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说你”
多年前有首歌这么唱——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
这歌词,放现在也十分贴切。
如今,越来越多外国人在TikTok刷中国美景,在小红书看中式生活,聊着聊着就动了心:来!一定要来中国旅游,尝试学学中文,甚至留下来工作。
中文可是被称作“世界最难语言”。是“轻松拿捏”,还是“越学越懵”?有些词句间的留白,可得仔细琢磨,才能了解其中意味。
今年“十一”含着中秋,双节里的中国景区最热闹。对初来乍到的外国游客来说,学会几个词语,就能简单交流。
西安钟楼前,笑着说“你好,肉夹馍”,老板立马乐呵呵给你递上一个新鲜出炉的;杭州西湖边,指着地图皱起眉头说“断桥,Where?”已经足够你问明白路;桂林山水旁,指指风景再递上相机说句“谢谢”,路人一定会给你拍出美美的照片。
发音生涩?用词简单?完全没问题。请相信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善解人意。
不过,当外国朋友真正坐进系统学习中文的课堂,就要小心了。
“A大败B”和“A大胜B”,动词完全相反,竟然都表示A赢了?
“夏天爱穿多少穿多少,冬天爱穿多少穿多少。”那到底是要穿多少?
一个人讲“不是我说你”,怎么恰恰表示“我要说你了”?
这些让中文学习者犯懵的表达,秘诀其实藏在“上下文”里——得结合场景、语气、对象甚至文化习惯来理解。
就像“败”和“胜”。《新华字典》第12版中,这两个字各有6种含义,其中,“败”字不仅有“失利”的意思,也有“打败”的含义,这是汉字词义引申的结果。
“不是我说你。”其实是给你留面子,为接下来的批评做铺垫,让你心里好受点儿。话看似多余,其实是一种维护和谐的委婉表达。
当然,课堂之外,生活才是语言的大课堂。
假如一个外国人进了中国企业工作,一定会遇上更耐人寻味的中国式沟通智慧。
申请提前两天休假探亲,领导说:“原则上可以,但这次不行。”
月度报销去晚了想寻求通融,财务说:“原则上不行,但体谅你第一次办不熟悉流程。”
怎么“原则上可以”的潜台词是“难办”,“原则上不行”却恰恰暗示别放弃?中国人的“原则”为啥这么有弹性?
其实,中国人是先把规则底线摆上明面,再给特殊情况留点儿余地,既避免了“一刀切”处理问题的僵化,又避免了绝对化表态可能引起的摩擦。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层面,“原则上”的尺度分寸,反映出中国人骨子里以和为贵、注重人情的相处智慧。
你看,从旅游时的简单搭话,到课堂里的语言玄机,再到职场中的沟通智慧,外国人学中文的过程,也是慢慢读懂中国人的过程。中文里藏着的,不只是字词语法,还有对人的尊重、对规则的敬畏,以及在原则和灵活之间找平衡的温度。
那些“懂的都懂”的小细节,正是中文最特别的魅力。
好了,最后送上几句经典中式表达吧。趁着过节,您可以“摸一摸”身边外国朋友的中文水平;外国朋友也可以向中国朋友“炫一炫”自己的中文程度——
1.一个半小时=三个半小时。
2.有你好果子吃=没你好果子吃。
3.一五一十是对的,二五一十也是对的。
4.豆腐一块两块,等于两块一块。
5.公子是一个人,母子是两个人。
6.太空有空间站,太挤就没有空间站。
7.雪茄的茄是番茄的茄,膀胱的膀是肩膀的膀,草率的率是效率的率,咖啡的咖是咖喱的咖。
——您读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