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类攻击行为背后的心理解析

【本文由“钢铁怀玉”推荐,来自《女子因遛狗拴绳太长遭男子殴打,警方通报》评论区,标题为钢铁怀玉添加】

  • 钢铁怀玉
  • 讲很很详细、很透彻,给您点赞!

    人不可能与狗直接沟通交流,这就造成人与狗双方都可能产生误解,自以为是。狗呲牙咧嘴,上窜下跳,其实可能是与人在玩耍,但人可能误会狗要伤人;人给狗穿衣,洗澡,狗其实可能并不喜欢这些;人的指令,狗也不可能完全理解。

    人不可能完全控制狗,紧急状况下极可能误事。仅就体格力量而言,诚如楼主所说,中型犬骤然发怒采取行动,成年人都难以有效控制。有些犬种甚至能挣脱铁链。

    没有经过科学训练、无法真正沟通、不可能完全控制、并具有攻击性和攻击能力,始终是隐患。

    对主人,对路人,都是如此。

是。一是沟通障碍,二是陌生人跟犬之间,还有“戒备-威吓”的模式。

比如犬遇见陌生人尤其是成年男子,因为体味、表情、对视……或干脆是犬在当时的情绪过于兴奋敏感,都有可能感觉陌生男子对它“构成威胁”。当犬并不认为自己处于绝对劣势,比如犬的体型在中型或以上,它就可能对陌生男子表现出敌意。

敌意会加剧双方对视的强度,加剧戒备(敌对)的身体动作例如人类的僵直(在犬看来像是蓄力准备突袭)和犬类的绕圈绕后(在人看来像是准备绕后偷袭),从而让冲突变得一触即发。

避免这种“戒备-威吓”模式的最好办法是不害怕它,即便是遇到了犬的戒备或挑衅,也用平静的心态来面对它。有相当的几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抚它。

但这真的很难。人类对于体型较大的猫科、犬类动物的恐惧感是刻在基因里的。没有相关的生活经历,很少有人能做到完全不戒备的去面对必须擦肩而过的犬科动物。而且不好假装。犬类的直觉敏锐,而且据说它们的嗅觉,能够从人类的体味中,把代表“恐惧”的气味分辨出来。而且让全楼的人,为了单元楼上一两条犬去掌握这种技能,也不现实。

是不是小型犬就安全呢。未必。

小型犬由于体型处于极端劣势,往往对成年男性表现得退让。但这对它的天性是一种压抑。而且小型犬往往较中、大型犬智力更低、更偏向于本能,它们的界限感往往较差。天性的压抑和较差的界限感,会让小型犬偏爱一种“竞争对手”——人类儿童。

人类儿童笨拙的动作、蹒跚的步伐、较矮的身高,让小型犬对自身更有信心、表现得更强势;同时它们更倾向于本能,使它们更倾向于跟人类儿童“竞争一下”,好排排地位先后。

这里就又有一个犬与人之间的认知偏差。关于“咬”。犬通常只把“咬”作为一个普通的攻击手段甚至是“交流工具”。犬科动物真正的杀伤性动作是撕咬咽喉、咬紧敌方的肉左右甩头。

而对于城市的人类幼儿来说,被犬类撕咬,可能意味着疤痕乃至毁容、情绪上的惊吓冲击以及——狂犬病。

被犬咬伤(真皮层受损或穿刺伤)后,接种狂犬病疫苗通常要经历7-14天才会产生保护性抗体。在这之前要打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记不清是不是全称或学名。我所在市区有接种点,没多问但好像不止一个。然而【儿童需要接种】的话,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注射,起码在我所在的城市,要到专门的【儿童医院】。

如此一来,一旦家有儿童被犬咬伤,清洗伤口、安抚儿童情绪、连续接种全疗程多针次免疫蛋白及疫苗,对普通的双职工家庭来说是沉重的精力和体力负担。这种突发情况,幼儿的爷爷姥爷辈,未必处置不得了,还经常会不知所措甚至延误接种。别的不提,六十五岁以上老人,能够熟练使用网约车软件、能够较准确合理的规划上车下车地点定位的,有多大比例?即便由父母送医紧急接种,交通压力、情绪焦虑都是问题,如果事先没问清楚的,是不是还要再跑一趟儿童医院?孩子被咬,如果下车点离门诊部远,是不是得背着抱着,避免他因为运动而增强新陈代谢?进了门诊大楼,手续一下子能弄明白吗?会不会又忘了带孩子的医保卡?幼儿的话渴了饿了拉了不能让他忍着吧?

这又印证了您一开始说的,犬与人沟通存在困难。小型犬咬人类儿童,其目的或许只是“不打不成交”。但对于人类儿童及他的家长,即便是虚惊一场,也是难以忍受的重压。

现在提倡优生优育,许多家长也确实响应号召,拼着降低生活标准要了二胎。那是否也能在室外环境上,多提供一些便利、减少一些隐患?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