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流行圈和摇滚圈都是怎么“抄”古典音乐的?
在台湾的一档访谈节目中,当主持人向周杰伦问起:
“到底哪一种音乐风,你觉得对你影响最大?”
周杰伦毫不犹豫地回答:古典音乐。

在接下来的访谈中,周杰伦具体提到他的和弦创作与器乐编排如何借鉴了古典音乐。这些元素,可说是一向贯穿在Jay歌曲中的隐性元素。
不过,现在让我们从更纯粹的角度出发,看看周杰伦的音乐是如何直接搬运了古典音乐的曲目片段。一方面,我们会看看周杰伦是如何将这些片段巧妙编织进流行音乐的构思中。另一方面,我们也会看看类似的古典音乐作品,是如何在其他流行音乐中,同样大放异彩的。
其实,流行歌曲搬运古典音乐,是全世界音乐界普遍流行的套路。除华语音乐以外,你能想到的任意流派的欧美音乐,其实都离不开古典音乐的影子。
现在,就让我们借着周杰伦的一首首曲子,来展开一场“世界古典采样之旅”。

电话按键下的格里高利圣咏
2005年,周杰伦专辑《十一月的肖邦》横空出世,其中的百事可乐广告歌《蓝色风暴》,让当时在上初中的我们惊叹不已:将电话拨号声编入嘻哈伴奏中,实在是无比新颖的听觉感受。
然而,今日再品此曲,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曲子开头前20秒的那段“神圣吟唱”。
这种音乐风格被称为“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是流传于中世纪的一种宗教音乐。其主要特色为无伴奏、单声部、且旋律上遵循古典“教会音阶”。
连贯的歌声,借由教堂的建筑结构,实现了声学上的升华,强大的混响与回声进一步加强了圣咏的仪式感。

各种流行歌曲改编成的格里高利圣咏也十分有趣
这些特色让格里高利圣咏每次都能营造庄严肃穆、古老神圣的听觉感受。将其运用在流行歌曲中,经常能起到十分意想不到的反差效果。《蓝色风暴》的前奏中,这段圣咏的运用便是如此。在远古的歌声尚未散去之际,千百年后的电话按键声响起,紧接着便是重摇滚的编曲。这营造的是一种瞬间从古代到现代的穿越感。负责此曲编曲的洪敬尧,更是在当年入围了金曲奖最佳编曲。
更妙的是,这段圣咏与歌词中的不少宗教元素形成了呼应,比如“弥赛亚被世人误解”、“在第三章第四节”等,似乎表达出了一个中心思想:无论古今,改写世界的才华都不被世人理解。这一切都很好地诠释了周杰伦在创作上的野心与上进,因此这段格里高利圣咏,毫不多余,实为点睛之笔。

《蓝色风暴》的圣咏与歌曲主题相配合
放眼世界,格里高利圣咏同样也被运用在更加沉重的流行音乐中。英国摇滚传奇David Bowie在2015年发行了自己的遗作专辑Blackstar,在同名曲Blackstar中,编曲中同样加入了格里高利圣咏,贯穿全曲前半部分。在专辑发行两天后,Bowie因肝癌病逝,因此这张专辑,尤其是同名曲Blackstar,是他直面死亡的思考,是他的天鹅之歌。
Blackstar,David Bowie - Blackstar - Single
此曲编曲十分精妙,被网友形容为Gregorian-chant-hip-hop-techno-jazz-rock-opera(圣咏嘻哈techno爵士摇滚歌剧),风格众多却不突兀。伴奏中若隐若现的圣咏,与歌词的“on the day of execution(在死刑之日)”遥相呼应,这是直面死亡的时候,表现的一种敬畏与求索吧。

Blackstar的MV中的符号与太空人,死亡的未知领域

再谈叶湘伦的肖邦情结
周杰伦强烈的肖邦情结,已可说是他个人标签的一部分了。
在2005年这一年,周杰伦丝毫没有收敛自己对肖邦的喜爱:无论是《十一月的肖邦》这个专辑标题,还是《夜曲》歌词的直接提及(《夜曲》本身没有采样某首实际的肖邦曲目),周杰伦在华语音乐圈,都可说是肖邦的科普第一人。

不过,纯粹在音乐上对肖邦的提及和致敬,还得回归到电影《不能说的秘密》。在著名的斗琴片段中,不仅有Op.10 No.5《黑键练习曲》,还有Op.64 No.2《升c小调圆舞曲》。
同时,这两首肖邦的经典作品还都经历了斗琴者们的改编:黑键练习曲变白键练习曲,圆舞曲也被改成了四拍子的舞曲,有点类似美国黑人的雷格泰姆(ragtime)节奏。

此处脑补台湾腔
说起肖邦的《黑键练习曲》,此曲在肖邦的年代已是较为受欢迎的作品,可肖邦本人并不认为这首曲子多有意思。他对好朋友冯塔纳的信中写道:“维克(后成为作曲家舒曼的妻子)怎么会选择弹我这首曲子[即《黑键》]?她怎么不弹点别的更有意思的?这首曲子只不过是一首针对黑键的练习曲罢了,她还不如什么都不弹呢!”

黑键练习曲
肖邦黑键练习曲
不过话说回来,此曲弹奏技术难度极大,右手在黑键上的轻快三连音,非常考验手指能否站稳(黑键比白键窄)。在一档日本综艺节目中,郎朗提到自己以前师从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时,他要求郎朗要把橙子放在手下练习此曲,以达到更高的技术要求。周杰伦能够不用替身亲自完成曲目,钢琴功力还是十分了得的,也证明了自己对肖邦的喜爱,是身体力行的。
除周杰伦外,肖邦也向来是全世界流行音乐创作中的宠儿。肖邦的钢琴曲充满了浪漫主义早期音乐特有的旋律性、故事性,使得肖邦的作品片段可以成为流行歌曲中的“万金油”。

其中一个例子是英国前卫摇滚乐队Muse。Muse向来很擅长用音乐展示一些深刻的主题,如对科技的恐惧(2001年的Origin of Symmetry)、对世界末日的思考(2003年的Absolution)。以及在2009年发行的专辑The Resistance中,围绕奥威尔的《1984》进行的一系列音乐创作。

在The Resistance这张专辑中,其中一首气势恢宏的曲子叫做United States of Eurasia(欧亚合众国),无论是标题还是歌词,描绘的都是一副1984中经典的反乌托邦场景。
在歌曲最后,Muse用了一种近乎Queen式的摇滚歌剧,歇斯底里地对“欧亚国”进行了反讽搬的赞颂。然而,最后音乐被推向最高潮时,却画风一转,开始了一整段肖邦的Op.9 No.2《降E大调夜曲》。

Muse的此曲,成功塑造了奥威尔世界的一些意象
肖邦夜曲的静谧,与前段疯狂的摇滚歌剧,再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或许是想诉说在反乌托邦中残存的人性光辉?抑或是另一场战争到来前的宁静?无论如何,这一段肖邦的引用都带给了听者无限遐想的空间。

柴可夫斯基与杰式嘻哈
周杰伦从不吝啬在自己的嘻哈中使用古典式的和声与配器。无论是《以父之名》的歌剧元素、《止战之殇》中对仗工整的钢琴前奏,还是《夜的第七章》中弦乐与键盘的精准配合,古典音乐的动机从不会在杰式嘻哈中缺席。
而在2010年专辑《惊叹号》的曲目《琴伤》中,周杰伦再一次展现出了经典杰式嘻哈的魅力套路:古典式的音乐动机、略带忧郁却朗朗上口的hook,还有那小时候被大人称为“吐字不清”的念白,都让人回忆起了《范特西》的时代。
而这首歌更加出彩的一点是,其直接引用了两首古典音乐: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六月船歌》贯穿了全曲伴奏,也成为了hook中的主旋律;同时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也以改编的方式出现在了中间。
说起柴可夫斯基的这首《六月》,它实际上是钢琴套曲《四季》的其中一首。《四季》是柴可夫斯基于1876年,为圣彼得堡某音乐杂志创作的连载系列作品。《四季》共有12首钢琴小品,每一首均对应一个月份。这样,杂志的读者可以在1876年的每一个月份,都欣赏到一首当月的新作,并搭配了相应的诗句进行出版。

《四季》对应的是斯拉夫民族对十二个月的诠释
说起《四季》套曲,对于柴可夫斯基来说,这仅仅是他的“恰饭”之作。为什么呢?杂志编辑曾向读者承诺,每个月柴可夫斯基都会坐下来写一首当月对应的钢琴曲,但其实柴可夫斯基在当年5月就写完了《四季》的全部曲目(像不像那些放假第一天就写完了暑假作业的学霸们)。因此,或许柴可夫斯基把当年剩下的时间,用在了他认为更重要的创作上。

即便如此,《四季》的每一首曲目,所使用的旋律都是大师级别的。这或许就是名家无意中形成的“降维打击”吧!其实,周杰伦在近几年也被不少人诟病音乐质量有所下降,甚至创作没那么用心。但我们必须得承认,哪怕是周杰伦的下限,也是现在一众网红音乐人遥遥无法企及的天花板!
无心插柳柳成荫,周杰伦用这首柴可夫斯基“无心”创作的船歌,搭配经典的杰式嘻哈,对一众质疑进行了最好的回击。
柴可夫斯基在其他的流行音乐中也曾出现过吗?当然是的!其中一个有趣的例子是美国乡村歌手John Denver的歌曲Annie’s Song,其主歌部分无意中和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有惊人的相似。
这并不算是Denver有意去引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其实这首曲子,是John Denver在某次很疲劳的滑雪后,开车回到山顶时突发奇想创作的。确实,好的音乐,无论古典还是流行,在情感的表达上都是一流的。旋律上偶有雷同,或许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Annie’s Song实为John Denver为妻子所作

华语音乐的古典烙印
周杰伦的古典情怀,除上述几个例子外,还有很多:《土耳其冰淇淋》中他再次致敬了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更不要说一众优秀的中国风歌曲,其实也和中国的古典音乐有离不开的羁绊(最早的一首中国风作品《娘子》开创性地使用了吉他来模仿中国传统乐器)。
其实放眼华语音乐,借鉴古典音乐的例子更是多不胜数。
S.H.E的《不想长大》对应了莫扎特的《第四十号交响曲》;
不想长大,S.H.E - 不想长大
第40号交响曲,Classical Artists - 越听越聪明3:莫扎特效应
杨丞琳的《庆祝》(就是杨超越在101数拍子的那一首)对应的是埃尔加《爱的礼赞》;
庆祝,杨丞琳 - 遇上爱
Elgar: Salut D'Amour, Op.12 (爱的礼赞),Matthew Jones;Annabel Thwaite - Salut D'Amour
陈慧琳的英文歌《Lover’s Concerto》更是直接对应巴赫最著名的《小步舞曲》。
Lover's Concerto,陈慧琳 - Lost in Paradise
G大调小步舞曲,Classical Artists - 越听越聪明 1
在流行音乐史中,许多歌曲都并不是百分之百的纯粹“原创”,现代音乐创作是离不开“采样”技术的。1984年的说唱歌曲La Di Da Di被采样了超过900次,1969年的放克乐曲Amen Brother中的鼓点更是被采样了超过2200次。

Amen Brother在90年代达到了采样巅峰,在今日依然炙手可热
不过,我们其实也不应该忽略,我们一直都在“采样”各式古典音乐,从周杰伦,到华语乐坛,到世界流行乐坛,均是如此。
古典音乐的旋律片段流传在流行歌曲中,古典音乐的机理和套路,更是流淌在创作者们的血液中。
(完)
文中图片视频均来自于网络



哎呀音乐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