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银行换行长了,看看前行长刘凯上半年成绩单

500

出品:山西晚报·刻度财经

周锋接盘的是一个怎样的中原银行?

10月17日,中原银行的一则人事公告打破了银行业的平静:因工作调整,深耕该行十余年的“元老级”行长刘凯正式离任,曾任河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的周锋空降接棒,其任职资格尚待监管核准。

这场人事更迭发生在2025年中期报告披露后不足一月,时间节点的微妙性让这份覆盖刘凯任期核心时段的财报成为市场解读的焦点。

作为河南省唯一省属法人银行,中原银行在2022年吸收合并三家城商行后资产规模跃升至万亿级。前任行长自2023年1月被正式任命行长职务到辞任,不满3年。但是刘凯却是中原银行“元老级”高管,曾参与筹建中原银行,在中原银行工作时长超过十年。

500

图源:中原银行2025年半年度报告

财报数据显示,该行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1.29亿元,同比微增0.5%,不良贷款率稳定在2.01%,看似“稳中有进”的表象下,却暗藏着盈利结构失衡、资产质量承压、风险集中度高企与信息披露不足四大深层隐忧。

《刻度财经》仔细研读这份成绩单发现,这些问题既是刘凯任期的阶段性总结,更成为新行长周锋必须直面的“考题”。

01

盈利迷局:

成本压缩撑起的增长幻象

中原银行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35.63亿元,同比下降3.1%;净利润21.29亿元,同比微增0.5%。利润增长主要源于利息支出同比减少13.5%,带动净息差改善。然而,这种依赖成本压缩而非业务扩张的增长方式,在当前息差持续收窄、负债成本刚性较强的环境下,其持续性和稳定性仍存不确定性。此外,非息收入占比偏低、部分行业贷款风险暴露较高,亦对盈利质量构成压力。

深入财报细节可见,这种反常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并非业务扩张或效率提升,而是利息支出的非常规压缩。

500

图源:中原银行2025年半年度报告

数据显示,该行上半年利息收入从243.64亿元降至228.71亿元,降幅6.1%;但利息支出降幅更为剧烈,从136.60亿元锐减13.5%至118.21亿元,最终推动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3.2%至110.51亿元。这种“以成本降幅对冲收入下滑”的操作,在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显得尤为扎眼。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5年一季度监管指标,2025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43%,较上年末下降9个基点,城商行净息差更是低至1.37%。

在LPR持续下行、存款成本刚性的大环境下,利息支出13.5%的降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后续持续性需观察。

对比同业可见,青岛银行、兰州银行等城商行虽也在强化负债成本管控,但均通过“资产端精准配置+负债端结构优化”的组合策略实现息差企稳,如青岛银行通过加大优质客群投放、提升活期存款占比等措施,一季度净息差逆势提升0.04个百分点。而中原银行的成本压缩更似“单兵突进”,财报显示其存款付息率虽同比下降18个基点,但主要依赖高成本定期存款的被动到期,主动负债管理能力未见显著提升。

如果说利息净收入的增长是“昙花一现”,那么非息业务的全面承压则暴露了中原银行转型的深层困境。

作为衡量银行轻型化转型成效的核心指标,该行上半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3.2%至12.37亿元,核心业务线出现承压。

承诺及担保手续费从1.91亿元骤降至0.998亿元,降幅47.7%,反映出企业客户融资需求疲软与银行风险偏好收缩的双重压力;顾问及咨询手续费从2.06亿元降至1.37亿元,降幅33.5%,则暴露出其中间业务专业能力的弱化。

更值得警惕的是,投资类业务收益大幅下滑,交易净收益同比下降30.5%至3.42亿元,投资证券所得收益净额同比下降37.0%至8.76亿元,汇兑损益与同业投资收益的双重下滑,显示其资金运用能力亟待提升。

经计算,上半年非息收入合计为12.37+3.42+8.76+0.57=25.12亿元,非息收入占比为25.12/135.63≈18.5%,不足20%;而利息净收入占比高达110.51/135.63≈81.5%,这种单一结构使其在息差收窄周期中缺乏缓冲能力。

头部城商行的表现更具参照意义:宁波银行通过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业务协同,非息收入占比持续稳定在30%以上;江苏银行则凭借金融市场业务的精准运作,实现非息收入同比增长12.3%,成为盈利增长的重要支撑。

中原银行在吸收合并后本应具备综合化经营优势,但从数据看,其金融租赁牌照等资源并未有效转化为业务增量,反而因整合成本上升挤压了中间业务空间。

02

资产质量:

不良率“维稳”下的风险暗线

财报披露的2.01%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微降0.01个百分点,看似保持稳定,但这一指标的“含金量”在行业数据的映衬下显得尤为不足。2025年上半年城商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为1.85%,较上年末微升0.03个百分点,中原银行的不良率不仅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更掩盖了关注类贷款激增的潜在风险。

截至6月末,中原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从230.03亿元增至250.32亿元,占比攀升0.28个百分点至3.50%,增幅达8.8%。而同期城商行关注类贷款占比平均为3.2%,仅上升0.1个百分点,中原银行的增幅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8倍。

500

图源:中原银行2025年半年度报告

在银行业内,关注类贷款被视为不良贷款的“前置指标”,其占比快速上升通常预示着6-12个月后不良率可能出现反弹。

尤其是在经济弱复苏背景下,中小企业现金流仍未完全修复,部分关注类客户很可能因经营恶化进入不良行列。中原银行3.50%的关注类占比,意味着未来不良生成压力远高于同业。

长三角地区城商行凭借经济发达与产业升级优势,不良率普遍低于1%,如宁波银行不良率仅0.78%,关注类贷款占比不足2%;而中西部城商行受经济结构转型压力影响,不良率多在2%以上,中原银行的资产质量指标已处于中西部城商行的中下游水平。

据财报显示,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不良率分别高达5.53%、5.03%和4.67%,均远超2.01%的整体不良率水平。其中房地产业不良率较上年末进一步上升0.61个百分点,与行业性的需求下滑和债务到期压力形成呼应。

值得注意的是,中原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敞口已显著高于行业水平。2025年上半年城商行房地产贷款不良率平均为1.9%,较上年末上升0.08个百分点,而中原银行5.03%的不良率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6倍。在河南省房地产市场调整持续深化的背景下,部分房企资金链紧张问题尚未完全缓解,中原银行的房地产贷款质量仍面临下行压力。

个人贷款端的风险更显突出。财报明确披露,截至6月末个人贷款余额2734.92亿元,不良贷款余额75.41亿元,重新计算得个人贷款不良率为75.41/2734.92≈2.76%,较上年末下降0.21个百分点。

其中信用卡贷款不良率较上年末飙升1.22个百分点至6.43%,成为个人贷款中的高风险领域;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下降0.85个百分点至4.02%,但仍显著高于个人贷款整体不良率水平。这一数据与行业趋势形成反差,2025年上半年城商行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平均为2.2%,中原银行的个人贷款风险管控能力亟待提升。

500

图源:中原银行2025年半年度报告

除信贷资产外,投资资产的减值压力同样不容忽视。财报显示,中原银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投资证券及其他金融资产减值损失达47.52亿元,同比增长2.4%;对应的减值准备余额较上年末增加21.6%至21.78亿元,减值计提力度持续加大。

500

图源:中原银行2025年半年度报告

从投资结构看,信托计划等非标资产的风险暴露成为重要诱因。截至6月末,“其他金融资产”中信托计划余额105.96亿元,较上年末的150.68亿元下降29.7%,但减值损失仍同比增加,说明部分信托计划已出现实质性风险,银行被迫通过资产处置与减值计提进行风险出清。

与同业对比,中原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已显现不足。2025年上半年城商行拨备覆盖率平均为185%,较上年末下降5个百分点,而中原银行财报明确披露拨备覆盖率为161.05%,较上年末上升6.02个百分点,虽较行业平均水平低23.95个百分点,但较自身上年末有所改善,对不良贷款的覆盖能力呈现边际提升态势。

03

集中度困局:

34.6%的行业依赖与资本承压

信贷集中度超标风险,成为刘凯任期内未解决的核心难题。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余额达1453.50亿元,公司贷款总额4197.48亿元,该行业贷款占公司贷款总额的比例为1453.50/4197.48≈34.6%;全部贷款总额7150.16亿元,该行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总额的比例为1453.50/7150.16≈20.3%。这一比例在城商行中极为罕见,远超15%的行业平均水平。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行十大单一借款人中有8户来自该行业,贷款余额合计320.2亿元,十大借款人总贷款367.17亿元,占比约87.2%。其中最大单一借款人贷款73.88亿元,第二大借款人贷款53.40亿元,前两大客户均来自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形成了“双巨头”依赖格局。

500

图源:中原银行2025年半年度报告

这种集中度水平已经接近风险临界值。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且部分企业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关联,若行业出现整体性下行或政策调整,可能引发集中违约风险。

《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对一组非同业关联客户的风险暴露不得超过一级资本净额的20%,虽然中原银行未突破这一红线,但单一行业的高度集中已违背了分散风险的基本原理。

对比头部城商行的资产配置策略,中原银行的行业集中风险更显突出。宁波银行通过“制造业+新兴产业”的双轮驱动,单一行业贷款占比最高不超过12%;杭州银行则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特色领域,前五大行业贷款占比相对均衡。这些银行通过多元化配置有效分散了行业风险,在经济波动中保持了资产质量的稳定。

客户集中度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财报显示,十大单一借款人贷款总额367.17亿元,贷款总额7150.16亿元,占比为367.17/7150.16≈5.1%,虽符合监管要求;资本净额1179.28亿元,十大借款人贷款占资本净额的比例为367.17/1179.28≈31.1%。其中最大单一借款人贷款占资本净额的比例为73.88/1179.28≈6.3%,前三大借款人贷款占比合计达16.8%,接近监管对非同业关联客户20%的风险暴露上限。

《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规定,对非同业单一客户的风险暴露不得超过一级资本净额的15%,中原银行单一客户风险暴露虽未突破这一红线,但十大客户合计占比过高,存在“一损俱损”的潜在风险。

若前三大客户中出现一户违约,即使按50%的回收率计算,也将直接侵蚀8.4%的资本净额,对资本充足率造成显著冲击。

资本实力的相对薄弱进一步加剧了风险抵御的难度。截至6月末,中原银行总权益1007.79亿元,较上年末仅增长0.4%;而总资产同比增长3.1%至14079.27亿元,导致总权益对总资产比率从7.35%降至7.16%。权益增长(3.95亿元)与资产增长(427.30亿元)的严重失衡,显示其主要依赖负债扩张驱动规模增长,抗风险缓冲空间持续收窄。

500

图源:中原银行2025年半年度报告

更关键的是,财报明确披露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67%、11.18%、13.29%,较上年末分别增加0.21、0.25、0.27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指标虽呈上升趋势,但结合资产规模扩张速度看,资本补充压力仍未完全缓解,后续业务拓展需平衡规模与资本的匹配关系。

负债端的结构失衡同样值得关注。虽然吸收存款增长良好,余额达9648.6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8%,占负债比重73.8%,负债基础看似扎实,但主动负债结构呈现明显的“跷跷板”效应: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从348.75亿元大幅收缩至228.12亿元,降幅34.6%;而拆入资金从607.72亿元增至683.26亿元,增幅12.4%,已发行债券从1468.78亿元增至1522.71亿元,增幅3.7%。

从存款结构看,活期存款占比同样存在优化空间。截至6月末,公司活期存款1306.79亿元,个人活期存款1108.10亿元,活期存款总额2414.89亿元,吸收存款总额9648.68亿元,重新计算得活期存款占比为2414.89/9648.68≈25.03%,较宁波银行45.2%(宁波银行2025年半年报)的活期存款占比差距显著,存款成本下降空间有限。这种结构下,过度依赖拆入资金和债券发行弥补流动性缺口,可能在市场利率波动时引发成本上升压力。

财报提及作为被诉方的未决诉讼争议金额为14.82亿元人民币,删除无出处的港币金额表述,仅笼统表示“预期该等诉讼不会对本行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有重大不利影响”,未披露诉讼类型(如信贷违约、侵权纠纷等)、涉诉客户背景、胜诉概率及潜在损失计提情况,无法判断对未来现金流的潜在冲击,信息透明度明显不足。

此外,财报显示,工资奖金津贴同比下降13.2%至15.22亿元,而社会保险及年金同比增长15.8%至6.02亿元。财报仅解释工资下降与“持续开展降本增效和压降低效资产”相关,但未具体说明薪酬结构调整的细节,如是否涉及薪酬体系改革、核心岗位薪酬是否保持竞争力等,相关信息的缺失影响了对其人力成本管控合理性的判断。

04

结语:

新掌门的继承与破局

刘凯离任留下的成绩单,呈现出“表面维稳、深层承压”的鲜明特征。净利润微增的背后是盈利结构的脆弱,不良率微降的表象下是关注类贷款的攀升,规模扩张的同时伴随着集中度风险的累积,综合化经营的优势尚未有效释放。这份成绩单既反映了城商行在经济转型期的共性困境,也凸显了中原银行整合发展的个性难题。

对于新行长周锋而言,破解这些结构性难题将是首要考验。其履历显示,周锋拥有17年监管系统工作经历,曾任原银保监会河南监管局党委宣传部部长,熟悉银行业监管政策与风险处置,后担任濮阳市副市长、河南省政府副秘书长,在地方金融治理与政企协调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这种“监管+政府”的复合背景,可能为中原银行的风险处置与战略转型带来新的思路。

500

图源:河南省政府新闻办

但挑战同样严峻。中原银行2022年吸收合并三家城商行后,整合效应与资产质量改善仍需时间验证,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虽较上年末提升0.21个百分点至8.67%,但资本补充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在银行业分化加剧的2025年,如何平衡风险处置与业务发展、短期维稳与长期转型,将是对管理团队的重大考验。

从行业趋势看,城商行的分化已进入加速期:宁波银行、江苏银行等头部机构通过特色化、轻型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而部分区域城商行因资产质量恶化、盈利能力弱化陷入经营困境。中原银行若不能尽快修复盈利结构、化解资产风险、完善信息披露,其“打造一流城商行”的目标或将渐行渐远。

这场人事更迭,既是过往业绩的终章,更是风险处置与战略转型的新起点。市场期待周锋能凭借监管经验与地方资源,推动中原银行破解四大核心难题,在规模与质量、风险与收益之间找到新的平衡。对于这家资产超1.4万亿元的省级城商行而言,未来半年的改革举措将决定其能否在行业分化中站稳脚跟,真正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跨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