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利康打造全球研发新引擎,以3C计划链接北京-剑桥创新生态
当中国创新药出海从最初的单点突破,步入常态化,跨国药企在华角色也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
过去,license in是跨国药企与本土企业合作的主流模式,本质是产品层面的双向挑选;如今,随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发展,头部跨国药企开始跳出产品思维,转向生态思维。
一向被外界视为最懂中国市场的阿斯利康,战略动向颇具代表性。2025年3月,其宣布25亿美元在华投资计划,距今仅过去7个月时间该计划便迅速落地。10月25日阿斯利康官宣其第六大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在京正式启用。这不仅是阿斯利康在华的第二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更定位于AI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是其“在中国,为全球”战略的关键落子。
与此同时,阿斯利康还宣布了一项创新生态战略布局。阿斯利康与剑桥大学,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建立四方合作,共同推动科学创新生态建设。这意味着,阿斯利康正围绕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商业化的全产业链生态,为全球提供技术、人才与生态支持。
这也标志着,中国市场在阿斯利康战略版图中的定位已再次升级:从最初的销售、到生产、到生态创新,再到如今的战略研发,中国已成为阿斯利康全球创新的“引擎”。
对于阿斯利康而言,当“健康中国2030”与“2030愿景”形成战略协同,其正通过深度绑定本土生态,成为中国创新走向全球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最终实现“中国创新,全球受益”的产业共赢。这也是其后续战略继续推进的核心看点。
/ 01 /更大、更快、更深入
中国市场的价值,于跨国药企而言正在发生质的转变。
十年前,多数外企将中国视为全球销售版图的一部分;如今,随着中国在靶点发现、临床研究、AI制药等领域的能力跃升,中国已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创新环节。
这一点,在阿斯利康的战略布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定位来看,其对中国的重视早已超越“第二大市场”的范畴。
2024年,阿斯利康将上海研发中心升级为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如今在北京建立的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正式启用后,阿斯利康在华形成“上海 + 北京”双研发枢纽格局,共同支撑“在中国,为全球”的目标。
同时,阿斯利康持续用真金白银证明了其战略决心。自2023年以来,其已与14家本土创新药企达成15次授权合作。本次围绕建设科学创新生态达成突破性的四方合作(阿斯利康、剑桥大学、北京市科委、北京经开区)更是证明,阿斯利康一直在探索跳出传统的产品或技术交易模式,直指创新源头:
通过共享教育资源、培训及人才交流,加强北京与剑桥大学之间的紧密连接,共同加速创新。
阿斯利康国际业务拓展合作与战略投资副总裁陈冰在接受《氨基观察》采访时,详细阐释了此次合作的战略思考与规划。

“通过‘连接(Connect)-交流(Communicate)-协作(Collaborate)’的3C模式,”陈冰表示,“我们规划了为期三年的深化进程:第一年重点是‘连接’,通过双方代表团互访、培训和相互了解,让人和资源建立联系。第二年开始推进‘交流’和‘合作’,通过更频繁的沟通和项目协作,逐步形成稳定的合作机制。第三年及以后重点是‘合作’,进一步深化项目研发和技术创新。”
更长远的目标,是引入第四个C——Co-create(共创)。“即北京和剑桥两地的顶尖人才在各自领域开展深度碰撞和联合研发,实现更多从‘0到1’的创新成果,”陈冰强调,“这是我们最期待的阶段。可以想象,北京、剑桥乃至中英两地的科学家、研发人员、高校教授和博士们,将在这一框架下共同研发、共同创新,这是四方合作的长远愿景。”
这种以“生态共建”为核心的合作机制,不同于当前盛行的BD风潮。后者更多依托本土创新在特定发展阶段所结出的果实,而前者的“共创”则着眼于培育长期共荣的创新生态土壤。模式选择并无高下之分,但前者无疑将催生更具原始驱动力的创新形态。
本质上,阿斯利康此举是在探索一条支持早期科研成果高效转化的新路径,为跨国企业在华深度融入与价值提升设立新标杆。
/ 02 /AI“超级引擎”驱动产业再进化
不仅是探索协同创新合作模式,在推动早期科研范式升级之路上,阿斯利康再次选择all in AI。
没有人会怀疑AI的尽头是医疗,AI革新药物研发的潜力也在不断释放。跨国药企中,阿斯利康则是最早押注AI制药的玩家之一。如今,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的启用,更是将AI与本土产业生态深度绑定,打造“AI超级引擎”。
该中心的核心亮点是聚焦AI赋能的药物早期发现与临床开发。中心内设一流的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中心,并非简单的“AI 辅助研发”,而是构建起AI驱动的全流程研发体系。而这种体系化应用,正是北京依托AI赋能医药产业的独特优势。
作为全国AI技术研发高地,北京聚集了大量AI算法人才与医疗数据资源,而北京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更将“AI赋能应用示范区”作为核心定位之一,能为阿斯利康提供从技术到场景的全要素支撑。
阿斯利康的AI布局,还采用了“内生平台+外部联动”的双轮驱动。内生层面,全球研发北京战略中心的AI团队与全球研发网络联动,共享算法模型与研发数据;外部联动层面,其与本土企业的合作堪称业内标杆。
2025年上半年,阿斯利康与石药集团达成总额超50亿美元的AI制药合作,核心是借助后者的AI引擎双轮驱动平台,加速下一代创新药物开发。合作并非单一技术采购,而是能力共建,阿斯利康输出全球研发经验,石药集团提供本土AI技术与数据,共同完善AI制药的技术链条。
对于整个产业而言,阿斯利康的AI布局正在重构研发范式。正如阿斯利康全球首席执行官苏博科所言:“我们全新的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将依托北京世界领先的科学生态系统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加速推进新一代创新药物的研发。”
/ 03 /锚定下一个全球生命科学高地
那么,为什么是北京?
陈冰的回答与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关于“为什么要登山”的回答一致:因为山在那里。“创新在哪里,阿斯利康的研发中心就在哪里”,陈冰表示。
在评估中国药企的创新能力时,陈冰提出了独特的视角:“中国药企的创新能力很强。以往大家觉得创新必须‘0到1’,其实不然。在制药世界,哪怕从1到1.1都是创新;有十个0.1的创新,这个1也能变成2。”
他进一步指出中国创新的特色优势:“还有一个创新是我们十分擅长的,那就是工程创新。科学家与工程学家是有区别的,基于药物分子结构等进行迭代式创新,同样是创新。只要具备临床意义,那么这种创新同样具备意义。”
显然,此时此刻,阿斯利康重仓中国的核心逻辑在于,投资未来。未来5年正值阿斯利康实现2030愿景的关键时期,也是“健康中国2030”的攻坚期。要在此阶段实现 “全球增长” 与 “中国创新” 的双赢,必须选择一个能链接全球资源、具备产业集群优势的 “战略支点”。北京是不能错过的选择。

“阿斯利康的全球总部设在剑桥,拥有最先进的实验室。我们在生态合作中的角色是正向闭环、牵线搭桥:一方面利用大学和生态圈的研发资源,另一方面结合医院临床资源,形成创新、研发、临床和人才培养的循环。”陈冰表示,在中国市场,阿斯利康也发挥着类似的作用。
“我们有超过30年的历史,在业务和研发上积累了丰富经验。而此次,我们的全球战略研发中心落户北京,并推动生态合作,也正是看到北京拥有国内顶尖高校、三甲医院和细分领域的专家资源,这是推动创新药研发和临床落地的重要基础。”
他特别强调了北京的产业集群效应:“在剑桥,阿斯利康是当地最大的制药企业,而周边生态圈内不断涌现初创企业。同样,北京亦庄也有着类似的生态:珐博进已经在亦庄,和铂医药、元思生肽也将其创新研发中心搬到这里。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从产业基础来看,北京已形成覆盖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的全产业链,聚集了百济神州、和铂医药、康龙化成等诸多本土企业;
从政策支持来看,北京市连续出台医药健康产业行动计划,最新发布的《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更是明确提出“聚焦医学人工智能、细胞和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开展全球领先的临床研究和技术转化”,并推进北京临床研究中心建设;北京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则定位成为全国创新医药政策改革落地“试验田”;
从国际链接来看,北京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城市,与全球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日益紧密,而北京医药创新公园 BioPark更定位为“全球医药健康创新的合作枢纽”,能高效链接全球产业资源。
阿斯利康则希望居中,成为加速该生态正向闭环的核心要素。以此为战略支点,其能够同时撬动三大核心资源:一是本土的科研、产业与政策资源,加速在中国研发的效率;
二是AI技术资源,依托北京的AI产业优势,完善其“AI超级引擎”;
三是发挥跨国药企的优势,链接全球产业资源,典型如前述四方合作,深化两大世界领先的科学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的协作,同时在“创新企业国际化合作”方面,帮助中国企业成长。
长远来看,当北京加速产业集群化发展,成为“下一个全球生命科学高地”,阿斯利康也能撬动新一轮全球增长。
/ 04 /加速一个时代:
从中国创新到全球受益的产业共赢
透过此次25亿美元在华投资加速落地的成果来看,作为最懂中国的跨国大药企,“在中国、为全球”不再是阿斯利康的口号,而是具体实践:
不仅通过多元合作推动中国创新走向世界,更通过生态化布局,通过科研转化新范式,加速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从量变到质变,进而惠及全球患者。
当前,我国研发投入和产出均居世界前列,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位列世界第一,在研新药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位。然而,相关科技成果转化还有待提高,目前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率仅5.6%,与美国的21.6%相比有较大差距。
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决定着生物医药创新的深度和广度,过去产业面临着研究与转化脱节、早期项目融资难等问题。面对这一挑战,阿斯利康展现了其植根中国、共筑生态的前瞻视野。
在解决“从0到1”的原创发现走向临床应用的难题上,陈冰以与珐博进合作的成功案例说明了阿斯利康生态合作模式的价值。“珐博进联合阿斯利康研发了一款肾病药。这个药背后的机制曾获得2019年诺贝尔奖。在阿斯利康和珐博进的联合研发下,它成为全球首个在中国上市的同类肾病药,并在亦庄工厂持续生产,供应全国患者。”
陈冰强调了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核心逻辑:“新药研发的初心是以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为导向,最终目的是患者获益。科研院校虽然有着丰富科学发现的实力,但从科研成果到临床应用之间仍有相当长的距离。阿斯利康的生态合作模式,包括与初创企业如和铂医药的协作,旨在将科研院校的创新和临床应用有效衔接,加速创新转化。”
在持续深化本土药企合作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前文提及的四方合作及与本土临床试验机构、高校的合作,搭建“基础研究-临床转化”的新链条生态。正如陈冰所言:“阿斯利康始终‘以终为始’,通过这一四方协同体系,全力打通科学探索到临床应用的高速通路,优化创新转化效率,加速闭环形成,从而释放更具价值的创新成果。”
于产业而言,这不仅有助于纾解棘手痛点,更在实践淬炼中,为中国培育兼具深厚科研底蕴与广阔全球视角的创新人才梯队提供了沃土,进而深化本土产业体系韧性、全球竞争力。
随着北京-剑桥创新通道的建立,以及AI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阿斯利康的生态布局正在为中国生物医药创新提供新的范式。
这种深度绑定本土生态、链接全球资源的模式,不仅将加速中国创新药的国际化进程,更有望实现“中国创新,全球受益”的产业共赢格局,引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