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宏观经济向消费型、福利型转型
怎样理解宏观经济向消费型、福利型转型
2025年10月16日
10月16日,2025年思想者论坛在复旦大学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灿荣的一段讲话盛行网络和自媒体——金灿荣说:“未来两件事值得期待,一件事台湾的回归;另一件事2030年登陆月球。视频临近结尾金教授又提出两个期待,即中国的宏观经济由追赶型、生产型向消费型和福利型转型。
说到消费型,这里就不到不提到“内循环”。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世界经济遭遇重挫,全球需求市场萎缩,国际局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新近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9%,其中发达经济体将萎缩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萎缩3%,国内的许多外贸企业陷入困境。2020年6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让不少外贸企业受到鼓舞。外贸企业既想方设法稳住外贸订单“基本盘”(即外循环);也开始回应来自内需市场的强大吸引力(即内循环)。
如何使内循环成为常态化——就是刺激国民的消费意识:
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随后,商务部等14部门印发《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了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具体任务。
商务部实施的“以旧换新”政策显著拉动家电、家具等品类消费。数据显示,2024年9月至2025年4月,家电类商品零售额连续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4月份增速达38.8%,位居16大类消费品之首。
关于宏观经济向福利型转型,个人持保留意见。
2025年9月8日,法国总理贝鲁领导的政府未能通过国民议会信任投票后, 9日总统马克龙接受了总理贝鲁代表政府递交的辞呈——这场风波源于贝鲁政府7月提出的2026年预算计划。该计划包含多项紧缩措施:计划削减438亿欧元财政支出、取消两个法定假日、大幅缩减医保支出增幅等。。
贝鲁成为马克龙总统任期内下台的第六位总理,也是法国一年多以来第三位辞职的总理。媒体和分析人士认为,贝鲁的辞职表明法国再次陷入“政治瘫痪”,暴露出法国高福利体系难以维系和实质性改革难以推进两大治理难题,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欧洲政治和治理困境的缩影。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媒体报道,到今年一季度末,法国公共债务已达3.345万亿欧元,相当于GDP的114%。英国目前的公共债务总额约为2.9万亿英镑,相当于GDP的96.3%。美国“政治新闻网”称,欧盟中有6个国家债务总额超过了它们每年的经济产出,包括法国、意大利、希腊、比利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意大利都灵大学经济学名誉教授科隆巴托今年6月发文介绍说,平均而言,欧盟国家的债务占GDP之比为81%。从历史上看,政府公共债务达到GDP的60%就可能失控并引发危机。
“如果不改变政策,福利制度将崩溃,不是在我的有生之年,而是在你们的有生之年。”比利时《布鲁塞尔时报》称,该国首相德韦弗10月7日在根特大学的一场演讲中对该校学生发出上述警告。他强调,支撑欧洲养老金、医疗保健等福利的经济基础已不再可持续。2024年11月,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题为《为何欧式福利主义的太阳正在落山》的文章称,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当时表示,除非欧洲国家能够扭转数十年来的相对衰退,并能像美国一样在科技领域取得巨大成功,否则其疲弱且缺乏竞争力的经济可能会面临资金枯竭的风险,无法为它们庞大的福利制度提供资金。
欧洲的高福利改革为什么这么难?就是人性利己主义所致。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中国有句俗语:久病床前无孝子。对待父母亲都是这样。所以说要为素不相识的人做奉献对于大对数人来说是做不到的,也不愿意在看不到回报的情况下心甘情愿的去做。所以,欧洲想改革高福利基本就是政治自杀。
中国要不要推进福利型呢?
宏观经济不向福利型转型,国民的消费意识就会有所保留。消费和福利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搞好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消除国民的后顾之忧,人民群众才感于消费和支出。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老龄化,养老的人越来越多,干活的人越来越少。这事极大限制了福利型社会的发展。但是,AI智能技术的崛起为中国宏观经济向福利型转型带来机遇
向福利型转变应该要依附于AI智能机器人的进展情况循行渐进地推进—— 一定要等到AI智能机器逐步走向前台,而人类则主要从事规划、决策或辅助性工作这种趋势形成之后。我们才可以放开手脚大搞福利。避免步入今天欧洲的高福利后尘。。
AI机器一旦大范围的替代人类,其实就是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雏形形态……
或许我们有生之年可以享受“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在我们国家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