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14年的京阿尼荒诞“续作”,笑着笑着就流下眼泪
作者 / 过敏原编辑 / 轻舟 排版 / Rinz
“它不再强调奇迹,而是将目光投向日常本身:不是非要发生什么才值得记录,而是相信平凡生活本身就有意义。”
2025年夏季,京都动画在火灾后推出的第一部全新改编动画《小城日常》(City the Animation)如约而至。作为漫画家新井圭一的另一部代表作,《小城日常》也被视为2011年经典动画《日常》的精神续作。
虽然它不叫《日常》,也没有主角相生祐子标志性的夸张呐喊与炸裂电光,但熟悉的角色组合与构图,荒诞又平静的剧情,极具魄力的演出,一切似乎未曾远去。《小城日常》用一种更松弛、更漫不经心的方式,再次诠释了我们所熟悉的京都动画式荒诞。
《小城日常》全13集已于九月末完结。回顾近三个月的播出历程,不难发现,京都动画在这部作品中尝试着讲述怎样的一种荒诞又幸福的日常。
01《小城日常》的叙事基调与美术风格
《小城日常》采用了群像剧结构:没有明确的主角或中心视角,多个角色并行推进,各自拥有不同的生活节奏与小烦恼,彼此间偶有交汇。观众不会看到某个角色成为绝对的情感核心,而是在无数片段中,逐渐拼凑出一个“城镇(city)”的全貌——就像原作漫画中那幅标志性的四页跨页大场景图,密密麻麻描绘出城市每一个角落的生活切片。
《小城日常》的角色大跨页场景图
全剧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波动,而是用一种近乎随意的方式,把打工、上学、吃饭、闲聊等琐碎日常串联起来,作者本人说过,这是“一部在城市里大家随便过日子的漫画”。
它描绘的与其说是日常中的特别事件,不如说是真正的日常本身:没头没尾的谈话、没有结局的计划、看似无意义的小事……即使发生了冲突或高潮,也往往在下一秒被打断、转移或轻描淡写地带过,让观众不知不觉接受了它特有的叙事节奏。
在这样的节奏中,你会发现《小城日常》布满草蛇灰线:初看时许多片段似乎互不关联,角色们像是各自为战的孤岛,但随着剧情推进,观众会慢慢察觉它们之间被一个个细节巧妙连接。某个角色只是路过,可能就是另一段故事的转折点;上一部分的背景人物,或许就是下一部分的主角。这种看似散乱、实则缜密的叙事方式,也增强了观众对整个城镇世界的沉浸与认同。
第五集更是可以称之为神回,本集中、甚至几集之前的人物轨迹在这一集中汇聚收束在了一起。高达16000张作画在初看时直接击碎了笔者的防御,整个小镇几乎所有人都在田边家的招待会聚集,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把小镇的联系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南云打开门看到田边家招待会的场景
不过,这种密集的群像叙事也带来了一定的门槛:初登场角色非常多,关系错综复杂,在前几集中容易出现“记不住谁是谁”的观感障碍,尤其在缺少明显主角视角带领的情况下,对某些观众来说可能显得信息过载。
受动画集数限制——也可能是出于情节考虑——制作组打乱了部分漫画的顺序,也让一些角色提前登场,更增加了理解难度,这点在一二集尤其明显(也和单集监督有着脱不开的关系,这里不展开细说)。
但只要放慢脚步、接受它的节奏,便能体会到一种由碎片拼出的独特韵律,从这点也能看出制作组对漫画剧情的挖掘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在如此庞大的群像中,制作组也不忘补齐类似于“老婆婆如何来到田边家打败熊成为最后一层守塔人”之类的情节,制作组明显在很细致地为这个城镇的每个人增添血肉,这些事实上大部分观众都没发现的细节究竟效果如何,见仁见智,但是制作组的诚意可见一斑。
视觉上,《小城日常》的风格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与其说它延续了原作漫画的“绘本质感”(笔者认为漫画彩页的表现与其说是漫画更像绘本),不如说是动画一次大胆的视觉再造:高饱和度的背景配色、极具存在感的边缘线、平面化的画面构图,让整部动画在视觉上显得异常鲜亮甚至刺目。每一帧几乎都像是设计成壁纸一般的存在,构图精巧、色彩张扬。
《小城日常》从PV中就能看出的鲜明风格
这一风格的确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人美术监督山崎诗央里的主导思路(她同时也是本作片尾定格动画的创作者),她擅长以强烈的色彩与块面构成营造出别具一格的空间氛围。山崎诗央里赋予了本作一种极其鲜明的绘本感视觉语言,为角色的夸张表现提供了视觉上的放大器。
不过,这种风格并不讨好所有观众。第一集开播时部分观众就提出了“背景太亮”“配色太鲜艳”“有点看累了”等问题,也有观众担忧这套视觉系统是否能够支撑一整季动画的节奏。不过从创作角度看,它也正是《小城日常》希望传达的一种视觉态度——跳脱温柔写实,拒绝背景隐身,让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都鲜活、张扬、甚至是“吵闹”的。
这种风格是否成功也许因人而异,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让人一眼就记住了《小城日常》。
02延续与变化:它和《日常》到底像不像?
虽然《小城日常》并非《日常》的正统续作,但自宣布制作以来,它就被贴上了“精神续作”的标签。
这并非空穴来风:两部作品不仅都改编自新井圭一的漫画,在结构、题材和喜剧逻辑上也有着显著相似——荒诞设定与夸张演出间形成的反差效果;对无意义瞬间的精准捕捉;以及极具作者标签的经典三人组角色配置(甚至都设定了一个博士角色)。动画中,她们甚至一起出现在寺庙前,俨然在致敬《日常》的经典桥段,熟悉的观众难免会产生有一种回家了的错觉。
《小城日常》与《日常》中的寺庙片段
然而,错觉终归是错觉。《小城日常》并不是另一部《日常》,观众很快也会察觉其中的差异。
最明显的是节奏。《日常》是高密度段子流,一集几十个段子飞快推进,笑点和反转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而《小城日常》的节奏则更为松弛,更多聚焦在生活与小城中人与人的联系当中,相较于《日常》,《小城日常》每个片段都显得冗长而平缓。这种慢热的风格并非问题本身,但对习惯了秒抖包袱的观众而言,确实容易感受到笑点上的落差。
《小城日常》不再那么爆笑的原因或许还与作品底色的变化有关,与《日常》那种单纯热烈且毫无顾忌的喜剧氛围不同,《小城日常》所描绘的,是一种更“悲”的日常。
三人组之一的南云,嘻嘻哈哈的背后其实是靠打几份零工维持、连房租都交不上的窘迫生活。校园组两位少女茉莉和小悦看似无厘头轻松欢乐,实则小悦要转学的阴霾一直笼罩在两人头顶。至于作品被腰斩眼泪掉个不停的作家鬼鱼糕,更像是原作者新井圭一自己的映射——在现实中,《小城日常》这部漫画诞生之初就在作者对生活充满迷茫之时,这份创作与生活交织的不确定性,也悄然渗入了动画的情感纹理。
得知小悦要转学,茉莉躲在南瓜头下强忍眼泪,每次重看都会看哭笔者
因此,《小城日常》虽然仍保留了新井作品中荒诞和无厘头的段子结构,但其背后情绪并不完全是轻盈明快,而是透出一种微妙的忧郁与倦感。它描绘的不再是远离社会的青少年校园故事,而是生活中正常的荒谬——一种你我都熟悉的混杂状态:贫穷、迷茫、焦虑、分离,但也有坚持、调侃、小确幸与温柔支撑。看似松散琐碎的段落,其实是在铺就一种极具共鸣的城市生活拼贴:它不再是那个爆笑连发的节奏奇迹,但却以另一种方式,投射出了我们真实日常的情绪碎片。
另一方面,《小城日常》的群像结构在情绪表达上更加克制。不同于《日常》中角色的张力极强、几乎自带笑点光环的神级组合,《小城日常》中的人物性格更贴近普通人,也更平淡。面对这样的《小城日常》,京都动画的演出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日常》在演出上的夸张程度堪称过火艺术,每一秒都能剪出短视频的节奏感,也正是疫情期间短视频的迅速崛起,让《日常》时隔多年之后再次戳中大家的笑点,让这部日常系的巅峰之作被更多人看见。
反观《小城日常》,节奏的精准性稍显不足的缺点没能被精美的镜头与张力十足的作画完全掩盖,这点在动画的前两集尤为明显。在原作本就结构松散、节奏偏慢的前提下,动画似乎还没找到最合适的转译方法,不少本应制造笑果的场景,缺乏有效的打击感。
然而只要适应了第一二集的节奏,观众很容易就能发现《小城日常》的追番体验是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第四集人物线在这个不大的小镇收束重叠,前面埋的小彩蛋伏笔回收让人忍不住感叹原来如此;第五集更是直接起飞,评论区直接戏称完播率百分之八百,一集更比六集强,最多的时候直接分裂出了九块屏幕,八岐大蛇来了都得再长一个头……
第五话中分裂成九块的屏幕
直到分裂的屏幕重新收束回一个,南云的一句“算啦,不去想那些复杂的事了,去白吃白喝吧”再一次把大家带回了这个小城,ED甚至补全了漫画中未解释的田边家为什么会有招待会的原因(动画组通过与作者的沟通完善了这个构想),与第一集开头看似毫不相关的神话传说遥相呼应,动画组也在用动画的方式阐述漫画的核心: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的联结才产生了“小城”。
第五话末尾南云打开门从震惊到释然,旁边站着的是徒手爬塔的泉和子
在后续的集数中,《小城日常》更是创造了一系列名场面:茉莉在小悦坦白要分离后一直插科打诨看起来毫不在意,南瓜头套下却早已泪流满面;本官警官靠钢铁意志硬抗魅惑技能(最后还是没抗住);长镜头下的小城赛跑,2D作画配上3D运镜疯狂炫技……有笑点有泪点又有超夸张作画,每一集都有新的创造,给观众带来新的乐趣,追番体验毫无疑问是今年七月番中最独特的一档。
而在最后一集中欢乐的包饺子情节评论更是两极分化严重,喜欢的对这种天马行空的一言不合就唱歌的剧情爱不释手,称之为“最牛的结尾,不愧是京阿尼”,不喜欢的称之为“最大的败笔”“尴尬”“全程快进”,让这部番剧坐稳了电波系动画的称号:对上电波,就是神作。
《小城日常》最后一集的最后一帧
这一切,或许都说明了《小城日常》正在后疫情时代新的语境下寻找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当年《日常》刚播出时也并非一帆风顺,多年后却凭借短视频与口碑发酵成为经典,可能我们也需要再给《小城日常》一些沉淀的时间。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追番的近三个月里,笔者确实看到了京都动画所展现的朝气与野心,以及一次又一次不惜成本、极具魄力的演出尝试。
某种意义上,这就是《小城日常》——开篇或许显得模糊、节奏缓慢,但一旦进入状态,它带来的沉浸感和共鸣便细水长流,独一无二。它在硬核动画迷眼中可能不够利落、不够精确,却依然在用自己的节奏用心讲述日常。
火灾后的京都动画仍未停下尝试的脚步,观众也在重新适应这样一部“熟悉却又处处陌生”的作品。它不再是那个节奏精准、笑点密集、疯狂对电波的《日常》,但仍是一部值得理解与珍惜的作品。
03小城不大,藏着宇宙:对京都动画的一次内部回响
作为电波系作品,《小城日常》需要与观众去“对频”的同时,也在成为京都动画的一次自我对话。如果我们把它放回京都动画的创作谱系里看,不难发现《小城日常》也是一次来自创作者本身的自省与回应。
这并不是京都动画第一次描绘“日常”。从《轻音少女》《日常》到《小林家的龙女仆》(异世界日常怎么不算日常),京都动画始终保持着对“日常”这个题材的偏爱。区别在于,这一次的日常,不再是只在校园逃避现实的乌托邦,更像是在现实中寻找喘息的缝隙。
《小城日常》第一次选择直面现实生活中的烦恼,整部作品抽象脱线却又扎根在真实的日常中,在这一点上,它既是一次创作主题的推进,也是一种情绪方向的调整:从轻巧的青春幻想,迈向更具现实感、甚至带点丧气的成年人日常。
《小城日常》中创作了《沮丧先生》漫画的鬼鱼糕老师和编辑
从这个角度看,《小城日常》的诞生除了延续了创作上的风格,也在进行一次情感上的自我修复。
在纵火事件之后,京都动画不仅在物理层面经历了重建,更在精神与情绪层面经历了缓慢的回归。经历过集体创伤的创作群体,往往需要某种作品,作为重启节奏与情感信任的媒介,《小城日常》正好承担了这个角色:它不那么耀眼、不那么高举高打,却以近乎内向的方式完成了一次表达,向观众证明京都动画依然可以创作出那些天马行空、独树一帜的精彩作品。
这也许是为什么《小城日常》会成为京都动画火灾后推出的首部非续集作品,它标志着一个全新创作周期的开启,同时也显现出团队结构上的变化:监督石原立也与年轻制作班底的组合,标志着京都动画内部培养型人才体系的新阶段。
相较于其他动画公司依赖大牌外援的策略,京都动画始终坚持内部孵化,从演出助理、作画监督一步步往上提拔。这种体制为创作带来了稳定性和一致性,但也意味着在经历大规模人员流失后,他们必须面对一个更漫长的自我恢复期。
但笔者认为这正是《小城日常》故事背后最动人的地方:它像一个正在重新学习如何讲故事的创作者,试探着、缓慢地把“日常”重新拼好。在那看似无所事事的对话、在那过于鲜艳的背景与随性的构图中,也藏着一种不动声色的韧性——哪怕生活是杂乱的,也值得好好记录,哪怕重启很慢,也必须继续前进,哭泣的漫画家也有恢复连载的那天,火灾后的京都动画也要重整旗鼓面对新的作品。
就整体水准而言,《小城日常》并非京都动画作品序列中的巅峰,但它所展现出的探索姿态与制作热情,仍为行业与观众提供了一份信心。它证明了京都动画在火灾之后依然能够拓展题材、更新语法,并在新一代制作班底的尝试中寻找新的表达路径。番剧之外,官方网页与线下联动的投入也显示出他们在作品之外营造氛围的努力,这种认真态度让《小城日常》不仅仅是动画中的舞台,而是一种可被观众共享的生活体验。
《小城日常》网页的彩蛋,整个网页都非常有趣
网址https://city-the-animation.com/
小城日常里,藏着的不只是角色的喜怒哀乐,也藏着创作者的悲喜与重启:它既是对“日常”这一题材的守护,也是一次属于京都动画自己的低声独白。
04结语
《小城日常》并没有试图成为《日常》的续篇,它没有延续密集的段子和神来之笔的反转节奏,而是选择用脑洞和演出制造惊喜。它不再强调奇迹,而是将目光投向日常本身:不是非要发生什么才值得记录,而是相信平凡生活本身就有意义。它描绘的,是我们逐渐长大、逐渐理解生活不易之后,还愿意笑着继续的样子。
这不是另一个《日常》,但它依旧属于那个温柔又耐心的京都动画。在所有喧嚣褪去之后,它轻声说:我想了一下,其实每天都挺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