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下半场,宁波银行拿什么赌明天?
在金融科技浪潮席卷银行业的今天,城市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挤压。当宁波银行交出营收371.60亿元、净利润147.72亿元的"成绩单"时,资本市场却展现出耐人寻味的反应,股价在业绩公布后不涨反跌,三日累计跌幅达4.2%。这种"利好出尽是利空"的市场表现,与表面亮眼的财务数据形成了鲜明对比。
几乎在同一时间,上海银行宣布其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交易额突破千亿元,江苏银行则发布了首个基于人工智能的产业金融风控系统。这些动态无疑给宁波银行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在城商行竞相转型的赛道上,暂时的利润领先并不能保证长远的竞争优势。
更值得玩味的是,2025年银保监会明确要求城商行"回归本源、聚焦主业"。这一政策导向,恰恰击中了宁波银行的软肋,其近年来快速扩张的跨区域业务和多元化布局,正面临重新评估的风险。
对公压舱,财富起航
宁波银行之所以能在全国那么多城商行里做得特别出色,关键就在于业务结构非常清晰,而且一直很聚焦。
从收入上来看,对公业务始终是它最稳的一块“压舱石”。光是2025年上半年,对公贷款带来的利息收入就占了总利息收入的六成以上,这个比例明显高于上海银行的45%和江苏银行的50%。能取得这样的优势,是因为宁波银行长期以来深耕本地优势产业,比如制造业和外贸业,积累非常深。还围绕“科技+行业”打造了专门的风控模型,从而能够把信贷资源更精准地投放到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制造企业手中。
除了对公业务,财富管理也成了宁波银行越来越重要的利润增长点。2025年上半年,这块业务的中收达到4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占到非息收入的35%。相比之下,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同期的财富管理中收分别只有28亿元和22亿元。这个成绩不是偶然的,早在2020年,宁波银行就启动了“大财富管理”转型,一方面搭建了线上线下联动的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引入了AI投顾、智能客户画像这些技术手段,把服务范围从企业主进一步扩大到了个人高净值客户。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的业绩发布会上宁波银行曾放话:“未来五年,财富管理收入要占到全行收入的半壁江山。”这个目标可以说相当激进,虽然显示出管理层的决心和野心,但也让一些市场人士担心:如果资源过度向财富管理倾斜,会不会反过来挤压传统的信贷业务呢?
“三明治”困境
在城商行这个圈子里,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可以说是宁波银行最合适的两个比较对象。上海银行坐拥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理优势,在跨境金融和投行业务方面很有特色,不过零售业务相对薄弱,客户活跃度不太高。江苏银行则背靠江苏这个制造业大省,在对公业务上规模很大,但数字化转型脚步偏慢,线上渠道的竞争力也有待提升。相比之下,宁波银行在零售业务和科技应用上有一定优势,这使它在长三角地区的竞争里稍微领先一点,但从整体规模和资金实力来看,还是不如上海银行。
另一方面,宁波银行还得面对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降维打击”,这是个不容忽视的挑战。比如招商银行,作为“零售之王”,品牌响、科技强,正在不断向三四线城市渗透,抢走不少优质小微客户;而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和投行业务上布局早、根基深,对公客户的忠诚度非常高。这些股份制银行不仅资金成本更低、品牌更有号召力,网点覆盖全国,产品种类也更全。宁波银行虽然能依靠灵活的打法在局部市场跟它们周旋,但长期来看,如果跳不出区域的限制,发展空间只会越来越窄。
具体到业务层面,宁波银行的突围其实并不轻松。就拿财富管理来说,虽然用高激励政策推动了销售,但产品主要还是靠代销,自己研发和投资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有些客户反馈,他家的理财产品收益波动比较大,跟招商银行像“朝朝盈”那样的明星产品比起来,吸引力没那么强。
另外,虽然在科技上持续投入,可重点大多放在渠道建设上,核心的风控系统和数据管理仍较多依赖外部合作。比如2024年,就曾因为某款线上贷款产品出现风控漏洞,导致不良率短时间内明显上升,这也暴露了它在自主风控能力上的不足。
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这块,宁波银行确实组建了专业的行业服务团队,有一定优势。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持续,不少制造业客户经营困难,导致贷款逾期的情况有所增加。到2025年6月底,该行制造业贷款的不良率比年初上升了0.2个百分点,虽然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这个趋势确实值得警惕。反过来看,上海银行通过加强抵押物管理和与政府合作分担风险,资产质量更加稳定;江苏银行则借助“产业链金融”模式,把风险从单个客户分散到整个链条上,效果也不错。
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宁波银行的整体战略方向,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层来主导和塑造的。董事长陆建强从2019年上任后,就大力推动“大零售+数字化”转型,确实在短期内拉动了利润。不过,在另一头的对公业务上,高管团队的战略却显得有些摇摆。虽然2024年提出了“对公重启计划”,但因为资源没给足,实际推进速度很慢。
面对增长乏力的问题,宁波银行现在把产业金融当成突破口,重点押注在智能制造、跨境电商、港口物流这些本地优势产业上。到2025年上半年,产业金融贷款余额突破600亿元,同比增长25%。在宁波舟山港、浙江自贸区这些区域,它还通过“链式金融”绑定核心企业,做出了一些成绩。不过产业金融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对行业的理解深度和风险定价能力要求非常高,而且还容易受到地方政策和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此外,产业金融还很消耗资本。2025年上半年,宁波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掉到了9.2%,已经接近监管红线。市场普遍预计它一年内得靠发可转债或永续债来补血,不然业务扩张就可能受限。而同期上海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11.5%,江苏银行也有10.8%,这两家明显在资本韧性上更强一些。
当然,宁波银行仍有翻盘的机会。长三角一体化和浙江建设“数字经济第一省”的政策红利,为它提供了不错的土壤。如果能在政务金融、跨境金融这些领域跟地方政府深度合作,说不定能打开新局面。其次宁波银行的零售业务的底子也不错,私行客户数每年还保持20%的增长,这仍是它的核心优势。但最终能否在资本见底之前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能否在传统业务衰退之前建立起新的增长引擎,将真正决定未来的命运。
结语:
在中国银行业的转型浪潮里,宁波银行凭借出色的业绩,一次次证明了城商行不光有潜力,也具备很强的韧性。不过,金融行业的竞争从来不是短跑冲刺,而是一场考验耐力的马拉松。利润高,未必代表模式健康;科技用得炫,也不等于能力扎实。
假如宁波银行能够真正把技术融入到产业运行的脉络中,把风控能力贯穿到不同经济周期的深处,它就有机会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但如果它继续在规模扩张与风险控制、资源投入与产出回报之间摇摆不定,那么在不远的将来,可能就会陷入“增长停滞、风险暴露”的困境。说到底,银行的本质是经营风险,而技术的意义,终究是服务于人、赋能于人。
进入数字金融的下半场,宁波银行需要回答的,已经不仅是“怎么赚钱”,更是“怎么持续、稳健、负责任地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