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尚游离在诺奖评价体系之外,用最通俗的话讲就是还不是圈内的脸熟大佬

【本文由“guan_16888705192347”推荐,来自《诺贝尔科学奖给的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不是把螃蟹做到最美味的》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Doufu
  • 你这样说并不符合事实,发给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工作的例子很多,屠呦呦的青蒿素获得的评价是很高的。只是观察者网的网友们认为非常重要的军事应用类研发,比如电磁弹射器,六代机之类的,完全不在评审范围内。哪怕中国未来霸榜诺贝尔科学奖,也不要指望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会把奖颁给大杀器,这和评奖的初衷是反着的。

说心里话,屠呦呦那次获奖从研究成果来讲,当得起获奖,但能获奖真的有非科学的因素在里面。

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近些年的诺贝尔自然类奖的大部分获奖者,其实在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前,已经获得很多其他奖项,在这个领域中属于非常脸熟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已经到了谁得诺贝尔都不会意外的程度。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杰弗里·辛顿是首位人类认知学诺奖鲁梅哈特奖的获得者。约翰·霍普菲尔德则拿了巴克利,狄拉克,爱因斯坦世界科学,波兹曼等奖。

2024年化学奖的约翰·江珀,获得了威利(有6名得奖者获得了诺奖),生命科学突破,盖尔德纳(14名获此奖的日本人有4名获诺奖),戴维·贝克是威利,生命科学突破,费曼纳米技术等奖。

2023年物理学奖的三位科学家则拿了2022年的沃尔夫奖(诺奖风向标,规格仅次于诺奖的科学奖)。

2023年化学奖蒙吉·巴文迪获得了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奖(诺奖预测奖,获奖后9名获诺奖)路易斯·布鲁斯和阿列克谢·叶基莫夫则是伍德奖获得者。

2022年物理学奖的安东·塞林格,则是沃尔夫,牛顿,费萨克国王等奖的获得者。

2022年化学奖的卡尔·巴里·沙普利斯,已经获得过一次诺奖,另外是普利斯特里奖(美国化学界最高奖)得主。卡罗琳·贝尔托齐则是化学科学界的传奇,奖拿到手软(诺奖前拿了35个奖)。

所以,中国科学家目前还没有大规模获得诺奖,主要还是尚未像欧美科学家那样完全融入诺奖得奖圈内。国内的一些评奖尚未得到中国以外的科学界的普遍承认。

诺奖颁给原创确实不假,但和你讲的那种原创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还是评价体系的问题。中国目前尚游离在诺奖评价体系之外,用最通俗的话讲就是还不是圈内的脸熟大佬。那么多原创的圈内脸熟都在等,不熟的中国科学家就算原创也很难拿到诺奖。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