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惊喜,轰-20稳了?西北巨型隐身飞翼首飞,翼展堪比美军B-2

作者 | 科罗廖夫

来源 | 炮口风暴

据美国“驱动”网站“战争地带”专栏报道,此前出现在中国西北大漠的“攻击-X”大型隐身无人机,目前正在进行试飞作业。从卫星照片测算,该机全长22米,翼展达43.11米,很接近美军B-21隐身轰炸机,这样的体量让外界直接将其与战略级装备挂钩。更关键的是,其飞翼布局搭配嵌入式阻力方向舵的设计,与美军B-2隐身轰炸机的核心技术特征高度吻合,“无人版轰-20”的猜测由此传开。

500

隐身飞翼布局飞行器的航向控制难题早是航空领域的共识,取消平尾和垂尾虽能优化隐身与气动效率,却极易导致飞行稳定性不足。嵌入式阻力方向舵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成熟方案,它与后缘副翼组成的组合舵,既能强化航向控制,又能减弱与纵横向的耦合干扰,这也是 B-2 服役多年仍坚持采用该设计的核心原因。

处于研发阶段的轰-20轰炸机被普遍预计采用同类设计,而攻击-X的技术选择,自然引发了外界对其战略定位的深度解读。这种设计并非孤立突破,中国在隐身飞翼无人机领域早已积累深厚,从攻击-11/21到彩虹-7,多款机型的迭代已经夯实了技术基础。

500

在轰-20隐身轰炸机尚未露面的当下,空军战略打击力量的升级需求日益迫切。轰-6N核轰炸机与惊雷-1空射高超音速导弹的组合虽弥补了空基核威慑的短板,但常规打击领域仍需更强的战力。轰-6K轰炸机被称为“战神”,不加油时作战半径达3000公里,载弹量12吨,可搭载长剑-20巡航导弹,但非隐身属性使其在先进防空体系面前生存力受限,即便推出改进发动机、优化弹舱的大改方案,也难改平台本身的先天局限。即便改进后作战半径有所提升,仍无法实现真正的洲际打击,且缺乏隐身能力的硬伤始终存在。

因此与其琢磨怎么为轰-6添字母,反倒不如将“攻击-X”视为突破口才是正道。相比之下,攻击-X的技术路径更具突破性。其采用的双后掠飞翼构型,通过内翼大后掠角提升装载效率、外翼小后掠角优化气动性能,再搭配T-1000级碳纤维复合材料,实现了气动与隐身的平衡,雷达反射截面甚至有望超越美军B-2轰炸机。

500

这种技术优势转化为实战能力更为可观:取消驾驶舱及乘员相关设备后,机体结构更简洁,隐身性能天然优于有人机,再加上超过50吨的最大起飞重量和15吨的载弹能力,使其具备了深入敌后的突防基础。

无人化带来的优势远不止于此。战略轰炸机深入敌方纵深作战时,人员伤亡风险始终突出,多名乘员的弹射救生设计本身就是技术难题,而战损后的救援更是难上加难。攻击-X的无人属性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其可放心执行高威胁任务。

在续航能力上,该机航程被推测可超过10000公里,配合无人员生理限制的优势,能实现远超有人机的长航时任务覆盖,洲际打击能力已现雏形。成本控制上更是显著,省去生命保障系统与弹射装置后,研制和维护成本大幅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远低于传统战略轰炸机。

500

更具价值的是其体系化潜力。当前“忠诚僚机”作战理念已成为空战发展方向,攻击-X完全可与未来的轰-20形成协同。作为前出节点,可率先穿透敌方防空网实施电磁压制或精确打击,为有人机开辟安全通道;而轰-20则可凭借更大载荷执行后续规模化打击,这种有人+无人协同模式,在人工智能与数据链技术支撑下已具备可行性。这比单纯改进轰-6系列轰炸机的思路更具前瞻性,也更符合现代空战的体系化逻辑。

500

从攻击-11到攻击-X,中国无人机正从战术级向战略级跨越。攻击-X的试飞不仅是一款装备的突破,更是中国空军战略打击体系的重要补充。在轰-20轰炸机服役前,攻击-X可快速提升空军的隐身突防与远程打击能力;服役后,又能通过协同作战释放体系效能。相比于在轰-6基础上不断“添字母”的保守改进,攻击-X所代表的无人化、隐身化路径,显然更能引领中国战略轰炸机力量的未来。

科罗廖夫的军事大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