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一轮贸易谈判在马来西亚举行,轮到美国遭遇极限施压

10月25日,中美新一轮经贸磋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

这次中方谈判代表是‌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

李成钢是之前美国财长贝森特指责为“言辞强硬、举止不敬,非常无礼”“极具挑衅性”的人,可这次还得与李成钢谈判。能让美方代表指责为“极具挑衅性”的人,就是能让他们惊慌失措的人,是一定要重用的。

500

这次美国的谈判代表是财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等务实派,对华强硬派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缺席值得玩味。

25日的会谈从上午的11点15开始,时间持续超过2小时,直到下午1点半,中方代表团离开会场。外界预期,关税、稀土、大豆、芬太尼都是这次会谈的关键议题。

外媒称,前4次会谈美方所面临的环境相对轻松,但这一次是美国遇上了极限施压,特朗普曾经威胁要对中方加征100%的关税,后来又放软了态度。不可能解决一揽子问题,特朗普提出两个要求。

特朗普放风称,美国可以考虑放松对中国加征的“芬太尼税”,前提是,中国必须做两件事:一是大量购买美国农民积压的大豆;二是放开稀土出口限制。

这两件事是目前美国最头痛的。

今年1至9月,中国大豆累计进口量达到8618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5.3%。其中9月单月进口量高达1286.9万吨,创下历史第二高纪录。

500

今年9月中国自美国进口的大豆数量,从去年同期的170万吨降至零,这是自2018年11月以来,首次出现美国大豆对华零出口的情况。这些进口需求完全由南美供应商满足,巴西和阿根廷对华大豆出口分别实现29.9%和91.5%的增长。

美国大豆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美国粮食运输船靠岸艘次同比暴跌56%,这一数字直观地反映了贸易萎缩的严重程度。大豆产区正是红脖子们的聚集区,是特朗普的铁粉,特朗普急需解决这个问题。

这次中国出台的稀土管制举措将所有使用中国稀土和稀土提炼技术的全部纳入管制范围,美国要想从第三方得到稀土都不可能了。

美国的芯片、高科技产业和军工业都严重依赖中国的稀土,可以说中国的管制令卡死了美国的科技产业。

中国拥有全球唯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从开采到高端磁材制造均占主导地位。2024年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9.2%,重稀土供应占比高达99%,形成对全球高端产业的战略钳制。中国还在稀土加工、冶炼等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全球90%的稀土产能集中在中国。

500

10月30日,中美两国领导人将在韩国会晤,因此这次在马来西亚的贸易谈判双方都希望能达成一个基本框架,避免更大的冲突。

谈判前,美国一如既往地又放风施压。

23日,特朗普政府拟限制全球范围内所有含有美国软件或在生产环节使用美国软件(包括设计、制造与嵌入式软件)的产品出口到中国。

此次措施从消费电子、计算机,到工业设备和航空航天器,几乎所有使用美国软件的产品都可能受到影响。

该管制方案在实施中参考了2022年针对俄罗斯的“外国直接产品规则”即“长臂管辖”模式——政策影响的不仅是美国本土制造品,也包括全球各地使用了美国软件或技术的商品。

500

这项被外界视为“升级版技术封锁”的计划,核心是通过“穿透式管控”切断中国获取关键软件及相关产品的渠道。但美国商界率先表示反对。

包括甲骨文、亚马逊等巨头在内的美国全国对外贸易委员会已致信特朗普,直言该政策已导致数十亿美元美国出口停滞,与“扩大出口、减少逆差”的执政目标背道而驰。

500

可以说几乎所有科技产品都使用了美国的基础软件,如果被禁止,美国厂家就没有什么可以出售给中国的产品了。而且这必将带来另一个后果,就是世界形成两套系统,东西方的产品将不能通用了。

因此,这对美国也没有好处,美国要实施并不容易。消息一出,美国股市指数立刻下跌,纳斯达克收盘跌了1%。这说明资本市场对这种“政治化管制”极度不信任,市场担心特朗普政府会为了博取政治筹码而牺牲企业利益。

《经济学人》分析美国对中国政策摇摆不定,与特朗普班子缺乏知华派有关,特朗普削减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举措,进一步扰乱了美方阵脚,此举导致白宫失去了对华所需的专业知识,也使得参与中国政策的多个机构之间的协调变得更加困难。

《日经新闻》评论认为,特朗普政府与中国未来的博弈将半永久性地呈现胆小鬼游戏的状态,美方缺乏稳定持续的战略。美方的谈判手法更像打扑克,假装手握好牌向对方施压。如果对方不屈服,便虚张声势,扑克的胜负每局仅需几分钟决定,只追求零散式的胜利。相比之下中国的做法则更像下围棋,拥有全盘思维和长期战略定力,美方胜算十分渺茫。

500

特朗普习惯了用“交易思维”看世界——哪怕是战略资源,也要拿来做筹码,可中国的逻辑完全不同。中国外交部强调,中国的出口管制是依法进行的,是为了完善自身体系、维护全球供应链安全,而不是所谓的“针对某国报复”。

这表示中国将长期坚持这项措施,这张牌既然已经打出去,中国就不会再收回了。这就是美国最大的软肋,中国必须长期控制在手中。

10月24日,彭博社刊文称,中国对稀土的牢牢掌控,将赋予其获得美国让步的前所未有的筹码,但中方还控制着更关键的供应链——药品。

文章指出,中国在药品供应链中的影响力源于其对活性药物成分(API)全球供应的主导,这些是商业药品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原材料、溶剂和试剂,即制造API所需的“关键起始材料”。

500

美国官员、前贸易谈判代表及分析人士声称,美国对中国药品原材料的依赖,对自身构成了无法忽视的风险。目前中方尚未动用这一贸易“核选项”,但如果美国总统特朗普持续升级贸易战至最高水平,这一局面可能改变。

22日,特朗普称,希望与中国就“所有问题”达成协议,结束世界两大经济体之间的激烈贸易战。他还希望中国领导人能够在促使俄罗斯总统普京结束乌克兰战争方面发挥“重大影响力”。

特朗普实在过于乐观了,中美之间的问题太复杂、牵涉的行业领域、层级广泛,利益错综复杂,矛盾是深层次的。

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哈斯称:“中美领导人会晤将成为两国关系现有连续性上的一个数据点,而非拐点。”

路透社表示,美中双方都认为自己占据上风,再加上中国开始采取更强硬的姿态,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双方仅在少数几个问题上达成协议。

500

中美原则问题很难突破,只能暂时解决一些当下突出的问题,中美长期博弈的态势已经不可避免。

美国手中的牌已经不硬了,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经贸会谈前,面对镜头扬言“若谈判失败将联合西方国家共同回应”,并暗示已备好对华制裁筹码。

但凡自己能搞定,还需要联合盟友吗?可如果连美国都搞不定的事盟友能帮上什么忙?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