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排哥”,给国庆文旅营销上了一课?
“我做完你的做你的,做完你的做你的”…
谁还没刷到“鸡排哥”?!
最近景德镇的一位卖鸡排、鸡柳的小吃摊主走红了,人称“鸡排哥”。
这个国庆假期,景德镇有顶流了?
“鸡排哥”走红,带火景德镇?
这个国庆假期景德镇最火的不是青花瓷、不是古窑址,而是一位卖炸鸡排的大哥,人称“鸡排哥”。
这位哥火得那叫一个莫名其妙又理所当然。
他的摊位前永远排着长队倒不是因为鸡排有多惊艳,而是因为他这个人实在太有意思了。
鸡排哥卖鸡排,卖出了相声的效果。
他一边麻利地挥舞着夹子一边和顾客插科打诨金句频出。
“我需要的是速度!”“如果你的袋子被风吹走,我不会承认我收了你的钱。”
最绝的是他全家齐上阵,老婆、妈妈、小舅子一家都出来帮忙,备料、裹粉、油炸一条龙,一家人忙得团团转愣是演出了家庭情景喜剧的效果。
这种浑然天成的幽默感和强烈的现场感让每个前来打卡的人都觉得物超所值。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鸡排哥凭一己之力真的带红了景德镇的旅游。
这个国庆假期,无数游客冲着这位快乐的鸡排哥涌入了景德镇。
越来越多人的行程单上,打卡鸡排哥甚至超过了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当地官方反应神速迅速将这位天降流量“收编”。
于是他摇身一变成了景德镇国庆文旅宣传的“特别代言人”。
世界瓷都的最新流量密码竟是一款毫无地域特色的普通炸鸡排?这找谁说理去。
其实城市小吃摊一直是城市旅游营销的一个重要阵地。
在此之前我们见过太多套路化的尝试。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风行一时的小吃摊探店灵魂三问:
“这是哪里的特色?干这行几年了?辛苦不辛苦?”
这种小吃摊探店话术,起初还能赚点眼球后来几乎就没了水花。
为什么同样是小吃摊鸡排哥就能杀出重围,而那些曾经风靡的模板却迅速失效了呢。
地域美食,怎么就干不过“鸡排”?
从今年开始,一股探寻地域美食小摊的风潮一直在短视频平台上如火如荼。
拍摄者怀着发现宝藏的心情走向一个个小吃摊抛出那套标准话术,“灵魂三问”“触发连招”。
起初网友们确实被这种质朴打动。
看着摊主们布满老茧的手和淳朴的笑容,听着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故事人们纷纷按下点赞键心生敬佩与同情。
然而好景不长。
当同一种模式被成千上万次复制粘贴后事情就变味了。
网友们很快发现无论天南地北所有的小吃摊故事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一样的提问一样的回答一样的感动。
这种模式从最初的新鲜真实迅速演变成了令人审美疲劳的刻板真诚和流水线式感动。
其实这类“城市小摊营销”失败的原因主要就在于“摆拍”。
那些模板化视频看似在挖掘草根故事实则从问题到答案都充满了预设。
当“干了多少年”成为一个必问的、期待得到某种标准答案的问题时,整个过程就变成了一场心照不宣的表演。
摊主在表演坚守,拍摄者在表演挖掘,唯独缺少了未经设计的真实。
大家渐渐醒悟过来,每个城市的小吃摊故事,听起来都差不多,感动也就变成了麻木。
其次是消费者审美的进化与“同情疲劳”。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当一种模式被大规模复制其内在的真诚感就会迅速贬值。
感动也就变成了被网友调侃的梗。同时长期泛滥的辛苦叙事导致了公众的“同情疲劳”。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的情感账户被透支了,不再能轻易地被同一种故事打动。
而且这种过于直接的索取感会让观众产生本能的反感。
它无形中把消费者放在了施舍者或学习者的高位而不是朋友的平等位置。
当这套靠地域特色和辛苦叙事打天下的模式走到尽头时,我们却发现,真正破圈走红的是鸡排哥这种纯粹搞笑的风格。
又或者,之前走红的南京那位手法狂野的手冲咖啡阿姨,也是一个很好的搞笑派走红实例。
她们的走红似乎宣告了一个事实:流量正在抛弃卖惨和卖地域,转而拥抱“卖快乐”、“卖人格”。
“卖快乐”远比“卖惨”更高级
那么鸡排哥和手冲咖啡阿姨们,到底做对了什么?
说到底,是他们的成功路径出奇一致,那就是先提供情绪价值,再让人们自发地去挖掘他们背后的敬业故事。
因为人们首先是因为快乐被吸引,然后才可能发现,“哦,原来他也干了挺多年,挺不容易的”。
重点是,这个不容易是快乐之后的附加品,而不是主打卖点。
在当下这个压力社会里,快乐是一种稀缺资源。
在鸡排哥摊位前排起的长龙里,我们也能明白,消费者其实是愿意为了获取这份轻松愉悦的情绪而付费的。
花几块钱买一块鸡排,不仅能果腹,还能收获几分钟的开怀大笑,这性价比太高了。
人们不是不愿意支持辛苦的劳动者,而是更愿意把钱花在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人和事上。
这种消费行为背后是情绪驱动而非单纯的同情心驱动。
而时值国庆的“游客争夺战”,对于城市来说得游客者得天下得流量者得天下。
鸡排哥的案例清晰地展示了地域营销的流量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旧的文旅营销思路主要在推销物,这些东西固然重要但缺乏温度。
而鸡排哥证明了,一个有趣的人本身就是最好的文旅IP。
他鲜活生动、他不可复制、他自带话题和传播力。
所以,打造有魅力的个人形象,提供轻松愉快的情绪价值,是比诉苦和卖惨更强大更可持续的流量密码。
在未来的文旅大战中各地与其继续千篇一律地推广相似的小吃街不如用心去发现和扶持本地的“鸡排哥”,让那些活生生的有趣的灵魂走到台前。
正是这些真实而独特的人,构成了一个城市最动人最不可替代的风景。
毕竟风景易忘人情长留。
让游客笑着来笑着走并且还想再来这才是文旅营销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