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银行:吴利军郝成难阻营收4连降,存贷款规模环比减少、股价年内跌幅居前

来源 | 财经九号院作者 | 胖虎
2025年半年报披露的659.18亿元营收数据,将光大银行的业绩困境再次推向公众视野。这一同比下滑5.57%的核心业绩指标,标志着该行营收已实现从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的连续3年多的下降。
当然,如果按照财报节点来看,这是光大银行2022年年报以来连续11个财报季营收同比下滑了。
自董事长吴利军与行长郝成履新一年多以来,尽管推出人事调整、战略重构等系列改革举措,但未能阻挡业绩连续下滑态势,甚至还面临存贷款规模环比收缩与股价低迷的经营压力,这家股份制银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增长挑战。
1
吴利军郝成难阻营收四连降,
存贷款规模环比减少业绩存隐忧
营收持续萎缩成为光大银行最突出的经营痛点,且下滑幅度呈现阶段性扩大态势。数据显示,2022年该行营收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0.73%至1516.32亿元;2023年降幅扩大至3.92%,营收收于1456.85亿元;2024年颓势加剧,营收同比暴跌7.05%至1354.15亿元;进入2025 年,上半年营收659.18亿元较上年同期再降5.57%,延续了下行惯性。

营收四连降的背后,是利息净收入与中间业务收入的双重承压。2024年,该行利息净收入966.66亿元,同比下滑10.06%,净息差从2022年的2.01% 持续收窄至2024年的1.54%,跌破1.80%的行业警戒线;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90.71亿元,同比降幅高达19.52%,且近三年降幅持续扩大。
存贷款规模的环比收缩更暴露了业务根基的松动。作为银行业务的核心支柱,光大银行2025 年一季度曾实现规模突破,贷款总额站上4万亿元台阶达41110亿元,存款余额增至42684 亿元。

但这一增长态势未能持续,半年报数据显示,至2025年中期光大银行的贷款总额回落至4.08 万亿元,较一季度减少270亿元;存款总额降至4.25万亿元,较一季度减少153亿元。存款端的压力早有预兆,2024年全行存款总额已同比下降1.44%,其中企业客户存款减少1966.1亿元,占比从59.03%降至55.03%。
存贷款规模的环比下滑,既反映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疲软的外部压力,也凸显了光大银行在负债成本控制与资产投放效率上的内部短板。
2
资产质量出现下滑地产不良仍较高,
股价年内跌幅银行板块第二
资产质量与盈利结构的隐忧进一步加剧了经营风险。尽管2025年上半年不良贷款率维持在1.25%的表面稳定,但拨备覆盖率仅180.59%,显著低于2024年末商业银行211.19%的平均水平,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弱化。
光大银行在房地产贷款领域的风险敞口尤为值得警惕,2024年公司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仍高达4.28%,虽较2023年的5.33%有所回落,但仍处于高位运行状态,7403.92亿元的房地产贷款余额仍构成潜在风险隐患。
盈利结构的失衡也成为光大银行的隐忧,2024年零售业务虽占营收40.69%,但利润总额仅2.81亿元,同比暴跌95.83%,利润贡献度仅0.55%,零售转型陷入 "增收不增利" 的尴尬境地。

而2025年上半年0.55%的归母净利润增速,更多依赖信用减值损失计提减少与投资收益波动支撑(投资收益大幅增长33.4%至103.77亿,信用减值损失计提同比减少21.5%),若想保持利润增长不具备可持续性。
资本市场对光大银行业绩疲软的反应直接体现在股价表现上。2025年以来,光大银行股价从年初跌至3.53元,跌幅约4%,较7月份4.42元的高点已经跌去了近20%,年内股价跌幅在42家A股银行中位居前列,仅次于华夏银行的跌幅水平。

股价低迷与经营基本面互为影响:营收下滑导致盈利能力弱化,2025年上半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降至9.13%,同比下降0.38个百分点;盈利预期恶化又引发投资者信心不足,进一步压制股价估值,截至2025年10月,光大银行的市净率已跌至0.43左右的历史低位。
面对困局,尽管上任一年多以来,吴利军与郝成团队推出的改革措施效果尚未显现。郝成上任行长后推行的干部人事调整、六大特色业务打造、金融科技投入等举措,短期内并未带来业绩提振。公开信息显示,光大银行在2025年初对深圳、合肥等多地分行行长的职务调整,虽彰显改革决心,但恐怕也影响了业务推进。
此外,金融科技投入的持续增加未能转化为竞争力,2024年65.73亿元的科技投入虽然占营收比重达4.85%,但零售业务线上化转型滞后,中间业务收入持续下滑的态势未获扭转。早在2018年初,彼时的光大银行领导层曾提出 "10年打造一流股份制银行" 目标,而在当前业绩下滑惯性下更显遥远。
从行业视角看,光大银行的困境具有一定代表性,但更多源于自身战略摇摆。在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行业背景下,招商银行通过财富管理转型实现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江苏银行依托区域优势保持规模扩张,而光大银行在对公与零售之间的战略摇摆,导致资源分散与特色缺失。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虽有较快的投放增长,但2025年上半年科技型企业贷款4158 亿元、绿色贷款4609亿元的规模,尚未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对于光大银行而言,打破业绩困局需突破三重瓶颈:一是重构盈利模式,在控制负债成本的基础上优化资产投放,遏制净息差收窄势头;二是深化零售业务改革,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提升零售业务利润贡献度;三是强化风险管控,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增强资本补充能力。
吴利军与郝成团队的改革或许还要跨越业绩下行的 "阵痛期",但在营收四连降与资本市场信心不足的双重压力下,留给这家银行的调整时间已愈发紧迫。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都在期待,这场迟到的转型能真正破解光大银行的增长迷局。
(免责声明:本文数据及信息均来自公司财报、上市公司公告、企业预警通、东方财富网等公开信息,数据或信息如有遗漏,欢迎更正,并以公司最终披露为准。未经授权,本文禁止转载、抄袭或洗稿。)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