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暴增46%却净利腰斩!丙氨酸龙头华恒生物赴港 “补血”

手握全球43.3%L-丙氨酸市场份额的华恒生物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开启“A+H”双资本平台布局。这家2021年登陆科创板的“合成生物学第一股”,短短四年内已通过IPO、定增累计募资13.09亿元,全部砸向产能扩张——从长丰到赤峰的四大生产基地拔地而起,2024年总产能突破10.92万吨/年。即便如此,其2025年上半年107%的产能利用率仍暴露瓶颈,此次赴港拟募集的资金,将继续填补全球化扩张与技术研发的资金缺口。

资本市场曾给予热烈回应:2023年其股价一度飙升至195.9元,市值逼近200亿元。但如今光环褪色,截至2025年9月,市值较峰值蒸发57%,与营收高增形成刺眼反差——2025年上半年营收14.89亿元同比增46.54%,归母净利润却骤降23.26%至1.15亿元。

500

数据撕裂:营收与利润的“背离之谜”

财务报表的撕裂感,藏着行业扩张期的典型阵痛。华恒生物的利润崩塌始于2024年:毛利率从2023年的40.4%腰斩至24.8%,2025年上半年再跌至23.5%。核心症结在于“一根筋”的产品结构——氨基酸系列贡献71%营收,而L-丙氨酸、L-缬氨酸价格近年持续下行,直接冲击盈利能力。

更棘手的是内外夹击的经营压力:境外收入占比达44.2%的海外市场,正遭遇欧盟53.9%反倾销税与美国关税政策的双重绞杀;国内端,三年间新增9万潜在竞争者,进一步挤压价格空间。重资产模式则加剧资金焦虑,2023年流动负债净额达6.26亿元,即便2024年资产负债率降至60.4%,仍需持续“输血”维系扩张。

赛道悖论:千亿蓝海与商业化泥沼

华恒生物的困境,是中国合成生物学行业的缩影。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全球生物基产品市场将从2024年421亿美元增至2035年1091亿美元,但技术转化的“死亡谷”横亘在前。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应汉杰所言,行业最大短板是“原料体量不足”与“商业化能力薄弱”——实验室成果难以低成本规模化,华恒生物便在招股书中坦承“工业化放大风险”。

技术迭代的挑战更显迫切。当华恒生物仍聚焦氨基酸时,中科院团队已实现“海水捕碳造塑料”的突破:通过电催化与生物催化耦合技术,将海水中CO₂转化为可降解塑料单体,完成1升至5升发酵罐中试。这种“人工海洋碳循环系统”揭示了新方向:合成生物的未来在于多元产品谱系与非粮原料突破,而华恒生物虽布局生物基丁二酸、苹果酸项目,却尚未形成第二增长曲线。

破局关键:资本、技术与战略的三重平衡

赴港上市成为华恒生物的关键赌注。其募资计划精准指向三大痛点:全球化布局应对贸易壁垒、AI精准发酵技术研发突破产能瓶颈、补充流动资金优化负债结构。这与行业转型逻辑高度契合——应汉杰提出,中国生物制造需立足非粮资源开发与微生物底盘构建,打造特色技术路线图。

但风险仍不容忽视:若无法突破产品单一化困局,新增产能可能沦为“烧钱机器”;海外政策风险若持续升级,全球化投入或将打水漂。投资者更需警惕“技术故事”陷阱——合成生物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粮食安全、“双碳”等实际问题,而非单纯的技术先进性。

华恒生物的港股冲刺,既是一家企业的生存之战,也是合成生物行业的觉醒信号。在政策扶持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下,赛道前景毋庸置疑,但唯有跨越“技术-商业-盈利”的三重门槛,才能真正兑现“绿色制造替代传统工业”的承诺。对于华恒生物而言,募资只是起点,如何将资本转化为多元产品矩阵与抗风险能力,才是从“全球市占第一”迈向“可持续领先”的关键。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