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官宣!歼-35全重30吨,顶配国产中推,涡扇-19远超预期
作者 | 科罗廖夫
来源 | 炮口风暴
央视《军情时间到》一则报道,直接让歼-35隐身战机成了军迷圈的顶流。这款由中航工业沈飞研制的第五代战斗机,全重近30吨(已经摸到了重型舰载机的门槛),不仅装上了国产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彻底摆脱了“心脏病”隐患,更靠着雷达隐身技术与超材料的结合,把雷达反射截面积控制到比人的巴掌还小,隐身性能妥妥站在世界第一梯队。
不过热闹归热闹,外界对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歼-35到底用的是哪款国产中推?各种说法满天飞,一时没个定论。
先得说清楚,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可不是小角色。它的推力范围在78.45到98千牛之间,用途广得很,单发能配轻型战斗机、教练机、无人机,双发组合就能装在中型战机、舰载机甚至轰炸机上。在全球军用涡扇发动机产量里,中推占了56%,说是“半壁江山”一点不夸张。像欧洲“台风”战机的EJ2000、法国“阵风”的 M88,都是这一领域的经典型号,性能口碑都摆在那。
我们国家的中推研发,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起步了。按照《张仲彦传》一书记载,上世纪80年代启动高推比预研项目,完成了三大部件、核心机和验证机的研制,还拿过不少国家级奖项,可惜最后因为各种客观原因没能继续推进,只能遗憾下马。直到2012年4月,几位航空领域的泰斗联名提建议,又经过好几个月的实地调研,先进中推发动机才终于被纳入国家“两机”重大专项,这才算真正走上了系统化研发的正轨。
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适配歼-35的第四代中等推力发动机研发拉开了序幕,这款目标发动机就是大家常说的涡扇-19“黄山”发动机。但懂行的都知道,军用航发研发是出了名的“三高”,周期长、技术难、投入高,现在的歼-35 显然还没法批量装配涡扇-19。所以央视提到的那款国产中推,实际是在涡扇-13“泰山”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涡扇-21发动机。
涡扇-13属于仿制产品,技术蓝本为俄制RD-93涡扇发动机,推重比为8,推力在78.45到88.25千牛之间,之前的FC-31验证机的试飞任务,全靠RD-93/涡扇-13撑着。而涡扇-21以前的参数一直是秘密,直到最近相关资料公开,外界才看清其的实力:作为第三代中推,涡扇-21的国产化率大幅提升,推重比涨到了9,推力也突破了88.25千牛,刚好能暂时满足解放军对歼-35初期阶段的需求。
其实涡扇-21和涡扇-19的定位,跟涡扇-10与涡扇-15的搭配很像:一个是“门槛级”,先解决有无 问题,保障当下的装备需求;一个是“目标级”,为未来性能跃升打基础。搞清楚了型号争议,大家自然就把目光聚焦到了涡扇-19的进展上。这款发动机的目标相当明确,推重达到10,推力98千牛,就是冲着“中推无冕之王”EJ2000去的,可见野心不小。
不得不说,这个目标极为宏大,但进展却没让人失望。据中国航发贵阳所的专职总师黄维娜透露,靠着数字技术的应用,涡扇-19的需求满足率已经超过90%,研发周期还缩短了25%,整体进展有望比原定计划提前。更让人振奋的是,2023年3月在西安召开的第三届中国航空投资峰会上,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的专家接受采访时提到,涡扇-19已经进入了选材阶段。
这么梳理下来,涡扇-19的进展说不定比涡扇-15还要快,大概率已经闯过了大规模、高标准的试验考核阶段,要进入批量生产、交付用户的环节了。要是这个消息能证实,对歼-35来说绝对是天大的好消息。
但咱们也不能掉以轻心,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有个公式说得很实在:“大量严酷的试验=暴露更多的问题=获得更好的发动机”,只有把试验做足、把问题解决透,歼-35才能既要有强悍的战斗力,又能保证可靠的出勤率,真正做到“两手都硬”。
往长远看,外界现在基本有个共识,涡扇-19以后会像涡扇-10“太行”那样,通过针对性改进不断提升推力,未来突破98千牛是大概率事件,甚至可能衍生出涡扇-19B、涡扇-19C这类更先进的型号。到时候航发技术上去了,歼-35 的综合作战性能肯定会水涨船高,潜力不可限量。
可能有人觉得,中推发动机比大推力发动机更简单一些,但想拿出真正过硬的产品,难度一点不小,法国M88的研发历程就是最好的例子。现在我们已经有涡扇-21实现规模应用,涡扇-19也离成熟不远了,多等这一会儿,让自己的先进战机的发动机彻底摆脱对外依赖,国产发动机全面崛起的那一天。这份等待,很值得!