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42吨超重型直升机用途广泛---上高原,下大洋!
最近天津直升机展上再次出现了东大AHL重型直升机的信息,虽然没有透露具体项目落地时间,但是展板上发布信息是:最大起飞重量42吨,正常起飞重量38吨,正常有效载重量可以达到12吨,最大15吨,之所以有这么大差别可能是考虑到东大的高原性能要求的余量,该机最大飞行速度300公里/小时,航程800公里。

参考CH53K携带12吨重量,活动半径可以达到200公里,可以一次输送近40名轻装步兵,而国产AHL也完全做的到,现在还不知93阅兵的空降战车内部是否能够容下,如果不行可以采用外部吊装方式,进行远距离输送,从现在看来东大陆地上存在威胁区域都是地形复杂地带,虽然国内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很快,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还是有些区域需要具备快速投送方式,而对重型直升机的运输能力就是刚需;
在东大的在信息化体系支持下,重型可以对前线进行快速高效补给,例如前线坦克装甲弹药消耗大,通过系统申请后,而数字化补给系统可以预先准备好弹药种类和弹药数量装机,机舱搭载数字化弹药识别设备,将划分弹药种类数量存储区,落地后短时间内能完成可以按照不同坦克对弹种及数量精确补给。

这个简单一点说,战场每一坦克弹药消耗种类和数量都不一样,有的要补充穿甲弹,有的要补充高爆弹,但如果前后方沟通和准备不够充分就往往送错弹药,造成不良后果。这种战场弹药送错事情非常正常,前方要的60迫击炮弹,但直升机送过来81毫米迫击炮弹,反正都是迫击炮弹么,也算完成任务!
而重型直升机运量大,送错了后果更加严重。所以未来运输也不单单是运过去就可以,要讲究精确化运输,2024年国内快递包裹运输量1700亿件,大家应该对东大这方面应该有足够信心。
在人员投送方面,重型运输直升机可以使用战场数字化管理系统,可实现对搭载人员的管理,在起飞和着陆阶段都会出现人员跑散掉队问题,而通过在身份牌上植入RFID 芯片,可以实时统计人员登机情况、定位人员在机舱内的位置,落地后就能能快速清点人数,避免机降后人员跑散,对着陆场形成干扰,影响后继直升机着陆,造成建制不完成影响作战。
重型直升机另外一个作用在重装备投送上,主要是轻型装甲车,155和122加榴炮等。
现代重型直升机的可以装备载荷管理系统,可通过数字化接口读取火炮的重量、重心坐标等参数,自动计算吊运索具的最佳连接点,避免致空中姿态失控
以CH-53K 为例,其载荷管理系统能实时显示吊运载荷的重量,同时自动调整直升机的飞行参数,重型直升机吊装火炮时,飞行阻力会增加 30%-40%,机动性大幅下降,且火炮在气流作用下易产生摆动,对飞行安全构成威胁。而防撞系统则可实时监测吊运火炮与周围障碍物的距离,当距离过近时自动发出告警。

实际上现代化的吊运编队方式行动,通常1 架吊运直升机会搭配 2 架武装直升机护航,护航直升机搭载的告警系统与电子对抗吊舱,可实时压制敌方单兵防空导弹的制导信号,同时无人机前出 实施侦察,及时发现地面反直升机火力点。比如重型直升机吊装 AH4-155榴弹炮的编队,曾遭遇敌方肩扛式导弹的攻击,护航的直10武装直升机通过电子干扰与压制,迫使导弹偏离目标,同时无人机引导后方炮兵对敌方火力点实施打击。

重型直升机吊装火炮抵达着陆点后,地面炮班成员会依托数字化辅助设备快速完成部署:AH4火炮配备的液压驻锄系统,可在 3 分钟内完成阵地架设,而炮班携带的便携式火控终端,能直接接收数据链信息 —— 包括目标坐标、射击诸元、气象参数等,无需再进行人工测量与计算,大幅缩短了射击准备时间。
吊运部署的火炮并非孤立作战,火炮落地后,可通过战术互联网接入军级火力指挥系统,实时接收无人机、侦察卫星传回的目标数据,甚至能与远程火箭炮形成联合打击—— 先由吊运火炮实施近距离精确打击(射程 20-30 公里),再由191远程火箭炮进行纵深打击射程 50-100 公里)。

93阅兵的空降装甲车和自行120迫击炮也可以通过重型直升机整个建制运输,战斗力比单纯轻装步兵更加强大。从俄乌克战场上可以看出,战场上双方部署将会越来越分散,双方战线也越不明确,让战场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随时就可能出现一个热点或者多个热点,那么这种快速投放能力就更加具备战略意义;

现在东大075两栖攻击舰建造速度很快,据说建造数量有可能达到8艘和071形成1:1匹配,内部机库空间较大,如果是CH53K那种舰载版本,怎么也能容下10余架,参考西大两栖攻击舰携带4到6架,那么投送数量相当可观,而且增加反水雷和反潜模块可以执行相应作战任务。



军事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