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这酒有气力!”

武松在景阳冈前喝酒,说这酒“有气力”。店小二当时跟武松夸口,“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是村酒,但堪比老酒。村酒是啥样,老酒是啥样?后来招安时,酒被换成了“淡薄村醪”——村酒的特色是淡薄,度数低。“吃了三碗的,便醉了”。“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唤做出门倒。初入口时,醇醲好吃,少刻时便倒”——香,后劲大,醉得快。武松后来抢孔家的酒时,有个描写:人家喝的是“窖下的好酒,被风吹过酒的香味來”——与村酒不同,就是香。于是三碗不过冈的特色出来了:香,度数高,醉得快。

500

蒸馏酒铺开前,中国的米酒,大体是甜但不够浓,酒精度数低。北宋流行三投法酿造,酒精度数可以高起来。日常酒的取向也分:《红楼梦》里刘姥姥在大观园被劝酒时曾想“这酒蜜水儿似的”,不容易醉:甜但不烈的酒,在明清时算饮料,女眷和孩子都能拿来当饮料喝。但武松这种江湖好汉,显然喜欢喝爽快烈辣不淡薄的酒。

老《水浒》电视剧的顾问冯骥才先生,《俗世奇人》里描述天津的一种酒:酒味大,不讲余味,只讲冲劲……一落进肚里,跟手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晕晕乎乎,劲头很猛……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我觉得冯骥才先生描写的这种“酒味大,马上来劲”的天津酒,很符合“透瓶香、出门倒”,也符合武松山东好汉的趣味。

这个“直撞脑袋,晕晕乎乎,劲头很猛”就是武松所谓:“有气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