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泉啤酒,区域啤酒如何进行“小众突围”

500

出品:山西晚报·刻度财经

2025年啤酒行业面临困局,惠泉啤酒却凭三季报“逆周期奇迹”破局,营收微降2.59%,净利暴增23.7%,毛利率创五年新高。但福建市场稳赚与省外扩张难,揭开区域酒企业新考题。

2025年的啤酒行业,正陷在“量价双承压、格局大分化”的寒冬里,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百威亚太三大巨头营收都有所下滑,动销不足、低价抢市场,市场份额流失,整个行业整体陷入“量价齐弱”的僵局。

惠泉啤酒(600573.SH)披露的三季报,却抛出了一组反差强烈的“逆周期数据”,前三季度营收5.76亿元,同比微降2.59%,看似随行业承压,但归母净利润9855万元同比暴增23.7%。

500

图源:惠泉啤酒2025年三季度报告

惠泉啤酒用“逆势剪刀差”数据,再次印证了小而美的生存法则,但细读财报,福建市场的堡垒效应与省外扩张的困境,一边是“守着福建就能稳赚”的确定性,一边是“向外扩张就亏损”的困境,惠泉啤酒撕开了啤酒行业洗牌期的核心命题,当全国性品牌加速下沉、存量市场竞争白热化,像惠泉这样“小而美”的区域王者,究竟该继续深耕本土筑“堡垒”,还是硬闯全国战场谋“破局”?

01

利润跳高,惠泉啤酒以价补量

三季报最核心的反差,藏在财报营收微降却利润大涨的反常走势里。2025年前三季度,惠泉啤酒营收5.76亿元,同比小幅下滑2.59%,但归母净利润却飙涨23.7%,这一反差的核心在于毛利率的显著提升。今年整体毛利率达到37.58%,比去年同期高了3.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三季度单季毛利率更是冲到41.55%,创下近五年来的最高纪录。

这份毛利率的增长,并非靠偶然的成本波动,而是惠泉啤酒产品结构向高毛利倾斜的主动调整结果。

前三季度,惠泉中高档啤酒的收入占比提升到70.1%,比去年多了1.3个百分点,其中核心单品“老惠泉1983”成了关键推手。单靠这一款酒,惠泉就实现了2.1亿元收入,而且吨价悄悄涨了9%,成了利润增长的“主引擎”。

500

图源:惠泉啤酒2025年三季度报告

“老惠泉1983”能在福建市场站稳脚跟,靠的是精准踩中本地消费者的偏好。在福州地区,这款酒主打6年基酒和20年调味酒的老酒概念,定价15元/瓶,作为本土知名度稍高的品牌,福建消费者对本地老字号的认可度本就突出,正是抓住这个特点,惠泉才实现了销量降但收入利润涨,中高档啤酒销量虽然降了5%,但收入仍增长1.42%,对利润的贡献反而提升了18%。

除了产品结构向高毛利倾斜,费用端的精准节流也为利润增长助力。前三季度,惠泉的销售费用2545万。在泉州,他们筛选出300家核心餐饮店,提高了老惠泉1983的专属冰柜覆盖率,还配套搞了“开瓶扫码领红包”的活动。

500

图源:惠泉啤酒2025年三季度报告

不过,即便利润端表现亮眼,现金流层面的隐忧却不容忽视。前三季度,惠泉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降了7.87%,问题根源在渠道账期的调整。现在对核心经销商的政策是“先付80%预付款,剩下20%45天内结清”,虽然比之前的“全额预付”宽松,但还是让经销商压力不小。

02

摆脱不了的本地依赖

当然第三季度财报揭示了惠泉啤酒无法摆脱的孤岛效应,在舒适区内通过效率提升来获取利润,却未能建立起有效开拓新市场的能力体系,对省外市场的投入,更像是一种试探性的投机,而非坚定清晰的战略布局。

惠泉啤酒营收的基本盘严重依赖于其传统优势区域,该市场前三季度贡献了73.9%的营收,但4.25亿元的收入规模同比仅微增0.74%,清晰表明其市场容量与份额已触及天花板。

500

图源:惠泉啤酒2025年三季度报告

为维系这一“利润堡垒”,公司采取了高度集中的渠道管控。通过淘汰弱势经销商,将资源向头部倾斜,前20%的经销商贡献了65%的销量。这种“精细化瘦身”在提升短期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埋下了渠道依赖过高的风险,渠道集中度显著提升,也降低了分散管理的成本。针对不同区域特点,惠泉还推行差异化运营:在宁德优化配送体系,将经销商服务半径压缩至15公里内,终端缺货率从12%降至3%,在莆田聚焦核心产品动销,通过终端促销活动拉动周转,间接提升了单店效率。

产品结构上,省内市场与整体战略保持一致,向高毛利的中高档产品倾斜。2025年前三季度,惠泉整体中高档啤酒销售收入4.03亿元,占总营收的70.1%,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普通啤酒收入1.62亿元,同比下降13.33%。

省外布局片低效,不利于惠泉啤酒的扩张和全国化。与核心市场的“精耕细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省外市场的粗放与失序。

从经销商动态看,惠泉虽在省外积极拓展渠道,报告期内新增42家、减少23家,期末经销商总数达380家,净增19家,但渠道质量与省内差距显著。

500

图源:惠泉啤酒2025年三季度报告

以整体收入测算,省外经销商平均年销售额约37万元,仅为省内经销商约104万元的1/3,反映出省外经销商动销能力弱、覆盖效率低的问题。部分省外区域还存在渠道稳定性不足的情况,新增经销商中不乏因动销不佳退出的案例,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波动。

公司的全国化渠道策略显得极为盲目。尽管经销商总数净增19家,但平均单家年销售额仅37万元,不足核心市场的三分之一。这暴露出一种“广种薄收”的扩张模式,只追求渠道网点的数量覆盖,却无力提升单点质量与动销效率。渠道数量的增长与收入规模的萎缩同时发生,证明其渠道质量与稳定性存在严重问题。

产品与品牌在异地的“水土不服”更为致命。中高档产品因品牌力不足,难以与全国性品牌正面竞争,低档产品则因高昂的物流成本丧失价格优势。

品牌与费用效率的短板进一步放大了省外困境。由于缺乏全国性品牌认知度,惠泉在省外难以复制省内“区域老字号”的运营逻辑,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认可度较低,投入产出比远不及省内,且部分户外广告、社区推广等活动因缺乏本地化运营支撑,未能有效拉动动销,反而造成费用浪费,进一步拖累了省外市场的利润表现。

03

小而精 惠泉啤酒的破局之路

惠泉要想打破“省内稳、省外弱”的僵局,在把福建市场的优势做深的基础上,同时借助母公司燕京的资源补短板,用“小而精”的创新和协同,找到适合区域酒企的生存路径。

在福建市场,惠泉没跟全国品牌拼规模,而是盯着本地人认“老”、年轻人爱“淡”的特点做文章。2025年推出的“惠泉陈酿”,主打“10年基酒”概念,只在福建9个县域卖,很快成了现下消费场所的热门款,本地人认“老酒”的品质,愿意为这份“熟悉的陈香”多花钱,这款酒刚好踩中了这个需求。

为了让“老酒”品质更过硬,惠泉还在供应链上花了心思,跟福建农科院合作培育了“闽麦1号”麦芽,酿出来的酒麦香味更浓,比之前提升22%;灌装时把误差控制在0.5毫升以内,比行业普遍的1.5毫升精度高不少。

针对年轻人,惠泉也没落下,推出了3.2度的“惠泉小鲜”果味啤酒,先在厦门试卖。没想到年轻人挺买账,今年10月和美团闪购合作,开启“30分钟送达”。

作为燕京啤酒控股的子公司,惠泉现在也开始享母公司的“协同红利”,这对省外市场是个好消息。2025年燕京开放了华东地区的仓储网络,惠泉啤酒不用再从福建工厂直接运到省外,能先存在华东的仓库里,再分发给当地经销商,降低省外配送成本。

另外是技术方面的反哺,惠泉在低度酒上摸索出的技术,比如惠泉研发的低度酿造工艺,被用在“燕京U8”的福建定制版上,这款定制版更符合福建人的口味,上市第一个月就卖了百万箱。

“惠泉做创新试验、燕京给资源落地”的模式,让惠泉不再只是个“区域酒厂”,反而承担了创新孵化器的功能,得到—市场认可。

从三季报能看出,惠泉啤酒资金充足,但今年花在扩产能、拓渠道上的开支有限,资本开支只有510万元,比去年少了56.8%。管理层在调研里也明确说了,省外市场不再追求“铺多少网点、卖多少量”,而是先做“1小时配送圈”的样板。

500

图源:惠泉啤酒2025年三季度报告

惠泉2025年的三季报,其实给所有区域酒企提了个醒,在青岛啤酒,华润这些巨头加速下沉的当下,没必要硬着头皮跟它们拼全国市场。像惠泉这样,在福建把“社区合伙人”“老酒场景”做透,用本土化创新筑好壁垒,省外借助母公司资源先做小样板,不贪大求全,反而能在巨头环伺的市场里活出“小而美”的样子。

对惠泉来说,接下来的关键就是把“老酒”和“低度”的优势保持住,给行业提供一个新范本,区域酒企不用非要长成“全国巨头”,把本土市场做精、做深,同样能实现稳健增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是基于相关企业的法定信息披露义务,以其公开发布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业绩快报、定期公告、法定披露文件及指定渠道发布的公开资料)为主要研究依据的独立分析。刻度财经致力于确保分析内容的客观性与中立性,但不保证所载信息的绝对准确性与完整性,亦不保证其持续更新。本文所涉及的观点或结论仅供信息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决策依据,刻度财经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文内容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来 源:刻度财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