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溢价指数上升,如何把握H股低估中的投资机会?

最近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动态是:很多A股公司开启赴港上市进程。

比如我们熟知的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公司,都已经成了A+H公司,还有一大批公司正在排队中。

但是大家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公司A股的估值,要明显高于港股。尤其是一些创新药企AH股估值差异巨大。

比如创新药龙头百济神州,A股估值比H股高了60%以上。

这种趋势还在延续。根据Wind最新数据,10月份以来,AH溢价指数持续上升。

通常而言,AH溢价指数越高,意味着H股展现出更具吸引力的价格优势。

在H股相对低估的情况下,投资者如何进行资产配置,实现收益最大化?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

01

同股不同价,港股成“价值洼地”

打开行情软件,不难发现,恒生AH溢价指数的走势,最近有了明显变化。

10月份以来,该指数持续上升,10月24日,指数收于118.58点。

这个衡量A股与H股价格差异的核心指标走强,意味着同样一家上市公司,在港股的股价显著低于A股,且价差还在扩大。

工商银行这样的银行龙头,H股的折价率接近30%。

百济神州这样的创新药巨头,H股股价折价近40%。

而长飞光纤这样的科技企业,H股折价率甚至接近60%。

这种“同股不同价”的背后,既有市场机制、流动性差异的历史原因,也与投资者结构有关。

但对普通投资者而言,这恰恰是难得的布局窗口。

有券商在近期研报中指出,当前港股估值处于十年期相对低位,且随着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改善流动性,折现率下降将推动估值修复,上升空间清晰可见。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已显现回暖迹象:截至10月24日,恒生指数今年以来涨幅超过了30%,恒生科技指数涨幅超过35%。

港股成交额同比也有了明显上升。资金“用脚投票”的背后,正是对港股估值优势的认可。

02

“既要又要”的组合方案:H股ETF打底+创新药与恒科增强

虽然港股是相对的“估值洼地”,但也并不是所有个股H股估值都低于A股。由于港股相较A股具有特殊性,盲目追涨个股也有很高的风险。

所以,如何科学地进行资产配置,值得深入研究。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直接投资个股门槛高、风险大,而指数工具恰好解决了这个痛点,宽基ETF当然是“求稳”的首选。

其中,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堪称港股配置的“压舱石”——它覆盖了金融、科技、消费等核心领域的龙头企业,兼具弹性与流动性优势,是“捕捉”港股整体行情的最佳标的之一。

作为港股宽基代表的H股ETF(510900),跟踪的就是这一指数。

H股ETF成交活跃、流动性充足,是投资者参与港股行情、把握流动性修复窗口的便捷工具。

该指数重仓股中,腾讯控股、阿里巴巴、小米集团等科技龙头占比超30%,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巨头占比近25%,完美覆盖港股核心资产,能精准捕捉估值修复的贝塔机会。

选择这类产品的出发点,是要抓住港股那部分核心、稳健的资产,作为投资的基础。

从市场表现来看,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今年以来涨幅约28%。

如果说宽基是稳健的“盾”,那么高成长赛道就是锋利的“矛”了。

当前港股市场,创新药赛道正迎来“国别级认可”的质变时刻,与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搭配,恰好实现“稳健+进攻”的双重目标。

为什么看好港股创新药?答案就在最近的一个动态中:

10月17日至21日,一年一度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ESMO)在德国柏林举行。

这次年会上,中国创新药企的表现堪称“闪耀全场”,多款原研药数据惊艳全球,共有35项研究入选口头报告,23项研究入选最新突破性摘要(LBA),均刷新历史纪录。

可以说,中国创新药,已经开始从“跟跑”转向了“并跑”。

除了技术的进步,创新药企的商业化进展也越来越顺利,许多创新药产品已经进入市场,部分创新药企业开始盈利,进入价值兑现期。

对比明显的是,创新药板块的估值,并没有明显修复,反而仍然处于相对历史低位。这里面,机会多多。

而像恒生创新药ETF(159316)这种产品,正是投资和把握这一产业发展机会的利器。

与其他同类产品不同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跟踪的指数精准聚焦创新药研发核心环节,剔除了CXO板块,“纯度”更高。

当然,除了恒生创新药,大家还可以搭配恒生科技指数这类科技方向,覆盖阿里巴巴、中芯国际、腾讯、网易、比亚迪等国内互联网科技龙头企业。跟踪恒科的恒生科技ETF易方达(513010),目前的规模接近230亿元。

通过“H股ETF打底+创新药与恒科增强”的组合策略,投资者既能把握港股整体估值修复的贝塔机会,又能布局创新药产业和互联网科技龙头高成长性的阿尔法收益,实现稳健与进攻的有机结合。

03

结语

AH溢价指数的走高,本质上是市场给出的“纠错机会”。

从估值角度看,恒生指数ERP近期自三年滚动-2倍标准差位置有所回升。

这意味着在海外利率下行与内地经济预期改善的共同作用下,市场风险补偿要求下降,投资者重新定价港股资产的意愿增强。

换言之,港股的估值修复正在从情绪驱动转向盈利与流动性共振的新阶段。

但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与其纠结于个股的折价幅度,不如通过“宽基+赛道”的组合,高效布局港股的估值修复与成长红利。

H股打底,保证了方向的正确性,恒生创新药和恒生科技增强、放大了收益弹性,而两者的组合则兼顾了风险与收益。

随着中国经济企稳回升与港股流动性的持续改善,这轮配置机会或许会持续很久,但窗口期不会一直敞开——或许现在就是布局的好时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