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收太难了!为啥我们至今还没挣脱 “靠天吃饭”?

来源:公众号“城市研究室

500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眼下本该是充满喜悦的丰收季节,现实却是一场与天气赛跑的艰难战役。

《北移的降水线不仅悄悄改变中国生态》一文引发广泛共鸣后,许多读者纷纷留言感叹:

“今年的秋收实在太难了。”

确实,2025年秋收时节,我国最重要的“粮仓”——黄淮海主产区,正面临一场近年来罕见的“旱涝急转”严峻考验,无数来不及收割的玉米、花生只能发霉发芽。

500

今年入夏后,河南、陕西等主产区率先遭遇“烤验”,6—8月河南降水偏少两成多、气温偏高,部分地块甚至干裂出手指宽的缝隙,农户们只能昼夜不停抽水灌溉。

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范围因干旱灾害造成1875.7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旱饮水困难牲畜达357.4万头(只)(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10.17《前三季度全国自然灾害情况》。

更让农户措手不及的是“旱涝急转”的剧烈反差,而这种气候切换的剧烈程度也前所未有。

 

刚过9月,河南天气骤然“变脸”,降水猛增,田间瞬间从“缺雨”转为“涝灾”。

刚喘过气的农户们好不容易盼到作物成熟,却因连绵不断的秋雨,立即就要投入新的“战场”。

 500

一村民站在积水的田中,水深几乎到其膝盖 图片来源:南风窗

10月18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农业气象专报显示,9月以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南部和黄淮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4倍,降雨日数偏多8—24天,日照偏少三成至八成,其中河南、山东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位居1961年以来同期第1位。

9月以来,河南全省平均降水量达349.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6倍,创下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之最,平均阴雨日数达25.3天,较常年多14天,先后出现10轮大范围降水。

山东的情况更为严峻,9月1日至10月8日全省平均降水量达249.1毫米,约为常年3.7倍。

尤其是原来7月前后结束的汛期,今年却持续到10月,连绵阴雨达三周之久,当地部分农田土壤相对湿度在90%以上,很多田地因雨水浸泡已成了“烂泥塘”。

秋雨连绵之下,地里道路早已变得泥泞不堪,农机寸步难行,玉米、花生等粮食几乎全烂在了地里。

500

受水灾影响倒伏和发霉的玉米

这些地方的路况到底有多糟糕?

这么说吧,即便拖拉机拉着空车斗进地,也会立刻陷在烂泥地里,寸步难行。

只要再装上玉米,哪怕只有半车,任凭司机把油门踩到底,柴油机嘶吼、黑烟冲天,车辆却纹丝不动,怎么都出不来。

最后只能喊人帮忙,再开一辆拖拉机来,两车合力,得费好大劲儿,才勉强把陷入泥窝的车斗拖出来。

由于轮式收割机根本无法进地,当地农户只能雇佣人工收割,成本比往年翻了数倍,也严重影响到了抢收进度。

最令人担忧的,还是即将开始的秋种衔接。

目前,山东、河南等地冬小麦播种期已推迟近半个月,而此时北方气温明显下滑,部分地区最低气温可能跌破冰点,可能对播种质量带来更严重的影响。

事实上,眼下这场灾害带来的损失,远不止看得见的收成不足。

500

持续的阴雨天气导致日照严重不足,对秋收作物的生长和品质造成了显著影响。

许多地区的玉米因授粉不良而无法正常结棒,黄豆则结荚数量减少或籽粒干瘪,直接推高了粮食减产的风险。

在山东、河南等花生主产区,潮湿的环境更是引发了根腐病,导致地下果实腐烂,有农户反映部分果实“一捏就流汤”,无奈感叹

“看着棵子是好的,底下全坏了,今年算是白干了”。

不仅如此,那些被雨水浸泡后的粮食收上来后,怎么晾晒也成了问题。

由于连日下雨,不见阳光,这些极度潮湿的粮食堆在一起,不出几日就会霉变。

 500

即使采收回来,一些玉米也出现霉变、发芽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

网上有农户戏称,

“今年河南的玉米有三种颜色,先是金黄色,后来变成了白色,最后都成了绿色。”

而这些霉变的玉米、大豆,每斤往往只能卖两三毛钱,连化肥钱都赚不回来。

于是,原本就稀缺的烘干机瞬间成“香饽饽。

虽然山东紧急公布了16市1860多个烘干中心,河南也亮出18地市2900个服务点,可面对千家万户的湿粮,有限的烘干机仍是“僧多粥少”。

排不上队的农户只能咬牙把潮湿霉变的玉米拉到收购点,忍痛以不到5毛钱一斤的价格出售。

 500

背着粮食走在泥泞地里的农民

要知道,过去扣除买肥料、种子、浇地等费用,平均每亩地能给农户带来一千多元的收入,而如今收入连一半都不到。

此外,仅烘干环节一项,亩均成本就增加50元(按1000斤×0.05元/斤计),若再算上往返搬运和人工,湿粮出田成本直接超过百元。

许多舍不得或无力承担这笔支出的农户,只能无奈地看着抢收回来的粮食品质进一步恶化。

面对严峻的秋收与烘干困境,相关机构与各省市其实早就行动起来,提供了多方面支持。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发布通知,要求黄淮海地区的供销合作社抓住降水间歇的窗口期,组织机具抢收,并统筹烘干资源,开展异地烘干、代烘干等业务。

 500

烘干车间24小时连轴转烘秋粮 图片来源:太和县官方

各类保险机构也纷纷表示,将尽快开展理赔工作,力求应赔尽赔。

山东省不仅紧急拨付专项资金支持抢收抢烘,还统筹调动了全省1312支农机应急抢收服务队和526个区域农机服务中心投入战斗。

除了公布大量烘干服务点信息,山东还投入了本地大量履带式收割机,并接收了来自江苏、河南、安徽等地的近900台履带式收获机进行跨区支援。

受灾严重的河南省,一方面调拨了省内自有的7980台履带式收割机,另一方面从江苏、湖北等省引进了3000多台履带机进行支援。

 500

河南抢收玉米 图片来源:河南日报

10月16日下午,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消息称:

截至当天下午18时,河南秋作物已收获11090万亩(占94%)。其中,粮食作物已收获7228万亩(占94.7%)。除部分沿黄水稻、再生稻和晚熟大豆、红薯、倒茬蔬菜等晚茬作物外,秋收基本结束。

客观地说,面对极端天气的影响,从中央到地方采取的应对措施是相当及时和得力的,已尽可能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然而,采后损失(如霉变导致品质下降和价格下跌)与田间减产叠加在一起,还是让今年农户的相关收益大打折扣。

此次秋收挑战也让人们不禁反思,面对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究竟该如何提升农业防灾减灾和粮食产后处理能力?

 

500

其实,若以局外人的视角审视此次秋收困境,不难看出几个深层次矛盾。

首先,我国农业本质上仍处于“半机械化”状态,并未真正摆脱“靠天吃饭”的宿命。

尽管我们如今在耕地、播种、施药、收割等生产环节已实现较高程度的机械化,但最关键的晾晒和加工处理环节仍高度依赖人工,这种体系性的断档使得整个农业生产链条在极端天气面前格外脆弱。

 500

志愿者们帮助农民晾晒玉米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逐渐变为“十年一遇”甚至“五年一遇”时,我们的抗旱排涝设施、特殊农机装备(如履带式收割机)和烘干仓储能力却未能同步升级,暴露出农业应对极端自然天气能力的系统性短板。

同时,灾害发生时,从预警信息传递到农机具跨区调度,从抢收组织到烘干服务分配,我们农业的整体应急响应机制仍显迟缓。

对比国内实践与国际经验,或许更能发现农业生产改进的方向。

面对罕见的连阴雨,山东金乡、郓城等地就曾尝试用农业无人机搭载特制吊筐,在泥地里抢收鲜食玉米。

 500

山东金乡无人机当起“空中搬运工” 图片来源:今日金乡

这种无人机单机一次可吊约70kg,按3分钟往返算,一个上午可飞40趟,40机群同时作业1600趟,就能把1000亩鲜食玉米抢出地。

在精准气象服务方面,浙江龙游县搭建的“智慧粮脑”数字农业服务系统,通过及时向种植户发送精准预警与防范措施,帮助当地农户在寒潮来临前采取覆盖、加温等手段保护沃柑等经济作物,降低灾害损失。

此外,青海门源县气象局通过优化作业点布局、升级装备,在强对流天气中有效组织防雹作业,保护了当地数万亩油菜等农作物;河北景县气象局为“鱼菜共生”基地提供跟踪式气象服务,在极端降温天气前及时预警,指导基地采取防寒措施避免损失。

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这类精准化、前置化的服务未能实现全面普及和系统化部署,反映出当前农业管理中的重要悖论:

虽然粮食安全被提到战略高度,但基层农业服务体系的能力建设却相对滞后。

更值得深思的是,当传统家族互助模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现代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未能有效补位。

此外,当玉米还泡在地里时,许多村镇最显眼的却是“禁烧秸秆”的标语和检查站,这种管理上的错位,同样折射出农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处境:

重要,但不被重视;关键,但投入不足。

反观国际经验,日本通过《农业灾害补偿法》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风险共担机制,法国发展成熟的农业互助保险体系,为分散农业巨灾风险提供了有效保障。

澳大利亚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将抗旱理念从应急救援转向风险管理,鼓励农民将干旱视为正常的商业成本进行管理。

美国在应对旱灾和洪灾时,救援原则始终是强调“预防重于保险,保险重于救灾,经济手段重于行政措施”。

 500

当然,以上国家的农场规模均在50公顷以上,财政直补比例高,但其在农业和救灾领域的系统性能力建设,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可以说,面对黄淮地区可能再度出现的秋收困境,加快构建更具气候韧性的现代农业体系已刻不容缓。

眼下,我们不仅要继续推动农业全链条由机械化向智能化升级,更要参考国内外应对灾害天气的成功案例,建立更精准的灾害预警与响应机制,发展“耕种管收”一条龙服务体系,弥补当前最薄弱的环节。

唯有将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深度融入基础设施、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之中,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农业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根本性转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在日益多变的气候条件下依然稳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