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局下,普京的 “牌局” 与俄罗斯财政危局:“稳操胜券” 的假象
俄乌战局下,普京的 “牌局” 与俄罗斯财政危局:“稳操胜券” 的假象
撰文:雅礼学人
2025年10月21日星期二
2025 年 10 月 17 日的白宫会晤,本应是乌克兰寻求盟友支持的关键场合,最终却沦为一场充满荒诞与施压的 “训话现场”。泽连斯基怀揣着获取 “战斧” 导弹援助的期待而来,满心以为能与美方敲定 “平等合作” 的军事支援方案 —— 毕竟乌克兰前线的无人机战力正盛,与美国的先进武器形成优势互补本是顺理成章。但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特朗普全程以训斥姿态相待,不仅频繁爆粗口,更在泽连斯基试图用前线地图解释战局时,直接将地图扔到一边,不耐烦地表示 “这条红线,我甚至不知道那是哪里”。
更令人震惊的是,特朗普几乎逐字逐句复述了前一天与普京通话的内容,反复强调 “普京说了,这场冲突只是特别行动”,并直白地向泽连斯基下达最后通牒:要么将整个顿巴斯地区拱手让给普京换取停火,要么面临 “被俄罗斯摧毁” 的结局。这场本应彰显盟友情谊的会晤,俨然变成了特朗普替俄方传话的 “逼降现场”。而特朗普如此底气十足地偏袒俄罗斯,核心逻辑无非是:俄罗斯已在战局中胜券在握,乌克兰除了割地求和别无选择。
但这一看似 “一边倒” 的判断,完全无视了俄罗斯光鲜表象下的致命隐忧。面对特朗普 “24 小时结束冲突” 的高调宣称,普京表面始终维持着久经沙场的从容与沉稳,仿佛一切尽在掌控。可事实上,俄乌冲突的走向早已不取决于地缘政治的话术博弈,而是被俄罗斯濒临崩塌的财政状况悄悄改写。特朗普所渲染的 “俄方胜势”,不过是财政危机掩盖下的虚幻假象。
财政窟窿:俄罗斯地方财政的崩塌
(一)数据直击财政惨状
俄罗斯权威机构 Expert RA 的审计数据,精准剖开了其财政体系千疮百孔的真相。在拥有百万人口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大区,账面仅剩 5000 万卢布储备金,仅够支撑 3 天的基本开支,犹如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卡尔梅克、伏尔加格勒、别尔哥罗德等地的储备金占比均不足 0.1%,已然站在破产悬崖的边缘。
更令人揪心的是,乌里扬诺夫斯克、伊尔库茨克、摩尔曼斯克等地区的储备金仅能维持 1-2 天运转,新西伯利亚、图拉等曾经的 “经济重镇” 也只剩 5 天 “余粮”,昔日经济荣光早已被财政阴霾吞噬。
从全国维度看,2025 年上半年地区赤字已达 3978 亿卢布,至 9 月底这一数字飙升至 7248 亿卢布,短短三个月涨幅近 82%。其中 67 个地区在上半年陷入 “财政休克”,经济活动近乎停滞;53 个地区剔除通胀后收入实质缩水,民众生活水平持续下滑,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这组冰冷数据的背后,是俄罗斯联邦预算的持续失衡。根据普京 2024 年底签署的预算法案,2025 年联邦预算支出高达 41.469 万亿卢布,较收入多出 1.173 万亿卢布,赤字占 GDP 的 0.5%,而 2027 年赤字占比将进一步攀升至 1.1%。更关键的是,2025 年国防开支激增至 13.5 万亿卢布,较 2024 年暴涨近 30%,军事开支的持续加码正不断挤压民生与经济发展的资金空间,让本就脆弱的财政体系不堪重负。
(二)经济学家预警
俄罗斯经济学家娜塔莉亚・祖巴列维奇的警告如警钟长鸣:“地区预算的情况很严重,到年底只会恶化,12 月政府合同付款的激增将加深短缺。” 这一预判绝非危言耸听 —— 随着战事延续,军事装备采购、士兵薪酬发放等开支持续扩大,而 12 月集中支付的政府合同款项,将让本就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届时,更多地区可能因资金断流陷入瘫痪,社会秩序也将面临严峻考验。
连锁反应:民生沦为牺牲品
(一)医疗教育被削减
财政危机的风暴中,医疗与教育首当其冲成为牺牲品。以伊尔库茨克地区为例,2025 年 9 月的预算调整直接削减 49 亿卢布医疗教育资金,导致当地医院设备老化无法更新、药品供应频频告急,患者难以获得及时治疗;学校则面临教学设施陈旧、师资流失的困境,孩子们的教育质量被严重拖累。当战场需求不断挤压民生资源,病床与课桌的减少正在透支这个国家的未来根基。
(二)教师薪水遭克扣
在 12 个俄罗斯地区,教师群体的权益同样受损,辛勤付出换来的却是薪水被克扣的结局。作为知识传承与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教师的收入保障直接关系到教育体系的稳定。而财政危机下的待遇缩水,不仅让教师群体心寒,更动摇了教育公平的基础,对国家长远发展构成隐性打击。
(三)疯狂 “开源” 举措
为填补财政窟窿,多地政府采取的 “开源” 手段更像是对民众的变相盘剥。雅罗斯拉夫尔、乌里扬诺夫斯克等地向中小企业大幅加税,本就在市场竞争中艰难求生的小微企业雪上加霜,减产、裁员甚至倒闭成为常态;奥伦堡、新西伯利亚等地则酝酿提高车辆税,让普通通勤族的生活成本显著增加。当街边小店因加税关门、民众因增税降低生活质量,战争带来的财政压力正通过层层传导,转化为社会不稳定的隐患。
乌俄对比:国际支持的天壤之别
(一)乌克兰的 “国际金主团”
与俄罗斯的财政困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乌克兰持续获得国际社会的强力支援。在 2025 年 10 月的乌克兰防务联络小组会议上,西方盟友新增超 10 亿美元援助,其中 4.22 亿美元注入 “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 机制,7.15 亿美元专项支持乌国内军工生产,涵盖无人机、电子战系统等关键装备。
长期支援更显力度:美国 610 亿美元军援法案已落地实施,为乌军提供先进防空系统、导弹、坦克等全套装备支持;欧盟启动 500 亿欧元重建基金,用于修复基础设施与扶持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复 156 亿美元贷款,助力乌克兰维持财政运转;日本追加 47 亿美元支援,瑞典更承诺 2026 至 2027 年间提供 80 亿美元安全援助。此外,西方正推进将冻结的 3000 亿美元俄罗斯资产转化为对乌援助,让乌克兰获得持续作战的资源保障。
(二)俄罗斯的孤立与困境
俄罗斯则在国际制裁中陷入融资绝境。西方的全面制裁覆盖金融、能源、贸易等核心领域,俄罗斯银行被排除在国际金融体系之外,企业难以获取国际贷款,国际贸易严重受阻。为缓解压力,俄罗斯曾试图在中国发行熊猫债券,但中国投资者对西方次级制裁风险与俄债券信用度充满担忧 —— 战争与制裁下的俄经济衰退,让债券违约风险陡增,相关计划进展缓慢,融资之路步履维艰。评为3A级别的美女没有成为中国投资者的心动女生。
普京的 “救命稻草” 与战争天平的倾斜
(一)普京的和谈期望
特朗普与普京通话后迅速转向 “逼乌割地”,让普京似乎看到了通过 “交易” 结束战争的希望。这位宣称掌握 “独特交易艺术” 的美国政客,不仅拒绝向乌克兰提供 “战斧” 导弹,更计划绕过泽连斯基与普京在布达佩斯举行双边会晤,企图直接敲定冲突结局。普京对此或许抱有期待:希望借助特朗普的压力迫使乌克兰接受领土条件,从而摆脱战争带来的财政消耗。
但这种期待本质上是国力见底的无奈之举。当地方财政濒临崩溃、民生资源被军事开支挤压殆尽,俄罗斯已难以承受长期战争的消耗。将和谈希望寄托于外部势力的 “交易”,恰恰暴露了其财政支撑力不足的致命短板。
(二)战争天平的决定性因素
如今的俄乌战场,早已不是战壕里的兵力对抗,而是财政实力的终极较量。俄罗斯的国防开支虽在 2025 年增至 13.5 万亿卢布,但地方财政的崩塌意味着军事投入难以持续 —— 当阿尔汉格尔斯克这样的大区连 3 天开支都难以覆盖,前线的武器补给、士兵保障更无从谈起。卢布账户的告急警报,比任何军事宣言都更能说明问题。
反观乌克兰,仅 2025 年 10 月就获得超 10 亿美元新增援助,加上美国、欧盟的长期支援与 IMF 的贷款扶持,其战场消耗能得到持续补充。瑞典承诺的 80 亿美元长期安全援助,更让乌克兰获得了长期作战的资金保障。这种 “一边失血、一边输血” 的财政对比,正在悄然逆转战场态势。
(三)帝国财政雪崩的危机
俄罗斯的财政困局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其引爆的后果不仅关乎战争走向,更可能动摇国家根基。若国防开支持续挤占民生与经济资源,地方财政崩溃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可能引发企业大规模倒闭、失业率飙升等连锁反应,最终激化社会矛盾。历史早已证明,财政雪崩往往是政权动荡的前奏,俄罗斯正面临着战争消耗与内部稳定的双重考验。特朗普在白宫会晤中替普京传递的 “胜券在握”,终究只是忽视经济基本面的政治话术。当地方财政连日常运转都难以维持,当民生资源被战争消耗殆尽,当国际融资之路布满荆棘,普京的 “牌局” 早已因财政底牌的耗尽而岌岌可危。这场冲突的终局,或许不会由战场的枪炮决定,而是由俄罗斯财政账本上不断扩大的赤字数字给出答案。
注:本文主要经济数据来源于《莫斯科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