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观基因疗法新工具,或实现一次给药长效生效 | 科技前线
高血脂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PCSK9蛋白是调控“坏胆固醇”的关键靶点。如何安全、长效抑制PCSK9蛋白,是医学界的研究方向。
近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团队等,联合开发出新型表观编辑器,仅需单次给药,即可在灵长类动物中实现长期的降血脂效果。
01
基因治疗面临挑战
尽管技术日益精准,但基因编辑在人体内可能产生的非预期、永久性序列改变,是临床应用必须审慎考虑的安全风险。
在此背景下,表观遗传编辑应运而生。它如同基因表达的“调控开关”,不改变DNA序列本身,只通过添加或移除化学“标记”来精准调控基因表达 。这种方式提升了基因治疗的安全性。
但是,这种人工建立的“标记”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会丢失,因此实现“长治久安”是表观遗传编辑的重要挑战。
02
系统筛选锁定“冠军”
为攻克难题,研究团队对表观编辑工具的元件与结构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筛选。团队通过脂质纳米颗粒,将编码不同版本编辑器的mRNA递送到小鼠肝脏,展开了一场“同台竞技” 。最终,一个基于TALE蛋白的、结构更简单的单组分编辑器EpiReg-T脱颖而出。
研究证明,EpiReg-T和基于CRISPR的编辑器在饱和剂量下效果相近,但在更低剂量下,能够实现更强大的抑制效果,展现出“四两拨千斤”的潜力。
▲EpiReg的筛选和对比
03
单针给药实现“长效”
为了验证低剂量、高效率的优势,EpiReg-T被用于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单次静脉注射后,食蟹猴体内的PCSK9蛋白水平被深度抑制约90%,“坏胆固醇”水平降低约60%,且效果持续稳定超过一年。
▲EpiReg-T在小鼠和非人灵长类体内验证
这种长效抑制的秘密在于,EpiReg-T可同时建立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两种抑制性“标记”,并协同发挥作用。
更重要的是,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证实,即使在饱和剂量下,EpiReg-T也未引发显著的脱靶效应,展现出高度的靶向精确性。
这一研究为高血脂等代谢疾病提供了颇具潜力的“一次性”治疗新策略,尽管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但展现出高效性、持久性、安全性和可逆性,或可为治疗带来新希望。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5-02838-y
来源: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