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快充技术,国内首个统一标准发布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李弯弯)近日,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与电信终端产业协会联合宣布,《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要求》团体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由中国信通院联合国内主流终端与芯片企业共同起草。
近年来,终端充电技术升级显著,无线充电技术因能摆脱线缆束缚、即放即充,成为消费电子领域新兴热点,消费电子、移动通信、智能汽车等领域涌现大量无线充电设备。但当下主流无线充电设备存在快充协议碎片化问题,不同厂商设备遵循各自协议,互联互通困难,影响用户体验,阻碍绿色能源普及与循环经济发展,如公共充电场景中造成能源浪费。这些问题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瓶颈,制定统一标准已刻不容缓。
无线快充技术及标准发展历程
无线充电技术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早期主要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类似变压器,通过发射端和接收端线圈耦合传输能量。其优点是原理简单、实现容易,但传输距离短,通常在几毫米到几厘米之间。随着技术进步,磁共振充电技术逐渐兴起,它利用电磁共振原理,允许发射端和接收端在较大距离(可达几十厘米)内传输能量,且对线圈对准要求较低,但技术复杂度高,目前处于研究和初期应用阶段。此外,无线电波充电技术不断发展,可通过无线电波传输能量,实现更远距离传输,但在效率和安全性方面面临挑战。
国际上存在多个无线充电标准。Qi标准由无线电源联盟(WPC)制定,是最广泛采用的无线充电标准之一,支持不同品牌和型号设备无线充电,工作频率范围100 - 205kHz,输出功率从5W起步,目前已可达15W以上。该标准采用电磁感应原理,设计了多种不同类型线圈,以适应不同大小和形状的设备。此外,AirFuel Alliance标准、Rezence标准和USB Power Delivery标准等也在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各有不同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
此前,国内没有统一的移动终端融合无线充电技术标准。各企业依据自身技术实力和市场策略,选择参考国际标准或自行研发私有标准,导致市场上无线充电设备兼容性差,用户使用体验不佳。
在无线快充领域,手机企业积极发力。华为、OPPO、vivo等国内主流品牌加大无线充电技术研发投入。华为在旗舰机型广泛应用高功率无线快充,如Mate系列部分机型支持50W无线快充,提升使用便捷性。OPPO全系列支持UFCS融合快充,Reno系列连接符合标准无线充电器时,可快速稳定充电。vivo推出多款支持融合快充的手机和充电器,X系列部分机型搭配自家无线充电器能高效快充。
第三方配件企业也不甘落后。贝尔金作为知名品牌,推出多款兼容多种无线充电标准的无线充电器,像Boost↑Up无线充电板,支持Qi标准且与多品牌手机兼容,外观时尚。品胜是国内有影响力配件企业,其大容量无线充电宝不仅支持常规无线充电,还能兼容多种手机无线快充协议,用户外出无需多根数据线,放上手机即可快速充电。
新标准对相关企业的影响
此次发布的新标准,规定了基于电磁感应的移动终端融合无线快速充电技术要求,涵盖通用、物理层、协议层等多项技术内容,适用于融合无线快充的发射端、接收端设备及芯片的设计、生产与应用。泰尔终端实验室称,该标准作为国内首个支持高功率融合充电技术的无线快充标准,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标准空白,为行业制定了统一标准。
新标准的发布将会为手机企业带来诸多好处。一是降低研发成本,此前企业需针对不同快充协议研发,投入大量资源,如今有了统一标准,可将更多资源集中在提升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上。二是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支持统一无线快充标准的手机产品能更好满足用户需求,吸引更多消费者。三是有助于拓展海外市场,统一标准可提高产品通用性和兼容性,使手机企业更容易进入国际市场,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新标准也将会为第三方配件企业带来明确市场方向。企业可根据统一标准进行产品研发和生产,减少因标准不统一带来的风险。同时,统一标准将扩大市场需求,随着支持统一无线快充标准的手机产品增多,消费者对兼容配件产品的需求也会增加。
新标准的发布也会给相关芯片企业带来全方位的影响,在技术层面,新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芯片企业加大在无线充电芯片研发上的投入。为满足标准,企业纷纷发力,推动技术创新,着力提高芯片性能与集成度。在市场层面,新标准为芯片企业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随着无线充电市场因标准统一而不断扩大,对无线充电芯片的需求也将持续攀升,芯片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可想而知,一些在无线充电芯片领域就很优秀的企业,更能够把握这次机遇。如易冲半导体,其推出的芯片,传输效率大幅提升,有效减少能量传输损耗,还降低了自身功耗,延长设备使用时间,获众多制造商青睐。卓芯微研发的芯片具备智能识别功能,能精准识别连接设备并调整输出功率,实现高效安全充电。南芯科技的芯片集成度高,多个功能模块集于一身,减小体积、降低电路设计复杂度,还兼容多种协议。矽力杰的芯片充电效率领先,通过优化设计与算法提升能量转换效率,且安全性卓越,有多重保护机制。
新标准发布虽利好行业整体,但也给部分依赖私有标准的企业带来挑战。一些小众手机品牌曾凭借私有标准占据一定市场份额,新标准实施让它们面临技术转型压力。如某些主打特定功能的小众品牌,靠独有的无线充电协议吸引消费者。新标准下,它们要重新研发符合要求的技术,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测试,还得调整生产线,增加运营成本。若不能及时转型,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有被淘汰的风险。
写在最后
国内首个融合快充无线充电标准的发布,是我国无线充电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填补了移动终端融合无线充电技术标准空白,为行业制定统一标准。该标准既能保障无线电频谱资源有效利用,又可指导和规范设备制造商研发生产,促进融合快充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新标准逐步实施推广,无线充电市场将更规范有序。手机、第三方配件和芯片企业将在统一标准下展开更激烈的竞争与合作。届时,更多支持高功率融合充电技术的无线快充产品有望问世,为用户带来便捷高效的充电体验。此外,无线充电技术还将在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领域广泛应用,推动行业创新发展。

声明:本文由电子发烧友原创



芯片研发工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