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个前台都竞争激烈,BOSS钻钱眼儿了
“连招个洗碗工都要先交几百块,这平台是把招聘做成‘收费站’了?”曾经标榜“高效匹配”的招聘平台,如今却用“竞招”机制将几乎所有岗位圈入付费范围——前台、服务员、水吧员这些基础岗无一幸免,美其名曰“市场供求判定”,实则是一场以“就业”为名的商业围剿,最终让本就艰难的就业环境雪上加霜。
BOSS直聘的“竞招”机制,早已突破“高竞争岗位”的初始定位,演变成无差别的收费工具。按照平台客服的说法,“竞招职位由系统根据供求关系判定”,可现实是,连传统认知中“求职者供大于求”的基础岗位,都被强行划入收费范畴。有HR晒出的截图显示,发布“前台”岗位时,系统直接弹出“该职位竞争激烈,需付费发布”的提示;更荒诞的是,招聘“洗碗工”“服务员”这类流动性强、求职者基数大的岗位,也被打上“竞招”标签,不付费就无法正常曝光。
这种“一刀切”的收费逻辑,完全背离了“供求关系”的初衷。以一线城市前台岗为例,某招聘数据平台显示,2025年求职者与岗位的比例约为5:1,明明是求职者竞争岗位,却被BOSS直聘判定为“企业供不应求”;而洗碗工岗位的求职者数量更是岗位数的8倍,却同样难逃“竞招”收费。平台所谓的“系统判定”,不过是为了扩大收费范围找的借口——从早年只针对技术、管理等高端岗收费,到如今把前台、洗碗工都纳入“竞招”,本质上是把“信息通道”变成了“摇钱树”,管你供大于求还是供小于求,只要企业想招人,就得先交钱。
更离谱的是“付费分级”的套路。基础版每天仅能查看20位求职者、沟通10人,畅聊版虽开放无限查看,却要支付更高费用,且所有付费岗位仅30天有效,到期不续费就下架。对中小企业和个体商户来说,本就利润微薄,招一个基础岗可能只开3000-4000元月薪,却要先付几百元招聘费,还要面临“付费后仍招不到人”的风险。某奶茶店老板算了笔账:今年为招2名水吧员,先后买了两次畅聊版,花了近千元,最终只招到1人,“等于给平台交的钱,比员工半个月工资还多”。
BOSS直聘的“竞招”收费,看似是向企业要钱,实则让企业与求职者陷入“双输”困境,直接恶化了就业生态。
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而言,这是一笔“不得不花的冤枉钱”。在招聘平台高度集中的当下,BOSS直聘占据不小的市场份额,企业若不付费,岗位就会被压到信息流底层,几乎无人问津。某初创公司HR无奈表示:“去年没付费时,发布行政岗还能收到十几份简历,今年不买竞招套餐,一周下来只有2个打招呼的,还都是不符合要求的。”为了生存,企业只能被迫付费,而这笔成本最终要么转嫁到员工身上(压低薪资、减少福利),要么导致企业缩减招聘计划——原本想招3人的团队,因招聘费太贵,只招1人凑合用,直接减少了就业岗位。
对求职者来说,“竞招”机制让他们成了被“信息埋单”的受害者。平台把岗位曝光与企业付费挂钩,意味着不花钱的企业岗位难被看见,而求职者能刷到的,大多是付费企业的岗位,选择范围被大幅压缩。更隐蔽的是,平台算法可能会优先推送付费企业的岗位,哪怕求职者与岗位匹配度不高;而那些未付费的中小企业岗位,即便更适合求职者,也可能被算法“雪藏”。有求职者吐槽:“明明标注了‘意向前台’,刷到的却全是付费的销售岗,真正的前台岗根本看不到,还以为市场上没需求,差点放弃找工作。”
更讽刺的是,平台一边向企业收费“保证效果”,一边让求职者陷入“信息茧房”。不少企业付费后发现,收到的简历要么数量少,要么匹配度低——某餐饮企业买了畅聊版,一周内沟通了50人,仅3人面试,最终无一人入职,“钱花了,时间耗了,招聘计划全耽误了”。而求职者则在“虚假繁荣”的岗位列表里浪费精力,明明有适合的岗位,却因企业未付费而“擦肩而过”,加剧了“找工作难”的焦虑。
招聘平台的核心价值,本应是“降低信息不对称”,让企业与求职者高效对接。可如今的BOSS直聘,早已背离这一初心,把“服务就业”变成了“收割流量”,用算法和规则制造障碍,把就业路变成了“付费高速”。
从历史投诉来看,这种“乱收费”并非偶然。早在2023年,就有企业反映岗位被莫名下架、强制转为“竞招”,会员费更是频繁涨价,从98元一路涨到418元,理由永远是“系统定价”“岗位火爆”。而平台的盈利数据却很诚实:超九成收入来自企业招聘服务,2022年就靠压缩成本和扩大收费,实现从亏损16亿到盈利8000万的逆转。这背后,是无数中小企业的无奈付费,是求职者被挤压的选择空间,是就业市场被人为制造的“紧张感”。
更严重的是,这种模式正在破坏就业市场的公平性。大型企业有足够预算购买高价套餐,垄断优质求职者资源;中小企业则因付费能力弱,岗位曝光不足,陷入“招不到人→业务萎缩→更招不起人”的恶性循环。而求职者尤其是应届生、蓝领群体,本就处于信息劣势,如今又被平台算法筛选,只能看到付费岗位,难以找到真正匹配的工作,进一步加剧了“就业难”的认知偏差。
BOSS直聘或许忘了:平台的价值,永远建立在企业与求职者的信任之上。当招聘从“匹配人才”变成“比拼预算”,当岗位曝光从“看匹配度”变成“看付费额”,最终只会让企业反感、求职者失望,让本就脆弱的就业环境雪上加霜。就业不是平台的“摇钱树”,更不该成为被收割的“流量韭菜”。若平台继续沉迷于“竞招”收费,无视企业与求职者的真实需求,终将失去立足之本——毕竟,没有哪个行业,能靠透支生态的未来,实现长久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