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杨振宁是怎么向美国人介绍中国的

【本文由“继续等待”推荐,来自《54岁杨振宁在纽约毛主席追悼大会上的讲话(全文)》评论区,标题为继续等待添加】

  • 江渚渔樵
  • 能不能发杨振宁先生70年代第一次回国后,在美国一所大学发表演讲的全文,那才是历史的。

1971年,那时候的中国对于大多数西方人来说,是一个既遥远又神秘的地方。

由于长达二十多年的隔绝,西方媒体上的中国,形象很单一,甚至有些古怪。

就在那年,一位世界级的大人物,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回到了他阔别二十六年的故土。

他这次回去,不仅仅是探望生病的父亲,更像是一个带着疑问的观察者,想亲眼看看,这个新中国到底变成了什么样子。

等他回到美国,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做了一场演讲,把他这四个星期的所见所闻原原本本地讲给了美国人听。

这场演讲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因为它揭开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外界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他们想象的中国。

杨振宁在演讲的一开始就说,这次回国,最大的感触,也是最让他觉得中国人值得骄傲的,是一种“精神”。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空,但通过他讲的一个个小事,就变得特别具体。

他说,他在中国期间,无论是在大学食堂还是工厂食堂吃饭,都觉得伙食比美国大学的食堂要好。

这让在场的美国听众都笑了。

大家可能觉得奇怪,七十年代的中国经济条件并不好,怎么可能吃得比美国还好呢?

杨振宁后来自己分析,他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这背后,是一种叫做“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在起作用。

在当时的环境里,一个厨师如果饭菜做得不好吃,大家就会批评他,认为他没有尽到“为人民服务”的责任。

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要求,而是一种社会性的评价标准。

所以,厨师们会想尽办法把饭菜做好,这不仅是他的工作,也是他个人价值和荣誉感的体现。

这种精神,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本来也和很多西方人一样,以为在这样一个强调集体和奉献的社会里,人们的生活一定是紧张、压抑,没有什么笑容的。

可他亲眼所见,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他去老家合肥的一家纺织厂参观,当他向厂里的负责人提问题时,围在他身边的十几个工人你一言我一语地抢着回答,气氛特别轻松活跃,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自然而然的兴奋和自豪。

这让他感到很惊讶,后来他想明白了,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为了一个更大的、共同的目标在奋斗时,他所获得的满足感和驱动力,是单纯的金钱无法给予的。

这种精神状态,让整个社会都展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风貌。

作为一位顶尖的科学家,杨振宁对中国的教育和科研状况自然格外关注。

而他看到的,可以说是一场彻底的变革。

他回到了自己当年的母校,北京三十一中。

他发现,学校的教育观念已经完全变了。

不再是培养那种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而是强调理论和实践必须紧密结合。

怎么结合呢?

学校直接和工厂挂钩。

他亲眼看到,一群初中生在给一家汽车厂整理电线,他们干得热火朝天,为了提高效率,还自己琢磨出了新的捆线方法。

还有的学生,用实验室里简单的镜头和几块木板,居然自己动手造出了一台照相机,还用它来拍摄和制作印刷电路板。

这种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让他印象非常深刻。

大学的变革就更大了。

他重访了自己从小长大的清华大学。

他了解到,当时大学的招生方式非常特别。

一个年轻人中学毕业后,不能直接考大学,而是要先到工厂或者农村去工作两三年。

在这期间,如果他表现好,思想进步,得到了周围工友或者社员们的一致认可和推荐,才有机会被选送到大学去读书。

这种方式选拔上来的学生,学习动机都特别强。

他们知道自己上大学的机会来之不易,是大家伙儿把自己送来学习的,所以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学好本领,将来回去建设自己的家乡和工厂。

当然,这也给教学带来了一些挑战,因为学生们的知识基础不一样,教授们需要不断调整教材和教学方法。

他见到了一位老同学,著名的物理学家黄昆教授。

黄教授告诉他,自己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办公室里看书写论文,而是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半导体工厂里,和工人们一起干活。

他说,以前半导体对他来说只是纸上的公式和理论,现在亲眼看到它是怎么被一步步制造出来的,感觉完全不同,这让他讲起课来也更能说到点子上。

如果说教育上的变化还主要是思想和方法层面的,那么杨振宁在中国医院里的见闻,则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视觉和思想冲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