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产险合规困境:多层级负责人同罚,三类问题成“顽疾”

近年来,随着保险行业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产险”)作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非但没有展现出应有的合规标杆作用,反而深陷一系列合规丑闻之中,其多层级负责人的集体失守,引发了市场对平安产险内控机制的广泛质疑。

500

平安产险近期频繁曝出的行政处罚案例,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涉及层级广泛,从公司总部到省级分公司、中心支公司,乃至地市网点,无一幸免。高管、中层、基层,多个职能层级的管理人员均因违规行为受到处罚,这种“集体沦陷”的现象,在保险行业内实属罕见。

2025年8月15日,平安产险西宁中心支公司因“虚列费用”被青海金融监管局处罚款15万元,而同日,平安产险青海分公司更是因“财务数据不真实、利用开展保险业务为他人牟取不正当利益、未按照规定使用经备案的条款”等多项严重违规,被处以58万元的巨额罚款。这些案例只是冰山一角,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12月至2025年8月期间,平安产险及其分支机构因各类违规行为收到的罚单数不胜数,罚款总额惊人。

500

500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2024年12月23日的“鲁金罚决字〔2024〕76号”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平安产险因“内控管理不到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东监管局对其作出罚款30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与此同时,“鲁金罚决字〔2024〕77号”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徐某(时任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因“内控管理不到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东监管局对其作出警告并罚款10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500

高管层的失守,无疑给平安产险的合规形象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而多地分支机构的一线管理人员及更高职能层级人员也因违规行为频发,被处以警告和经济处罚,平安产险的合规管理体系似乎已形同虚设。

2025年7月2日,据“甬金罚决字〔2025〕42号”的行政处罚文书显示,平安产险宁波分公司因“虚构保险中介业务套取费用、财务业务数据不真实、给予投保人合同以外的利益、承保异地责任险业务”等问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对其作出警告,并处罚款80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500

与此同时,据“甬金罚决字〔2025〕43号”和“甬金罚决字〔2025〕44号”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两名时任平安产险宁波分公司副总经理也分别因“虚构中介业务套取费用、财务业务数据不真实、给予投保人合同以外的利益”“虚构中介业务套取费用、财务业务数据不真实、承保异地责任险业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对其作出警告,并处罚款14万元与8万元。

深入分析平安产险的行政处罚通报,不难发现,被监管点名的问题类型高度重合,主要集中在保险条款和费率使用不规范、费用列支不真实(或虚列)、财务及业务数据不真实三大类。这些问题并非新近出现,却在平安产险内部反复发作,成为制约其合规发展的“顽疾”。

条款与费率问题方面,多地分支机构因未按照规定使用经备案的条款和费率而受到处罚,监管措辞之严厉,表明问题判断标准已相当成熟和清晰。然而,平安产险却屡教不改,显示出其在条款执行上的严重疏忽。

费用列支问题更是触目惊心,“虚列费用”、“虚构中介业务套取费用”等行为频发,甚至已延伸至分公司副总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监管的穿透力和“零容忍”态度,未能有效遏制平安产险内部的违规冲动,反而暴露出其在资源配置和风控重点上的严重缺失。

财务及业务数据不真实问题,则进一步凸显了平安产险在数据管理和业务核算上的混乱。在高流量、高频次、高压考核的场景下,如车险等领域,数据真实性极易出现偏差。而平安产险作为行业巨头,其数据管理的失范,无疑会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如果说行政处罚是监管对平安产险合规问题的直接打击,那么客户投诉则是市场对其服务质量的间接否定。天眼查App显示,根据平安产险2024年度信息披露报告,全年共收到客户投诉397228件,其中由监管部门转办的投诉就达10097件。亿元保费投诉量高达123.43件/亿元,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500

从投诉类别来看,理赔纠纷占比高达69.8%,销售纠纷占24.6%,其他类型投诉占5.6%。从险种类型分析,则机动车辆保险投诉占比高达82.3%,财产险、意健险和信用保证保险则合计占比不到15%。这些数据背后,反映出平安产险在理赔流程体验、服务响应速度、合同条款理解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

客户的反馈是最直接的服务体验体现,也是评估业务运行状态的重要参考。平安产险在理赔和销售环节的集中投诉,暴露出其在流程优化和沟通机制上的巨大不足。而车险业务作为其核心板块,高比例的投诉更是对其服务质量和专业能力的严峻考验。

平安产险的合规困境,归根结底在于其合规文化的缺失和内控体系的形同虚设。在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不断提升的同时,平安产险却忽视了合规理念的培养和内控机制的完善。多层级负责人的集体失守,反映出其在风险识别和管理传导链上的严重断裂。

监管的作用不仅在于发现问题,更在于促使机制进化。然而,平安产险面对外部提示的态度、速度和深度却令人失望。其未能及时建立一套可自我反馈、自我检视、自我修正的合规与内控体系,导致合规风险积重难返,信任危机愈演愈烈。

平安产险若想重拾市场信任,走出合规困境,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将合规理念深深植入企业文化之中,强化内控机制建设,提升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否则,其将在合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