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会谈后,再看特朗普的关税大棒
中美经贸团队在吉隆坡会谈后,美国财长贝森特在接受美媒采访时表示,经过为期两天的会谈,双方达成了“非常实质性的框架协议”,美方“不再考虑”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
虽然我们现在还不了解这是怎么谈成的,但可以确信的是,关税大棒更像是用来讨价还价的“道具”。
这两天看到美国的一些新数据,越来越感觉这个“道具”玩一下可以,但玩的时间长了,会很累。累人更累己。
表面看,关税的数据是很亮丽的。

数据显示,截至8月,美国财政年度的关税收入达到1652亿美元,比2024年同期暴涨了136.7%,增长超过一倍。
据估计,2025年,美国政府的关税收入将创下历史纪录。
美国平均有效关税税率从2024年底的2.3%大幅上升。根据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的报告,截至2025年7月,平均有效关税税率已达到18.3%,为193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政府的钱袋子一下子鼓了不少。
但如果我们看看这些钱从哪里征来的,最终会造成什么影响,够不够解决债务危机,就会对关税激增有更全面的认识。
很多人以为关税是向外国出口商收的税,是"让中国买单"或者"让墨西哥买单"。但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从法律上讲,关税是美国进口商在货物入境时直接向美国海关缴纳的。外国卖家从来不直接给美国政府交一分钱关税。
这就好比你在网上买了件进口衣服,海关要求快递公司先交税才能放行,这个税是快递公司或者卖家代你垫付的,最后在大多情况下,还是要算到你头上。
那么从经济层面呢?多项权威研究都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标准普尔全球(S&P Global)今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明确指出,这些关税给美国本土企业增加了1.2万亿美元的成本。
税收政策中心的分析也证实了同样的结论:美国家庭将承担关税的大部分负担。想象一下,一家美国公司进口钢材做家电,关税让钢材贵了25%,公司要么自己吞下这个成本少赚钱,要么提高家电价格让顾客买单。大多数情况下,公司会选择后者。
税收政策中心的详细研究显示,关税具有典型的"劫贫济富"特征。最低收入群体承受的负担远高于最富有的家庭。
很简单,一双鞋涨价10美元,对月入3000美元的家庭是大事,对月入3万美元的家庭可能连感觉都没有。
外国出口商当然也不是傻子,他们会想办法应对。
有些会主动降价,压缩利润空间来保住美国市场的份额。有些则干脆把货卖到别的国家去,不跟美国玩了。研究数据显示,大约15%的受影响贸易流已经转向了其他市场。
但总体而言,外国卖家能吸收的关税成本只占很小一部分,因为本来这些年来卖家们就已经在不断压价以保住市场了。大头还是落在美国进口商、企业和消费者身上。
这样的结果会带来什么后果呢?首先是物价上涨。
当进口商品和用进口原料生产的商品都变贵了,通货膨胀自然会抬头。紧跟着就是食品涨价。一块本地做的月饼据说卖到8-10美元。老百姓手里的钱能买到的东西变少了,生活水平实际上是下降的。
其次是企业经营困难。特别是那些依赖进口原材料的制造业,比如金属加工、电气设备、家具制造等行业,成本突然大涨,但产品又不好涨价(因为消费者也没钱了),只能硬扛着,利润被严重压缩,有些小企业可能直接倒闭。
供应链也被打乱了。过去几十年全球化形成的生产网络,是按照效率和成本优化出来的。突然加上高额关税,就像在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里硬塞进一根棍子,整个系统都会卡壳。
企业要么付出更高成本,要么花时间和金钱重新调整供应链,无论哪种都是损失。
长期来看,关税还会拖累经济增长,因为生产效率降低了,消费能力削弱了,企业投资意愿下降了,整个经济的活力就被抑制了。
那么现在关键问题来了:这些关税收入能帮助特朗普政府解决债务问题吗?
答案是:完全不够。
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的官方数据,2025财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是1.8万亿美元,而全年关税收入预计大约是1950-2020亿美元。也就是说,关税收入只能覆盖赤字的11%左右。
打个比方,你家今年要亏18万块钱,现在多赚了2万块,虽然有点帮助,但还是要亏16万,问题根本没有解决。
事实上,尽管关税收入增加了约118亿美元,2025财年的赤字与2024年基本持平,几乎没有变化。
根据最新统计,美国国债已经突破了38万亿美元这个天文数字。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未来十年美国的累计财政赤字将持续增加。
进一步的财政分析显示,美国政府过去十年支付了4万亿美元的债务利息,但未来十年这个数字将膨胀到14万亿美元,增长了2.5倍。
这就像信用卡欠款,如果只还最低还款额,利息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连利息都还不起。
即使最乐观的估计,按国会预算办公室的计算,未来十年美国国债将大概率持续快速上升,总额可能接近60万亿美元。特朗普关税制度在未来十年可能减少4万亿美元赤字,相比总赤字,毫无疑问是杯水车薪。
剩下的大笔债务怎么办,还要继续靠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来买单吗?没有答案。
这就是现实。关税大棒能玩多久,最终还看自己的体力。
the end



资深媒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