支架,枴杖也被安检卡过。

某个机场,安检曾要求他托运枴杖。

对此,他不能接受,理由是:

“我在飞机上必须用撑枴杖才能自己上厕所,所以不能离身;加上大陆托运工作人员非常粗鲁,万一枴杖摔断了,我岂不是不要走路了?”

不知道此事后来如何解决,但这个小插曲让他记了很多年。

上述经历让郑先生感到愤懑。

他认可机场安检必须工作严谨,但坚持认为:

残疾人也是人,和正常人一样拥有出行权,他们不该像罪犯一样,遭受各方苛刻的凝视。

500

我觉得这些话是有道理的,可网友们并不买账。

认为他矫情的人,仍旧批判他矫情。

500

认为他居心叵测的人,仍旧批判他带节奏。

500

而封杀他的声音则越来越多了。

500

500

咋说呢。

说实话,我们真没必要上纲上线地解读郑智化的言论。尤其是政治化的解读就更没必要了。

500

关于“连滚带爬”,其实是现在挺火的一个梗。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如今却“匆匆忙忙,连滚带爬”。

是台湾某立法委员的一段发言,被配上音乐以后变成了一段歌,这本来就是一种夸张的说话风格。

从视频里看,肯定不是连滚带爬,但确实也踉踉跄跄。当然,在这里用这个词肯定是不合适的,因为会被人理解成真的“连滚带爬”,所以他也为此道歉了,被骂不冤。

但我总觉得吧,这事的重点不应该在这啊。

这事的重点不应该是郑智化到底有没有“滚和爬”,也不应该是郑智化到底是不是坏人吧。

这事的重点,应该是残障人士如何更方便,更有尊严的出行吧。

就说那25公分的高度差吧,确实非常不方便,但也不是没办法解决。

比如有个斜坡?

比如机场提供的轮椅和机舱门适配?

如果提前为残障人士考虑过,也不至于视频里手足无措。

类似的bug还有很多。

尽管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很多无障碍设施,但必须承认这些设施在设计上总有些许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某些设计甚至挺死亡的:

500

500

500

于是,你会发现一个悖论:

尽管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残障设施,但我们很少能在马路上看到残疾人。

因为出门对他们来说太难了;也因为无障碍设施也不总是无障碍的。

可能有人觉得,我们看不到残疾人,是因为他们太小众了。

其实根本不是的。

统计显示,我国肢体残疾人士多达2472万人。

也就是说14亿人口中,每57人里就有一人是肢残人士。

这还没算上那些因病因伤需要短期坐轮椅出行的人。

他们根本不小众。

就像郑智化说的,他们也有客观的出行需求和出行自由。航司乃至各行各业理应考虑他们的感受,为他们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同时照顾他们的出行尊严。

如果大家总是站在健全人的立场上想问题,那么轮椅人士出门会更加困难。

当然,这几年已经改进不少了,但残障人士出行便利方面,依然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所以,理想的状态是,大家以深圳机场事件为契机,认真地完善一下无障碍设施。

肯定比“抓间谍”、吵群架有意义多了,不是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