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医疗装备层出,更多创新成果惠及百姓
“十四五”以来,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理事长侯岩介绍,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年复合增长率约10.7%,2024年市场规模达1.35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市场。
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已扭转“进口设备占高端市场90%”的局面。国产医疗装备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从跟跑转向并跑,部分产品实现领跑。
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共批准315件创新医疗器械,其中境内产品272个,占比高达86.3%。碳离子治疗系统、ECMO、人工心脏等尖端医疗装备技术相继实现国产化。
核心技术攻克,产品层出
在核心技术方面,我国医疗装备企业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全球首台相控阵CT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落成,标志着我国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相控阵CT采用全新的成像方式,突破传统CT技术框架。它创造性地采用整环探测器阵列与分布式X射线源阵列的电子控制系统,通过精密时序脉冲曝光替代机械旋转结构。
纳米维景首席科学家曹红光介绍说,这一技术成功突破制约CT扫描速度的物理限制,相较传统螺旋CT实现空间分辨率提升64倍,时间分辨率提升3倍,实现单次扫描信息量提升144倍的突破。
在介入诊疗领域,我国企业推出了包括“零噪声”高清低剂量成像、全景3D、集成式实时FFR和实时QCA、锥束CT定量灌注等在内的全球首创的介入诊疗十大创新技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滕皋军教授表示,DSA作为介入诊疗的核心设备,其技术发展长期滞后于CT、MRI等其他影像设备。
国产“零噪声”DSA的推出,标志着国产设备在图像质量、剂量控制、智能操作等方面已实现国际领先。
临床需求驱动创新
医工融合成为推动国产医疗装备创新的重要动力。随着健康诉求日益多样,越来越多“医工交叉”成果从实验室走进临床,为国产医疗器械创新按下“快进键”。
在北京协和医院,患者对着摄像头,在两个标记点间来回走三趟,机器便自动生成数据报告,其中包含步宽、步高、周期步速等运动学参数。
“对于复诊患者,医生往往只能凭主观感受评估病情变化,现在对照一个月前的测评报告,病情进展一目了然。”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朱以诚说。
这一突破得益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提供的深度视觉捕捉、AI算法等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预警与辅助诊断产品相继转化落地,目前已获7项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在500多家医疗机构应用部署。
为打通临床需求、技术研发、产业转化的链条,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2020年孵化成立北京中科睿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搭建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桥梁。目前,公司已与近百家医院达成科研合作关系,建立了十余种细分产品管线。
提升服务水平,改善就医体验
国产医疗装备的创新突破,最终受益的是广大患者。近五年来,一大批先进医疗装备应用于临床,让诊疗服务更微创,更安全,患者的就医体验不断改善。
在天津市肿瘤医院手术室内,主任医师于海鹏通过国产研发的C550经皮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9秒内为患者实现单针穿刺。只见他操纵机械臂,在CT实时影像导航下,穿刺针以亚毫米级精度抵达病灶。
植入式脑起搏器曾被外国企业垄断。国产企业在远程程控、变频刺激等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自主研发突破。儿童癫痫减缓发作、帕金森患者减轻震颤……众多病患通过国产脑起搏器改善了症状。
类似的场景,正在全国多地医院上演。一批医疗装备“中国方案”投入临床应用,不仅提升了手术精准度和安全性,也缓解了医生工作压力,让患者享受更微创、更安全的诊疗服务。
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设备更新改造等项目持续推进,基层医疗设备条件显著改善,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落地。国产医疗装备的“新突围”,让更多群众切实享受到医疗科技发展带来的民生福祉。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表示,“十四五”期间,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在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方面勇攀高峰。卫生健康科技整体实力持续提升,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国产医疗装备的崛起,不仅体现在技术指标的提升,更体现在对临床需求的精准响应和对患者体验的细致关照。
随着更多创新成果涌现,国产高端医疗装备将继续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