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峰会,特朗普又来抢头条

出处 | 有理儿有面

当地时间26日,泰国和柬埔寨就两国边界和平问题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签署联合声明。

500

声明包括泰柬和平四项协议:撤除重型武器、清除地雷、打击诈骗集团、共同管理边境。

此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签署仪式,由美国总统特朗普与2025年东盟轮值主席、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共同见证。

500

然而,柬泰和平协议签署仪式,却意外地卷入了“谁来站C位”。

与以往不同,此次东盟峰会有位重磅客人亲自光临,他就是美国总统特朗普。这是特朗普重返白宫后首次出访亚洲,同时也是美国总统时隔多年再次出席东盟领导人峰会。

凡是特朗普出现的地方,必然有亮点和槽点。

于是乎,在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一场关于“谁该拿和平功劳”的争夺战正在上演。

表面是外交礼仪之争,实质是对和平定义权的争夺。

港媒《南华早报》直接点明了,特朗普打算趁着东盟峰会,拍一张他主持泰国和柬埔寨签和平协议的合影,想借此再蹭一下诺贝尔奖。

虽然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没让他拿到手,但明年也还有机会不是?特朗普依旧不放弃,还是想把泰国和柬埔寨停火的事情归功于自己。

特朗普意图将多边合作的成果,包装成“美国单方面促成和平”的独角戏。

这很“特朗普”。

2028年大选临近,任何能塑造“和平缔造者”形象的机会,他都不会放过。

若能在全球镜头前一手拉泰国代表、一手牵柬埔寨代表,宣布“在我斡旋下战争结束”——画面极具竞选价值。

这架势,特朗普俨然成了东南亚的和平天使,金光闪闪地从天而降,霸道总裁的范儿,一下子就起来了。

问题是,这戏的剧本,跟现实压根就对不上号。

500

咱先把镜头拉回冲突现场。

柬埔寨和泰国这俩邻居,压根就不是签什么全新的、划时代的和平协议。

他们吵吵嚷嚷的根子,是在柏威夏寺附近那块地。

500

这地方的恩怨,能追溯到上辈子了,今年7月算是彻底擦枪走火,双方真刀真枪干了好几天,边境口岸都关得差不多了,气氛叫一个紧张。

所以,这次所谓的签约,说白了,就是给这场边境冲突做个善后处理,商量一下怎么停火、怎么把军队往后撤,别再擦枪走火了。

这根本就是一场“家庭内部矛盾”调解会,不是什么全球和平盛典。

再看看这“签约仪式”的嘉宾名单,就更有意思了。

主角是柬埔寨和泰国这对闹别扭的兄弟,主持人是东盟当时的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旁边还有个东盟秘书处当记录员。

这四方,完完全全就是“东盟内部事,东盟自己办”的经典模式。

这就好比你们家两兄弟吵架,你爸(轮值主席国)出来拉架,你妈(秘书处)在旁边记着,回头好写进家规里。

这时候突然有个八竿子打不着的邻居(美国)冲进来说:“我来给你们主持公道!顺便说一下,那个帮你们劝过架的叔叔(中国)不能进来!”

你觉得这事儿靠谱吗?

最搞笑的是,在这场冲突的整个调解过程中,美国基本就是个隐形人。

七月份两国打得最凶的时候,是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亲自打电话给两边领导人,帮助把火气压下去。

500

中国呢?作为邻国中的大国,当然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定位很清晰——“劝和者”,不是“仲裁者”。

早在7月30号,中国就在上海攒了个局,把柬埔寨和泰国的人叫到一块儿,搞了个非正式碰头会。

没那么多虚头巴脑的仪式,就是三方坐下来实打实地聊,怎么让边境上不再响起枪声,怎么把那些重型武器先撤走。

后来,中国的外交特使还跑了两趟,一趟金边,一趟曼谷,在两边来回传话,生怕因为信息差再闹出什么幺蛾子。

这种做法,既符合中国“不干涉内政”的一贯原则,也给足了东盟面子。

我们一直说支持东盟在地区事务中的中心地位,总不能嘴上说着支持,行动上却去抢人家的风头吧?

后来柬埔寨首相洪玛奈接受采访时,就亲口承认,中国在劝和这件事上帮了大忙。

这种当事人的亲口感谢,可比在协议上签个名实在多了。

说白了,中国的影响力,早就像盐一样融进这锅汤里了。

柬泰协议里那些关键条款,比如“撤走重型武器”、“共同打击边境犯罪”,很多都是上海那次碰头会上,中国提出来的建议。

这才算是为冲突中的两国办点正事。更何况,经济上,两国与中国也捆得结结实实。

今年前三个月,中泰贸易额2488亿,中柬333亿。泰国的大米、柬埔寨的衣服,都指望着中国这个大市场。这种实打实的利益捆绑,让他们在做决定的时候,不可能不掂量一下中国的意见。

所以,所谓“东盟对美妥协”,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北京偏好“把人叫到一张桌上”,持续提供沟通平台;华盛顿希望把“可见成果”装进口袋。东盟不拒外力,但不愿被绑进任何一方的宣传战。

最终,这场所谓的“和平协议签署仪式”,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公关秀。

特朗普或许能收获几张漂亮的照片,登上几回头条,但当镁光灯熄灭,他拍拍屁股回了华盛顿时,留在东南亚的现实是什么?

还是那个永远搬不走的邻居,还是那些剪不断的经济联系。

谁才是那个能长期提供稳定和发展的伙伴,大家心里都有杆秤。

所以,别被一场秀给骗了。

回到开头,美国强行搞“简化版”仪式,把中国挡在门外,又能改变什么?

协议内容不会变,执行机制不会变,东盟协调角色更不会变。

反而可能适得其反——让东盟国家更警惕美国“交易式外交”,加速推进战略自主进程。

这场风波反映两种国际秩序观碰撞。

一种是“强权主导、功劳独占”的旧思维,另一种是“共商共建、成果共享”的新实践。

前者追求短期政治收益,后者着眼长期区域稳定。

为什么RCEP能成功落地,而美国力推的“印太经济框架”反响平平?

为什么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持续推进,而美日印澳“供应链联盟”在东南亚遇冷?

答案很简单:前者讲互利,后者讲站队。

老百姓要的是饭碗,不是选边。

中国在东南亚不干涉内政、不强推模式、不搞军事同盟。相比之下,美国动辄以“民主”“人权”为由施压,反而让不少国家感到不适。

和平不是靠一场仪式“授予”,更不是靠排除谁、突出谁就能“制造”。

当枪声沉寂,钥匙已交到两国手中——不是用来打开过去的锁,而是共同铸造一扇通往未来的门。

图片源自网络

点击「有理儿有面」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