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场明明空着,你为什么还是停不进去?

刚过去不久的国庆、中秋节,恐怕不少人都遇到了停车难。
有些地方做得不错。
比如贵阳、丹东把很多机关事业单位的停车位,在节日期间向公众免费开放了。
上海也协调了虹桥站周边5个商场和商务楼,提供出总计2300个免费2小时错峰停车泊位。
可问题是,这是“节日礼遇”。
更常见的情况是:明明还有很多空位,为什么车主们总是找不到呢?
表面看,这是交通规划的老问题,但站在时代背景下你有没有发现:科技进步了,方方面面的生活体验改善了,可找车位这事还要看运气?
停车场作为城市空间资源的价值,其实远未被充分挖掘。
可能你还不知道,一场由AI和大数据驱动的“停车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要说起来,这么多年来,停车场也不是一成不变。
智慧停车的1.0时代,始于2012年前后,核心标志是车牌识别技术。

电影《情圣》里抢车位的桥段
在此之前,停车场的管理方式那真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先进一点的,已经有IC卡或POS机系统,司机领张卡,出场时刷一下,就知道待了多长时间。
差一点的,纸条上记上入场时间,夹在雨刷器上,也算是个办法,看场子的大妈就得练出“眼观六路”的本事,不能让车跑单。
再差就记都懒得记了,干脆所有车出场一口价,一夫当关,也不论时间长短。
岗亭大爷还只管把门收费,至于有没有车位,是全靠司机运气的。
要是给100块钱让大爷找零,那就只能干等,放现在5杯奶茶都做出来了。
后来,车牌识别技术出现了,率先实现了“无卡化”,这就解决了基础的通行便利问题。
这一阶段,捷顺科技、ETCP等企业异军突起,成为行业的开拓者,但当时的市场渗透率还非常有限。
从2014年开始,智慧停车2.0时代兴起,核心是移动支付。
还记得支付宝与微信的那场支付大战吗?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支付习惯。
两家巨头在2013年到2016年之间打得不可开交,2014年一场春节假期,让3000万用户通过微信支付绑定了银行卡。

中国移动支付用户数(单位:百万人) 来源:Electro IQ
手机扫码几乎席卷了所有支付场景,同样的事情也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停车场。
很多老司机可能有印象,那段时间放在车里的零钱越来越少,渐渐就用不到现金了。
越来越多停车场开始接入微信、支付宝,或是贴一张基于城市级停车APP的专属二维码,实现线上扫码缴费,最次的也会放一个管理员的收款码。
付费确实方便了,可也就仅此而已。
这个便捷的2.0时代也很快遇到了“天花板”。
虽然这优化了用户体验的末端环节,但实际上,停车场本身仍然是一个个信息孤岛,停车、下地库、找车位、排队依然让人超级烦躁。
当年《2017中国智慧停车行业大数据报告》就显示,2016年我国停车缺口率达到50%,而平均空置率也达到51.3%。
比如,一般大型商场的高峰期是从中午开始,持续到晚上,节假日高峰最高,其余工作日高峰时段利用率都不足50%,24小时平均车位利用率低于50%。
这几年情况似乎没啥好转。
今年“两会”时,全国人大代表石津金就说,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3.5亿辆左右,但停车场车位总数约1.9亿个左右,汽车保有量与停车位之比为1:0.55左右,远低于业内普遍认同的1:1.1的比例。
今年6月发表在《交通地理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分析了杭州市2592个公共停车场、超过70万个停车位的数据,结果表明,杭州市停车位竟然供过于求,停车场平均利用率在工作日为57%,非工作日为48%。
一边是司机找不到车位,一边是停车位闲着地方,庞大的社会资源因为信息不对称,被白白浪费了。

武商集团旗下商场的地下停车场 图源:武汉发布

于是,以捷顺科技为代表的行业龙头,鲜明地提出了智慧停车3.0的概念,其核心是“精细化、数字化运营”。
如果说1.0和2.0时代解决的是“怎么收费”的问题,那么3.0时代要解决的是“怎么经营”的问题。
最直观的变化体现在场景转移上:从“管理车辆进出”转向“经营车位资产”。
在传统模式下,停车场管理者关注的是车辆的进出流量;而在3.0模式下,每一个车位都被视为可运营的数字资产,管理者需要像经营商铺一样去经营每个车位。
位于深圳龙华区的捷顺科技当然是有这个资格。
它创立于1992年,是国内最早进入停车行业的企业之一,深耕出入口控制管理系统数十年,成为行业领先的停车经营增长服务商,也是大A上市公司。
它的优势在于深厚的硬件技术、庞大的存量停车场资源以及稳定的客户关系。
传统的硬件产品覆盖全系列的车行(停车场管理系统)和人行(门禁通道系统)智能硬件产品,在50多个主要城市设有直属分公司或合资公司,渠道覆盖超过100个城市。

捷停车终端APP实现导航停车入位
如今,捷顺通过旗下“捷停车”这个智慧停车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了对3.0时代的引领,核心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无人化、数据化、生态化。
无人化意味着通过AI技术实现7×24小时无人值守,大幅降低人力成本。
数据化则是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每个停车场构建“数字孪生”,掌握精准的运营决策。
生态化体现在停车场不再是单一的停车服务提供者,而是集成充电、洗车、广告、本地生活服务等多元业态的综合平台。
在停车场这块“处女地”,尽可能把空间资源的配置效率最大化。

BGC全生态链接 共建智慧新城

那么,AI和大数据技术究竟是怎样让“死”车位变成“活”资产的?
首先是AI赋能的“云托管”服务。
捷顺科技构建了全国联网的云端平台,通过AI坐席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
当车辆进出遇到异常情况时,AI系统会自动识别并分类处理,复杂问题则转接给远程人工客服。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无人值守停车场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的案例最具说服力。
作为日均车流量2.6万次的超大型停车场,在2019年上线了捷顺云托管服务后,44条车道全部实现无人值守,车牌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9%,通行速度提升67%。
更重要的是,原本需要数十名现场管理人员的停车场,现在只需要几名远程监控人员即可完成管理。
据捷顺科技财报数据,它的云托管服务已覆盖全国5万多个停车场,平均每个停车场可减少2-3名现场管理人员,人力成本降低60%以上。
其次是大数据驱动的“经营决策”。
3.0时代的停车场管理,已经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通过对车位周转率、闲置时段、用户画像等数据的深度分析,系统可以自动生成动态调价、月卡优化、错峰共享等运营策略。
比如,大多商场在工作日上午9-11点和下午2-4点是车位需求的低谷期,空置率高达70%,而办公空间到了夜间也会“人去车位空”。
深圳的观湖街道鹭湖社区,就携手捷停车平台,搞了一套“停车+”生态综合体。
原来,鹭湖社区有住宅区、工业园区和公共设施,不同业态的停车需求存在明显的“潮汐效应”,正是前面提到的情况。
现在好了,小区业主直接在手机上买好停车套餐,车直接开进园区,充电和停车一块解决,长期享受了“错峰优惠”的共享停车服务,一下子盘活了上千个闲置停车位。
你敢想么?
连捷停车设计的分时套餐也很是科学,错峰停车也和买流量包一样,有日/夜月卡、全天月卡、多次卡等等。

捷停车科学有效的套餐设计
而颗粒度达到“车位级”的精细管控,才是3.0时代最具革命性的创新。
传统停车场管理的颗粒度是“场”,而3.0时代可以精细到“位”。
每个车位都有自己的“身份证”,系统可以实时掌握其状态、历史使用情况、周边环境等信息。
捷顺科技最新推出的“车位级运营”解决方案,可以根据车位的位置、便利程度、历史数据等因素,给每个车位制定个性化的定价策略。
比如靠近电梯的车位可以适当溢价,偏远角落的车位则通过折扣吸引用户。平均下来,能让停车场的整体收益提升20%-30%。
这样一来,每个车位都能有效发挥出商业“资源位”的价值。
“停充一体”解决方案将充电桩与停车位深度融合,一个车位可以同时提供停车和充电服务。
广告、洗车、本地生活服务等等,这些基于注意力的营销(Attention Marketing)和基于位置的服务(LBS)也就自然而然被逐步盘活了。

事实上,智慧停车3.0的意义,远不止于技术进步本身,它正在重塑的是整个城市空间的价值网络。
从商业角度看,以前停车场从属“成本部门”,大片的建筑面积被用来当作“公摊”,开发单位原则上是能省则省。
现在不一样了,智慧停车让这块区域成了未来可观的“利润中心”。
对于物业公司和地产商而言,停车场不再是必须承担的管理负担,而是可以持续创造现金流和多元收入的优质资产。
万科、保利、龙湖等头部地产企业,都在加快与捷顺科技等智慧停车服务商的合作,把旗下停车场资产进行数字化改造。
而从社会角度看,数以万计的停车场被激活并联网,正在形成一张巨大的“城市停车网”。
这张网络不仅能够缓解交通拥堵,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更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基础设施。
根据住建部的统计数据,全国城市停车位缺口超过8000万个,但同时停车位的平均空置率却高达44.6%(2020年数据)。
这一矛盾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和资源配置的结构性错位。
智慧停车3.0通过构建统一的城市级平台,就能让“有车位找不到车”和“有车找不到车位”的问题得到根本性缓解。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大洋网
深圳市公共智慧停车平台在2024年10月上线,仅三个月的时间,全市平台就已经上线错峰停车场543家,提供了15.4万个车位,日均直接、间接服务用户数就达到270万人次,扎扎实实跑在了全国最前面。
比如南山区智谷产业园停车场,通过实施错峰停车,给周边老旧小区、城中村居民增加了800个错峰停车位,自己每个月也增加错峰停车收入约10万元。
这可不就是“一石二鸟”的双赢吗?!
从产业角度看,捷顺科技从硬件制造商到平台服务商,再到生态运营商的战略演进,为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
在传统模式下,捷顺科技主要靠销售停车场设备获得收入,是典型的“一锤子买卖”。
3.0模式下,公司通过提供云托管、资产运营等服务,和客户建立起了长期合作,“卖产品”变成了“卖服务”。
这种转变带来的不仅是商业模式的优化,更是价值创造能力的跃升。
捷顺科技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创新业务收入4.11亿元,同比增长接近40%,其中软件及云服务营收1.25亿,毛利率达到69.6%。
新质生产力,在传统行业里的价值具象化了。


站在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智慧停车3.0的兴起,实际上是数字经济和存量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们习惯了增量经济时代的扩张,解决问题的思路往往是“建、建、建”——停车难就建更多停车场,交通堵就修更多道路。
但在存量经济时代,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城市发展必须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转变。
时代倒逼各个业态要进行数字化、精细化运营。
停车场作为城市中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的空间资源,其数字化改造的示范意义不言而喻。
更深层次的意义还在于,智慧停车3.0构建的不只是一个停车服务网络,更是一个连接“人+车+生活”的智慧生态,是一种全新的城市生活理念。
捷顺科技的探索,让我们重新思考城市存量空间下新的价值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