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抢得了皇位,治得了国家,为何却唯独教不好太子?

500

天家无父子。

在中国古代的皇室里,关于子女教育和权力交接的问题,其过程往往都充满了复杂性甚至血腥味。唐太宗时期的太子李承乾,他一生的经历和遭遇,就足以给我们带来许多深刻的思考。

一、从皇家的模范生到行为癫狂的青年

李承乾出生在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当时他的父亲李世民还是秦王,他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嫡长子。后来,李世民登上皇位,改年号为贞观,仅仅两个月后,就册立年仅八岁的承乾为皇太子。唐太宗和长孙皇后之间的深厚感情是千古佳话,他们对于自己的这个长子自然也抱有无比殷切的期望。而李承乾在早年间,也确实没有让他的父母失望,他在各个方面都堪称一位标准而优秀的储君。

根据史书记载,太子承乾天性聪慧,史书上用“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这样的词句来形容他,深得唐太宗的喜爱。为了培养这位太子,唐太宗也是倾尽全力,为他找来了一批非常厉害的老师,像李纲、房玄龄、魏征这些初唐时期的顶尖名臣,都曾担任过太子的师傅。从文献的记述中我们能看到,早年的李承乾对这些老师们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尊敬。例如,李纲在贞观初年做太子老师时已经年过七旬,承乾对他“大见崇重”。当李纲向太子讲述君臣父子相处之道以及如何侍奉长辈时,道理顺畅,言辞恳切,听的人都忘记了疲倦。李纲每次发表言论,都神色激昂,有不容置疑的气势,太子每次都毕恭毕敬地听从教诲。贞观五年李纲去世后,承乾还亲自为他立碑以作纪念。

500

除此之外,唐太宗也非常注重培养李承乾处理政务的能力。在他十二岁的时候,就让他到尚书省旁听案件审理,并且尝试着处理一些具体的政务。到了贞观九年,太上皇李渊驾崩,在治丧期间,唐太宗把朝政大事都委托给太子处理,李承乾也办得相当出色。从那以后,只要唐太宗外出巡视,就命令太子留在京城监国。

500

然而,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开始,一直以来都是储君典范的李承乾,仿佛突然换了个人。史料中关于他的负面记录开始急剧增多,而且这些记录处处都透露出一种不合常理的荒唐感,就好像这个皇家的乖孩子,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个举止癫狂的疯子。我们随便看几件事就能感受到。

第一件是广为人知的李承乾的同性恋风波。当时,他的叔父汉王李元昌送给他一个太常寺的乐童,这个少年长得非常漂亮。史书说承乾“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对他极为宠爱。虽然在古代皇族和贵族圈子里,豢养男宠的事情并不少见,但终究不是什么能摆到台面上的光彩事,尤其是在李承乾当时已经娶了太子妃的情况下。唐太宗知道后自然是大为光火,下令处死了这个名叫“称心”的乐童。承乾为此事悲痛欲绝,他不仅在自己的东宫里为称心设置灵堂,还立了他的塑像,摆上各种人偶车马,命令宫人早晚祭奠。承乾自己也常常去那里徘徊流泪,甚至还为他在宫里修了坟墓、赠予官职并立了碑,为了表达哀思,他甚至以生病为由好几个月不去上朝。

另一件事是李承乾的脾气开始变得极其暴躁乖张,这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比如,早年对老师无比尊敬的他,此时已经完全听不进师傅们的劝告。甚至当他的老师张玄素直言不讳地进谏时,李承乾竟然恼羞成怒,企图派人去刺杀这位老师。再比如,李承乾时常在东宫里模仿突厥人的生活方式,把自己想象成草原上的可汗,在宫中“辫发羊裘而牧羊”,还制作了五面狼头大旗,搭起帐篷,太子自己就住在里面,把抓来的羊烹煮了,然后抽出佩刀割肉来吃。更过分的是,李承呈曾经对人讲:“我要是当了天子,一定要随心所欲,谁敢劝谏,我就杀掉他,杀他个五百人,天下难道还安定不下来吗?”这已经完全是一副疯狂暴君的模样了。

500

最后一件就是李承乾的谋反了。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由于唐太宗特别宠爱他的三弟魏王李泰,李承乾感到自己的太子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在派人刺杀李泰失败之后,他竟然选择了起兵逼宫。结果当然是被迅速镇压了,李承乾本人被废为平民,而参与此事的众多大臣也都被唐太宗下令处死。

500

对于李承乾起兵造反这件事,以及他在长达十七年的太子生涯中前后性格的巨大转变,前人有过很多种解释,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比如说是李承乾自己不求上进、他身边的坏人怂恿,以及唐太宗当年通过“玄武门之变”上位的负面影响等等。这些说法当然都有各自的道理,不过我们觉得,一个好端端的太子,最后变成一个歇斯底里的疯子,背后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二、是谁把太子承乾逼疯了?

李承乾从一个模范储君,最终堕落成一个起兵造反的疯子,这个转变的过程,应当是在持续不断的巨大压力之下,心理逐渐发生病态变化的结果。唐太宗对魏王李泰的过分宠爱,只能说是引爆这个结果的一个触发点,而并非最主要的原因。

首先,初唐时期整体的政治大环境,就是一种压力极大的状态,可以说,危机意识是整个初唐社会非常普遍的一种心态。我们提到唐太宗,常常会说到“贞观之治”,但那是贞观中后期才出现的盛世景象。在贞观初期,从皇帝到臣子,整个团队都还处在一个艰难创业的阶段,“前途未卜”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感受。而且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算起,一直到初唐,整个天下已经动荡了将近五百年。初唐的君臣们看到的是,前面的好几个王朝都只有几十年的国祚,他们自己建立的唐朝未来会怎样?其实谁心里都没底。在这样一种创业的危机感驱动下,很多人的行为都会显得比较急切。这种心态可以用来解释初唐朝堂上的许多现象,比如为什么初唐有那么多敢于当面顶撞皇帝的直言之臣,而唐太宗又能以善于纳谏而闻名?如果把他们想象成一个充满进取精神的创业团队,可能就很好理解了。

500

其次,这样一种交织着激情、焦虑和危机感的心态,也必然会影响到唐太宗对太子承乾的教育方针。从史料中可以看到,唐太宗先后给承乾找了将近十位学识渊博的大儒做老师,这些人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大多是太宗自己的得力干将。这些人在朝堂之上就敢指着皇帝的鼻子提意见,到了太子面前,自然更不会有什么客气的。我们能看到,一些人对太子的所谓“劝谏”,话说得实在是非常难听。比如那个差点被承乾派人刺杀的张玄素,就曾经当面指责承乾:“言孝敬,则阙侍膳问竖之礼;语恭顺,则违君父慈训之方;求风声,则无学古好道之实;观举措,则有因缘诛戮之罪!”这简直是把太子骂得一无是处。这样的批评,在承乾年纪还小的时候可能勉强能够接受,可等他长到十七八岁,正值青春期的叛逆阶段,听不进去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再次,唐太宗君臣在对待李承乾的时候,其实一直存在一种角色上的错位,那就是他们总是把承乾当成了太宗本人来看待。自古以来,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公司,这开创基业的君主和继承家业的君主,无论从能力还是性格上,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承受压力的能力也各不相同,但不管怎样,都需要一个情绪宣泄的渠道。通常来说,家庭和妻子是承担这个角色的最佳选择。你没看到以善于纳谏著称的唐太宗,在贞观十年(公元636年)长孙皇后去世之后,听取意见的态度也不如从前了吗?唐太宗身经百战,通过杀兄逼父的手段才当上皇帝,这需要何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做到。连他都需要一个情绪的宣泄口,更何况是从少年时代就一直处在重压之下的李承乾呢?从这个角度来看,为什么李承乾会对那个叫“称心”的乐童如此痴迷,也就不难理解了。

500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或许没有直接的史料证据,但如果我们站在李承乾的立场去思考,也未必没有可能。那就是在他之前,从隋文帝、隋炀帝到唐高祖,这连续三朝最初册立的皇位继承人,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能顺利地继承皇位。尤其是他自己的父亲是如何登上皇帝宝座的,李承乾心里比谁都清楚。这样一种仿佛“宿命”般的皇太子结局,或许也给李承乾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吧。

文史君说

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从一个优秀的储君模板,最终变成了一个谋反的疯子。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出在唐太宗君臣对太子的教育方针上。考虑到唐太宗另外几个子女最终的结局,说他一句“擅长治理国家,却不善于管理家庭”也并不过分。当然,在古代社会,管理家庭更多的是女主人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长孙皇后的过早离世,可能对这些子女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在太子承乾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父亲唐太宗就像是一个管得太多、逼得太紧的大家长。这一点和如今社会上流行的“虎妈狼爸”式教育方法何其相似?如果读者朋友中有为人父母的,希望李承乾的悲剧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教育孩子呢,施加必要的压力当然是需要的,但沟通和交流才是最重要的,一味地强压猛推,最终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参考文献:

毛蕾:《论李承乾从聪慧太子到叛逆谋反的心理动因》,《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

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文史君)

点击「浩然文史」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