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身”失败,良品铺子还能翻身吗?
近日,零食江湖再起波澜。
“高端零食第一股”良品铺子的“卖身”案,在10月16日晚间迎来了阶段性结果。良品铺子发布公告称,与长江国贸签署的《股份转让协议》因“生效条件未能全部成就”而终止。
四年前,良品铺子一度市值高达340亿元,股价突破85元,被资本视为“零食界的星巴克”。如今,它市值仅为50亿元,不足当年的七分之一,营收承压、利润转亏、竞争失速。试图与国资“联姻”,却又惨遭跳票。为何良品铺子必须寻求卖身?340亿神话为什么无法延续?
良品铺子这场“卖身”风波,从一开始就透着一股罗生门的意味。
今年7月,公司连发多则公告,
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武汉市国资委,预示着武汉市国资委即将入主。长江国贸将以每股12.42元的价格,从控股股东宁波汉意及一致行动人“良品投资”手中接过21%的股份。
按照原计划,交易完成后,长江国贸将取代宁波汉意成为第一大股东,创始团队将让出控股权。
然而,就在这看似板上钉钉的交易前,市场却爆出宁波汉意曾与另一国资——广州轻工签署过类似的股份转让协议,价格同样是每股12.42元。然而,在协议尚未实质推进时,宁波汉意却选择了长江国贸,这直接导致了广州轻工的不满,所以,广州轻工一纸诉状将其告上法庭,索赔近10亿元。
两次国资抛出的橄榄枝,价格并无二致,为何良品铺子却在其中反复横跳?财新网文章指出,“良品铺子股权出售因创始人之间难以达成一致,再度横生枝节”。
对比两次交易,价格显然不是良品铺子“转向”的核心原因,而是创始团队的分歧。
这场看似“双向奔赴”的合作,最终还是因“生效条件未能全部成就”而黯然终止。
当创始人团队无法形成统一的意志,对外谈判的筹码便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导致决策的反复与失误。这种内部的“左右互搏”,无疑为这场国资“联姻”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创始人之间的分歧,不仅可能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战略摇摆不定,更会在关键时刻,成为阻碍交易成功的“暗礁”。
控股权不变,救援落空,而且广州轻工的诉讼仍在进行,这是否会成为创始人团队“和解”或“彻底决裂”的催化剂?这无疑是良品铺子未来走向的一个巨大变数。
市场普遍认为,良品铺子最终选择武汉国资,更多是基于供应链协同、地方政策支持及长期战略发展的综合考量。正如长江国贸在公告中所言,其“认同上市公司价值并看好其未来发展前景”,拟通过取得控制权,充分发挥自身在供应链综合服务、国际及国内贸易、现代仓储物流等领域的优势,为良品铺子的转型发展全面赋能。
这场被给予厚望的国资救援,本是良品铺子“破局”的转折点,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最终化为镜中花、水中月。
“高端”光环褪色,急需“输血”2020年2月,良品铺子顶着“高端零食第一股”的光环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上市当年,股价最高突破85元,市值更是一度冲破340亿元,风光无两。但如今,宁波汉意为何急于为良品铺子寻找“接盘侠”?
花无百日红,如今的良品铺子,深陷泥沼。财报显示,良品铺子的营收和净利润数据皆不尽人意。2020年至2024年,营收在短暂增长后迅速下滑,净利润更是从3.44亿元一路狂泻,2024年已录得-4610.45万元的亏损。2025年上半年,良品铺子营业收入28.29亿元,同比下降27.2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355.31万元,同比下降491.59%,整体经营形势仍然严峻。
良品铺子在财报中将营收变动归因于产品优化调整、部分产品售价下调、门店结构优化、主动淘汰低效门店以及平台流量下滑等因素。长期以来,良品铺子以“高端零食”为定位,客单价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在近些年消费市场“极致性价比”浪潮下,这一定位反而成为发展阻碍。当市场风向从“消费升级”转向“消费降级”,良品铺子的高端定位,反而成了“皇帝的新衣”。
为应对市场变化,良品铺子于2023年启动重大战略调整,掌舵人杨银芬对300余款核心产品实施平均22%的降价措施,最高降幅达45%,试图通过“以价换量”抢占性价比市场。然而,从结果来看,降价策略并未能改善营收,反而让品牌形象陷入模糊地带。
高端消费者因降价质疑品质,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又对其“性价比”缺乏信任。这就像当年诺基亚面对智能机浪潮,迟迟不肯拥抱安卓,最终错失良机。良品铺子的“以价换量”,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左右互搏”,两头不讨好,反而加剧了内部的“内耗”。
随着零食量贩行业崛起,万辰集团和鸣鸣很忙等头部玩家快速跑马圈地,形成双强争霸的格局;此外,三只松鼠、盐津铺子等传统品牌也通过低价折扣入局,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在业绩持续承压的背景下,大股东已开始加速“出货”。除了控股股东宁波汉意寻求转让控制权,陪伴良品铺子成长十余年的今日资本等机构股东也开始持续减持。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良品铺子大股东达永有限公司2025年拟减持套现1.67 亿,2024年多次减持已累计套现超3亿。这无疑是市场对良品铺子未来信心不足的信号。
从“内卷”到“内省”,寻找破局之道对于良品铺子来说,如今面临的,无疑是一场比任何时候都更艰难的“硬仗”。与京东外卖入局时,以“品质”为突破口,重塑行业规则不同,良品铺子需要面对的是自身战略定位的迷失、外部市场的“内卷”,以及内部的“内耗”。
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那些在互联网浪潮中,未能及时转型而逐渐掉队的传统巨头。它们并非不够努力,而是未能看清时代大势,未能及时调整自身的“履约思维”。
为了自救,公司提出“品质食品+品牌引领+生态经营+以人为本”的战略。启动“寻味中国好原料”计划,深入各大优质产区,建立溯源体系,推出安格斯牛肉脆片、香酥龙虾尾等爆款产品。渠道方面,关闭低效门店,通过抖音、美团精准引流,二季度团购销售同比增长近13%。公司试图通过供应链优化和产品创新寻找新的突破口,但这些远远不够。
无论是外卖还是零食,生意的核心都不是流量思维,而是履约思维。能做好履约是很难的。
对于零食行业而言,履约体现在对产品品质的把控、供应链的效率、渠道的布局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洞察。良品铺子曾经凭借“高端”的品质履约能力赢得市场,但在“极致性价比”的冲击下,其履约体系似乎出现了错位。
良品铺子长期依赖代工模式,自建产能不足30%,供应链与成本优势相对不足。红海竞争日益明显,单纯依靠高端定位赢利,无异于逆流而上。核心品类坚果和肉类零食分别下滑14%和24%,产品同质化问题凸显,市场话语权被稀释。
内部的分歧,也战略落地的最大障碍。当企业内部无法形成合力,外部的任何战略调整都可能事倍功半。
如今,国资入主计划的终止,让良品铺子的转型之路更添变数。站在这一关键节点,良品铺子能否从创始人分歧的泥沼中走出,重新凝聚力量,找到新的增长逻辑,重塑品牌价值?
这需要它像当年苹果公司在乔布斯回归后,敢于“壮士断腕”,重新定义产品和市场;也需要它像华为在汽车行业,创造出新的增长秩序,从品质出发,释放行业潜力。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内部的统一与战略的清晰。
良品铺子的困境,是整个消费升级时代背景下,品牌如何适应市场变化的缩影。在“内卷”与“过剩”的时代,品质、创新和效率是破局之道,但这一切都建立在企业内部的团结与战略的清晰之上。
良品铺子需要先解决内部的“病灶”,才能真正谈及外部的“救赎”。时代命题之下,良品铺子最终会给出一份怎样的答卷?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